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星巴克的人有多少是装的?

蔡蔡搞笑

炎炎夏日,推开了星巴克的门,点一杯咖啡,刚刚坐下,突然有人问,亲,你是来装文艺的吗?不是说来星巴克的人,大多数都是来装的吗?

很多人说,花30多买一杯咖啡,然后打开笔记本,就开始了自拍模式,各种角度咔擦个不停,最后发个某圈某博,今天的星巴克有点苦涩,这不是装是什么?

但也有人说,很多人本身就把去咖啡厅呆着,当成了一种习惯,你只看到了我的iPhone,却没有看到我的百达翡丽,把去星巴克联想成装,你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星巴克吧,它本身是一家美国品牌,发展于1971年,在各个国家,星巴克的定位也不尽相同,在不少欧美国家,星巴克都属于连锁快消品,这也跟欧美人早上喜欢喝咖啡有关,要求的就是快和便宜。

但在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不会将咖啡作为习惯饮品的国家,多走的是小资路线。

其实,装这个词难免有些过火,不过,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分享到网上,有些是真诚的分享,而有些就多少带了点调调。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是在寻找认同感,希望获得赞扬,或是获得关注,甚至有些人,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值得或者不值得,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有人却说,其实有形的装不算什么,最怕的是无形的…

唉,我上学那会就谈恋爱来着,学习不好,只能上个北大,我数学不好,你过来帮我数数,我男朋友给我转的这笔钱,到底有多少个零呀?


找靓机二手机



如果你还觉得去星巴克是装逼,那我真的替你悲哀

星巴克这个很多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咖啡品牌创建于1971年。自1992年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以来,星巴克的经营一飞冲天,其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利润平均增长率则达到30%。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星巴克已从昔日西雅图一条小小的“美人鱼”进化到今天遍布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连锁店达到几万家的“绿巨人”。

星巴克于1999年1月,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门店。对星巴克来说,中国市场目前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星巴克第二大市场。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做为饮料。但在西元15世纪以前,咖啡长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垄断,仅在回教国家间流传直到16、17世纪,透过威尼斯商人和海上霸权荷兰人的买卖辗转将咖啡传入欧洲,并且在接下来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方面的东西或者体验一下"大航海时代"这个游戏),借由海运的传播,全世界都被纳入了咖啡的生产和消费版图中。



各个国家中都有自己的咖啡文化

在起床后,意大利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煮上一杯咖啡。不论男女,几乎从早到晚咖啡杯不离手。

在法国,如果没有咖啡就像没有葡萄酒一样不可思议,简直可以说是世界的末日到了。

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不是咖啡本身的品质和味道,而注重饮用咖啡的环境和情调,表现出来的是优雅的情趣、浪漫的格调和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就像卢浮宫中那些精美动人的艺术作品。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咖啡与音乐、华尔兹舞并称“维也纳三宝”。

美国人喝咖啡喝得自由,咖啡也同时深入他们的生活中难以分离,影响之深甚至到达没有咖啡不算生活的地步。不论在家里、办公室、公共场合还是路边自动贩卖机,美国人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离不开咖啡

而无论哪个国家的咖啡文化,都离不开几个关键词:情趣、格调、艺术,所以咖啡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一种情感体验和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书桌上的一束花一样,填不饱肚子,却是对生活品质的一种小小追求。

当星巴克开到中国时,突然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装逼。




从点餐的细节到摆拍的方法

从看何种书到用什么品牌的电脑

第一次去星巴克怎么装作熟客

也有从吐槽的角度来说装逼这个事

“目测文艺女青年,桌上放着一杯纸质咖啡杯的咖啡,左手打开一本书(看封面应该是文学系列),面露从容淡定,嘴角一丝浅笑(我没看错的话)特别享受的样子。星巴克果然是装逼的好地方,在这儿看书绝对比在家里强对不对!”

