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蛇口,四十不惑

1979年,一道光射向蛇口,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聲春雷在廣東深圳蛇口打響,改革開放的生命線就此打開。

深圳蛇口,四十不惑

40年,滄海桑田,時代鉅變。

如今的蛇口四十不惑,歷經40年的風雨飄搖,在歲月變遷中破繭成蝶,從一片貧瘠與破落,歷經幾番鉅變,已然變身國際化的海濱城市。

深圳蛇口,四十不惑

如今的蛇口

經歷過輝煌與沉寂的蛇口,2015年,與前海一起覓得自貿區的風口,再次登上中國改革開放舞臺的前沿。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我們將回眸的落點投射到蛇口,40年的歲月變遷,改革開放給了這座曾經的小漁村怎樣的改變?

蛇口的前世與今生

5月12日,深圳蛇口興華路6號。

幾棟灰白相間的辦公樓聚集一處,這裡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南海意庫的所在地,看著並不顯眼,與周圍的建築沒什麼區別,但樓身上“SANYO”的紅色標識卻格外醒目。

深圳蛇口,四十不惑

現在的意庫,三洋牌子還在

三洋公司設立於1983年10月,是三洋集團中作為獨資企業在中國的第一家公司。上世紀80年代,幾乎第一批來深圳發展的年輕人,都選擇到三洋公司上班,在那個汽車並不普及的年代裡,一個個三洋人就這樣騎著單車上下班。早晨,成群結隊的打工妹,穿著清一色的工作服,走進車間,這是電視劇《外來妹》中的場景,也是昔日三洋廠房的真實寫照。

二十一世紀初,三洋公司搬離蛇口,並逐步被收購,從蛇口人的視線中離開。三洋公司在蛇口已經成為歷史,但三洋的標識卻被作為歷史風貌保留下來,注視著蛇口的過去與未來。

40年,滄海桑田,時代鉅變。不惑之年的蛇口已然從當年的小漁村變身成高樓林立的國際化海濱城市。

林小靜是改革開放之後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的第一批職工,在蛇口工作了30年,站在蛇口街頭,在腦海中捕捉40年前的記憶,55歲的林小靜百感交集,時光荏苒,蛇口點點滴滴的變化都在林小靜的記憶中。

深圳蛇口,四十不惑

當年的林小靜(左)和如今的林小靜(右)

“1979年我高中畢業,爸爸在蛇口船廠工作,我在香港學過打字,就得到了在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建設指揮部文印室擔任打字員的機會。”林小靜出生在深圳南頭,隨爸媽一家人來到蛇口,剛來這裡時,蛇口只是一塊彈丸之地,當時流傳一句民謠:“寶安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十屋九空逃香港,家裡只剩老和小”。

深圳蛇口,四十不惑

70年代的蛇口

林小靜用“荒山野嶺”來形容當年的蛇口,“全家人最開始住在木棚裡,一場颱風把木棚全掀了,再蓋起磚瓦房,一家7口人住在3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林小靜記得,當年的蛇口只有兩三千人,分成7個自然村,當地的居民以種田和打漁、養蠔為生,村裡沒有自來水,只能每天挑水生活,經常會停電,煤油燈是每家必備的,吃飯穿衣憑票,想吃肉要一大早去排隊憑票購買。在林小靜的記憶中,當年的蛇口,從南到北,半個多小時就能走到,村周圍是海,幾條小河穿行在村邊,漲潮的時候,海水會淹沒村裡的泥濘小路。貧窮、落後是這個小鎮的基調,大部分村民過著“日出而漁,日落而息”的生活。

40年後的今天,曾經的小漁村變成了如今現代化的城市,曾經的木棚房如今已是高樓林立,曾經的泥濘土路變成了現在的寬闊街道……

深圳蛇口,四十不惑

80年代時間就是金錢標語

深圳蛇口,四十不惑

如今時間就是金錢標語

深圳蛇口時間廣場,“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大金字標語牌熠熠生輝。這是蛇口改革開放的口號,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這一聲吶喊衝破思想禁錮,直叩人心。如今,這個口號依然屹立,已然成為蛇口的符號。

深圳蛇口,四十不惑

東濱路

東濱路曾是蛇口工業區指揮部原址,曾經,走進東濱路就能看到“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幾個大字。如今,在同一地點,嶄新的大門佇立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牌子,作為蛇口的門戶,這個大門彷彿在告訴著人們,一個全新的蛇口已經誕生。

