揭开昭武九姓的面纱(二)

文|小二

曹国,在不同的时代及不同的记载中又分为东曹、中曹、西曹等,大致对应于苏对沙那(Sutrushana / Ushrusana)、劫布坦那(Kaputana)、瑟底痕(Ishitikhan)等。从这些中亚地名的对音似乎很难找出“曹”这一汉译名称的来历,然依下述论据来看,“曹”很可能如“石”、“康”一样源于西迁之前的月氏部落名,而与中亚粟特地区的地名无关。目前可以确定为昭武九姓的曹国人来华者最早出现在北朝后期,当时他们来到中国为何以“曹”为汉译之姓?

大唐|揭开昭武九姓的面纱(二)

一种可能,其部落名称本与“曹”发音或意义接近,另一种可能,在华早有其同部落之人以“曹”为姓,遂依其传统取汉姓“曹”。这两种可能并不矛盾。据东汉《曹全碑》,当时曹氏子孙繁衍,散处陇西、安定及敦煌、武威、张掖一带,上述地域正为从前月氏人的活动中心,而中原的汉族曹氏此前似并无大规模西迁至彼处之迹象,因此,出现在河西的如此众多的曹姓族人之中,恐怕有相当一部分是月氏后裔(亦即昭武九姓后裔),只是已开始汉化;而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中也曾经出现若干曹姓胡人,例如苻坚时有匈奴右贤王曹毂(左贤王即为赫连勃勃之父刘卫辰),曹毂死后其部落也曾由其子分为东西二曹,另外还有河西胡曹龙等,由此可推测曹姓胡人与石姓胡人一样也都是从前的月氏部落,其未西迁者成为匈奴别部,当匈奴的地位下降之后,属下别部逐渐浮出,石姓羯胡建国称帝,自是最高境界,而曹姓胡人做到左右贤王,与屠各(独孤)部的刘姓胡人分庭抗礼,也属显赫,且远远高于沮渠那样的小官。此外还有一点,“曹”本为三国时魏国国姓,以谯郡为郡望,已升入世族之列,则粟特之曹国人以其为姓除了继承月氏传统以外,尚可冒姓华裔,掩盖其胡人出身。

大唐|揭开昭武九姓的面纱(二)

据此,曹国汉译名称的来源,似可追溯到月氏内部的部落名,而其本源,依石国之例,不妨也暂且推测为月氏国内官职名称之意译(类似的,五胡时期建立北凉的沮渠氏本属以月氏部落为主体的卢水胡人,以“沮渠”为姓缘于其祖先曾在匈奴国中担任过该职,而“沮渠”则为匈奴国内一种低级官职之音译)。敦煌沙州归义军后期的统治家族曹氏,已基本推定为粟特后裔,这可算是曹姓胡人在国史上的最后辉煌。此外,宋初著名将领曹彬,真定灵寿人,其父曹芸曾任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武人世家,又出身河北藩镇,颇有粟特后裔之嫌疑,不过从其从母张氏(郭威之贵妃)并非粟特姓氏来看,曹彬即使真是粟特后裔,汉化也已极深,其生平不妄杀一人,路遇士大夫必下马礼让,被誉为“良将第一”,其后代也很有名气——八仙中的曹国舅,《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今都是妇孺皆知的人物。

大唐|揭开昭武九姓的面纱(二)

石国,也称者舌、赭时、柘析(Chach)等,位于粟特地区的东北端,今塔什干(Tashkent)附近,唐朝时为大宛都督府。经过陈寅恪、蒲立本等人的考证,已基本弄清其汉译名称之来历:“石”为义译,“羯”、“柘析”、“赭时”等则为音译,本为月氏内部的部落之名,大月氏西迁将其一部分带往中亚粟特,而另一部分则流入匈奴之中。石姓粟特胡人在隋唐五代时期并不多见,然而与曹姓相比仍然可观——后者只有屈指可数的曹将军、曹闰国等安史部将,残唐五代时即几乎不见踪迹,前者则涌现出了以石敬瑭为首的又一建国称帝的家族,与五胡十六国时的石勒家族遥相呼应。此外,宋初著名将领石守信,开封人,妻魏氏,也有粟特后裔之嫌疑,不过证据太少,已很难求证。(点击下面链接阅读全文)


好文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