“之前看某节目,某男说她女朋友特别虚荣,每次就喜欢在逛街的时候拿着个星巴克的杯子满街走,他就想和她分手。这让我想起我大学的时候,帮同学在网上买咖啡,卖家送一星巴克logo的杯子,那同学开心得不得了,然后楼主搜搜,那种印星巴克女妖的杯子卖得挺火的。这是发生在楼主不知道星巴克咖啡价格之前,纵观那些人对星巴克的向往,楼主真心以为,星巴克是楼主这种非富二代一辈子都喝不起的。”

然而,实际上,星巴克的咖啡大多在三四十块一杯,远远不是所谓的富二代才喝得起的,这个价格看起来不高,但是跟国人消费需求有着极大的差距。

其中装逼的一个点就是星巴克杯型的分类,Howard Schultz 以意式咖啡文化为灵感,引入了大杯(grade)和超大杯(venti)的概念。你们在辛苦地装熟客去区分,现如今却成了星巴克广受争议的一个点。

2004年,一位名叫 Dave Barry 的作者在《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批判星巴克杯型的文章。他在文章里指出,“星巴克把事实上的小杯量叫“中杯”,顾客就这样被愚弄,还当真跟着用“中杯”这个叫法。

2006年,竞争对手Dunkin’ Donuts 制作了一个极富嘲讽意味的广告,抨击星巴克在菜单和杯型上混用意大利语和法语的做法。但这又从侧面反映,在那十年星巴克真正造就了作为软饮的咖啡饮品。拿铁成为了精英阶层的一个代名词,并不是所有普通美国人都能享用得起。

美国西北大学 Kellogg 管理学院的战略研究副教授 Craig Gathwaite 认为,杯型是星巴克想要实现奢侈体验的一个微缩战略——一些顾客买不起宝马汽车,但他可以喝上一杯比常规杯量要昂贵一些的“大杯”、“超大杯”星巴克咖啡,也算是一次小小的奢侈体验了。

由此可见在国外星巴克也并非就是如矿泉水般任人饮用。那为何在中国“装逼”的呼声如此之高?

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据此提炼出20大消费者价值需求元素:高尚、安逸、自然、激情、经典、亲和力、简约、自由自在、活力、刺激和乐趣、进取、新潮酷、服务、质量、明智购物、全面成本、值得信赖、个人效率、个性化、科技。 在 对不同国别的乘用车车主的心理价值分析 时,罗兰贝格得出下面几张图。红色部分代表消费者在这些元素上需求低,蓝色部分代表消费者在这些元素上需求高。据此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与欧美消费者对乘用车的价值点关注不同。中国消费者更关注价格因素,欧美日消费者更关注一些现代感性价值。

故而在很多国人看来一杯实用价值不大的咖啡花费三四十块并不是一种理性消费。


正如一瓶依云的矿泉水,当我们可以花2元买一瓶的时候,几十块买一瓶水就会显得奢侈而多余。

但星巴克真正用力的地方除了咖啡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空间”的营造,让顾客有一个相对私密和安静的环境喝杯咖啡、跟友人聚会、跟合作伙伴洽谈。





当你过于关注生活的实用价值时,生活情趣自然是不值得你为他买单的,而别人为它买单时,就会遭到群体的嘲讽。咖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属于西方的舶来品,与中国的传统茶文化相比,并不是日常生活所需,大部分去星巴克喝咖啡的也都更注重个人体验。

你可以满足于用衣服遮体保暖,但你不能嘲讽一个在衣服上绣花的人,你也可以满足于用粗茶淡饭果腹,但你不能抨击一个一心追求色香味俱全的人。

去星巴克喝咖啡本身代表不了什么,但是认为去星巴克喝杯咖啡是装逼,那我真替你感到悲哀。而如果你还在用星巴克装逼,那我更替你难过,毕竟一杯咖啡真的代表不了什么。


妮轩厨房

我是来自日本的。我在2007年的时候在北京自己工作。

那时候的我的目标就是“在星巴克一边喝咖啡一边工作”。我就是装的。哈哈。

我是2002年末到中国留学,去的是北京广播学院的汉语进修科。

那时候那个学校的日本人不到十个。

我想努力学习,不过第二年非典来了,竟然停课了。

被隔离老师都来不了,我只好退学,开始找工作了。

2000年初的时候星巴克我只看到故宫里面,一进去右边的那个。(现在已经没有了吧)