水灣村曾是蛇口的一個自然村,被稱為”改革開放第一村“,當年為了支持蛇口工業區的發展,水灣村曾經在土地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四十年間,蛇口工業區已變成繁榮的都市,水灣村也變成了荔園小區,每家每戶都住進平均120平方米左右的小洋樓。

深圳蛇口,四十不惑

現在的海上世界

海上世界更是蛇口的標誌,當年的“明華輪”早已舊貌換新顏,這座萬噸遊輪是蛇口的窗口,也是蛇口人的“成長記憶”。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成長的“海上世界”,如今承載了新的歷史使命,成為這座國際化海濱城區的標誌。

破繭成蝶的故事

蛇口這座小漁村的變化,從那一聲春雷開始。

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聲春雷在蛇口炸響,蛇口轟然響起填海建港的開山炮,蛇口成為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特區、改革開放的“第一窗口”,一場改革由此發端,無數突破舊有陳腐觀念與體制的舉措噴薄而出,輻射全國。

深圳蛇口,四十不惑

東角頭開發第一爆

1979年初,蛇口工業區正式創辦,這座小漁村忽然熱鬧起來。

當時的招商局工業區建設指揮部是8棟向蠔民徵集來的黃色平房裡,工作人員常常加班,晚上停電,就用發電機發電。

就在這8棟平房裡,蛇口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碼頭現、高樓起、鳳飛來、百業興,蛇口一馬當先,這2.14平方公里的蛇口工業區,成了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的“試管”,在短短几年時間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眾多“第一個”從蛇口湧出,締造了一個個經濟奇蹟。

就在蛇口開發區籌建半年後,深圳特區在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春天的氣息,從南海邊畫就的這個小圓圈裡瀰漫出來。

深圳的迅猛發展吸引了曾經逃離蛇口的人迴歸。何顯龍是地道的蛇口人,和林小靜是高中同學,上世紀80年代,何顯龍去了香港,他做過服裝、賣過油漆、修過船。改革開放給了深圳翻天覆地的變化,1996年,何顯龍回到深圳,在深圳開了家制造行業公司。他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他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到家鄉。

下海更是改革開放的關鍵字。當年,蛇口轟然響起填海建港的開山炮,大李就是開山炮的見證人,他在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港務局工作多年,在下海潮的推動下,大李給了自己一次挑戰自我的機會,開了自己的工程公司,上世紀90年代,在深圳人均月收入不足千元的情況下,大李每年能掙到100萬元。

喚醒深圳先行一步,競逐世界潮流。蛇口這個小漁村向大都市蝶變的生動故事,演繹著改革開放的奇蹟。

四十不惑繼續出發

蛇口,既是個名稱,更是個符號;既是片地域,更是段歷史。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是創造一段新的歷史。

1979年,深圳蛇口一聲炮響拉開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30多年後,在與蛇口一山之隔的前海,一片剛剛完成填海的泥濘灘塗上,新一輪改革開放打開了更加波瀾壯闊的畫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蛇口再次承載了中國新一輪深化改革開放的歷史使命。

2009年,蛇口啟動600億再造工程,從曾經的老工業區轉型為高科技、服務的發展定位。

2015年4月,蛇口與前海一併入圍廣東自貿區。其綜合服務、航運物流等方面的優勢也將與前海合作區的金融、信息等產業有機結合,實現疊加,完善自貿試驗區產業體系,提升自貿區和珠三角整體競爭力,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再次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2018年4月27日,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即傳來佳音,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公佈了自貿區掛牌三年來的改革創新成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前海蛇口片區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數358項,即平均3天左右就推出一項。

四十而不惑,不惑而心定,在經歷了破繭成蝶的變化後,蛇口更加堅定,承擔起中國新一輪深化改革開放的歷史使命。

目前,前海蛇口面臨著在新時代如何深化改革開放的問題,立足“改革開放再出發”新起點,把自貿區建設質量提升到新高度,推動前海蛇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新的對外開放格局,走在全國最前列。

40年風雷激盪,改革發展浪潮風起雲湧,不變的是改革者以及這座城市的理想主義情懷和永葆青春的不息夢想。在廣東自貿區前海蛇口片區,新的夢想也正在啟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