以故宫的红墙为背景,星巴克的绿色字样引人注目。

那时候好多游客在店里。我觉得在中国喝星巴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因为他们用的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咖啡豆。应该好喝。(虽然我分不清哪个好。。)

不过我觉得星巴克主推的是咖啡牛奶。拿铁,卡普奇诺等等。

在日本的话买星巴克的黑咖啡的人不多。因为他最好喝的是咖啡牛奶类。种类也最多。

现在喝黑咖啡的人也越来越多。我觉得中国人喝黑咖啡的人也越来越多。

只有喝黑咖啡能感觉到咖啡豆的好坏。我每天必须喝几杯黑咖啡。

要不然脑子不清晰。是依赖症吗?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开发日本的证券买卖自动化的一个软件。

实在没意思了。我就回到学校读了播音系一年(没有学好)。

2006-2007年左右在电视上唱歌比赛很流行。

我就想参加一个节目,东方卫视的“我型我show”。

那个节目必须住比赛现场(乌镇)一个月。我跟中国人的部长说了。

“能不能请一个月假?我想参加一个比赛”

“哈哈,宫下! 你辞职去吧!!” 部长很干脆地把我开除了。

结果呢,我得了全国100强回来了。工作没了。连坐大巴的钱都没有。

到处问有没有工作的机会。哪里发现招募人员的,我走两个小时路程去面试呢。

那时候北京的建外soho有了星巴克。穷人去不了的。

那时候用的看起来都是有钱人。穿着街头潮牌的设计师,IT行业,媒体公司的人等等。

我就想着自己的未来,拿着手提电脑,在星巴克一边喝咖啡一边工作,谈事情。

多帅呀!(那个时候是挺帅的)

后来,我的梦想实现了。

我找了两份工作。一个是八号公馆里面的迪厅的平面设计的活。

还有一个是当另外一本日本杂志的顾问。

设计那个挣了6000。顾问是5400。一共11400人民币一个月。那个时候算挺多的。

我终于可以去星巴克了!

随时可以去在里面买一杯焦糖玛奇朵,打开电脑用手机跟客人谈事。

回到题目。在星巴克装的人也有。

但我觉得星巴克,坐的真舒服。很喜欢那个空间设计。

而且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做事很周到。

我觉得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去星巴克却不是单纯的为了喝咖啡。

是寻找匆忙的社会沙漠上的一个绿洲。享受自己的自由时空。

我很怀念中国的星巴克。有时间想在那儿跟中国朋友们一起喝咖啡聊聊天。


宫下匠规JAPAN

答案是去星巴克的都是去装逼的!去星巴克不去装逼难道是去喝咖啡的不成!!!好了,我们来探讨下在星巴克里如何更好地装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来对星巴克大概了解下,以防装逼失败。


【杯子】星巴克的纸杯分中杯、大杯和超大杯三个级别,中杯12盎司,大杯16盎司,超大杯20盎司。通常来说,每个杯型价钱一般相差3块左右,中杯一份浓缩,大杯和超大杯都是两份浓缩。记住最小的是中杯,中杯、大杯、超大杯的英文分别是:Tall 脱、Grande 哥软的、Venti 问题。


【饮品】星巴克的饮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咖啡、星冰乐和茶。这些都很好理解,自己照着它的菜单归下类就都懂了,咖啡有意式浓缩、美式咖啡、拿铁、卡布奇诺、摩卡、焦糖玛奇朵、馥瑞白、手冲咖啡、冷萃咖啡。其他的就是星冰乐和茶类,会经常推出新品,就不一一列举了。


装逼攻略:

1、星享卡等级一定要是金卡,消费满50元得一颗星星,满25颗星星就能自动升级为金卡,不够的话直接上淘宝买一张就行了,有人直接在上面卖金卡。


2、苹果笔记本、ipad、iphone8、单反,有多少带多少,不一定要用,像笔记本就打开摆在面前就行,拍照的时候景深要拍出来,苹果和星巴克的标尽量拍在背景里。

3、杯子一定不要选错,最小的是中杯,要用英文点:你好,给我来一杯哥软的冰美式...咖啡师默认会用纸杯给你装,要求用瓷杯给你装。

4、要求定制,不要点常规的饮品,网上流传的星巴克各种秘密菜单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初恋、热恋、覆盆子焦玛、覆盆子星冰乐、奥利奥星冰乐、冰摇茶...注意网上有很多的版本是国外的,国内门店做不了,千万不要背岔了。

5、最后拍照发个朋友圈,配字一定要骂星巴克:哎,星巴克的咖啡真是越来越难喝了,无语!

其他的等我想到了再来补充,各位人才也可以在下面留言补充,我回头整理进来。


咖啡教室

【一个农村土包子喝“星巴克”后的自白】

作为一个农村土包子的我,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星巴克,就在后来的某一天我第一次尝试了星巴克……

而在那之前,我总是听人说起星巴克。从他们口中我总觉得星巴克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地方,而且那个地方永远都不缺文艺青年,并且那个地方也不是谁都能去的,总觉得是那种超豪华写字楼里的高端精英分子才能去的地方。而像我等屌丝的话压根儿就不敢进去消费。尤其是在读书那会儿被星巴克的创业史完全的震撼了感觉哇塞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那会儿真觉得星巴克高不可攀的地方呀……(你们看了四不四觉着我傻?哈哈哈哈哈)



第一次进星巴克,感觉环境还可以……

然后我就进入了点餐区……(肿么有一种进了KFC和快餐店的感觉呢?)错觉,错觉…这绝对是错觉…介么高级地方,肿么可能和辣些地方相提并论呢……

于是乎,第一次去星巴克的我,旁边瞅了半天,终于决定……点一杯新品咖啡……

一下子几十块钱木有了……(心疼呐)

在旁边等了半天,期间,我默默的注视着身边走来走去,和坐的客人们……

不经的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又时尚又有钱……

哇噢,那儿还有一坐穿着时尚的摩登女郎……

哇噻,那一桌肯定是土豪,那手表老贵了……

咦?肿么都是玩苹果手机的?都没有玩苹果电脑的……

噔噔噔~终于等到了我的咖灰,于是我拿着我的咖灰走到了一个免费拿吸管、糖……之类的地方,看了一圈没有我想要的,就拿着我超级有面儿的星巴克新品大咖灰找了个舒服的沙发坐下……


精彩的部分来了……

我打开纸咖啡杯的盖子,我喝了,我喝了,我真的喝了……哇哦……真的太好了,对于我这个第一次进星巴克的土包子来说,我的这杯咖啡完完全全喝出了一种奶茶的味道……哇噢,好赞,好赞,好赞喲!

duang~整段垮掉……哈哈哈哈哈



最后说说我的心得:

1:如果每天都要消费星巴克,那么月入需要在10K左右,并且是有房户,才能承担得起!

2:再好的纸杯在热温下也会产生一些味道,很明显星巴克是快节奏工作评价消费下的产物,不过有些味道我还是比较喜欢,感觉比很多地方的奶茶好喝……然而在中国却变得如此高级?那么请给我来一只英国生产的骨瓷咖啡杯好么?

3:感觉星巴克救赎和KFC一个快餐模式,豆子也就那样、服务KFC类同……

4:有的时候作为生活调剂,可以去星巴克坐一坐,挺舒服。不过有些私人的咖啡店我也觉得挺好。千万别一个人去海底捞……



生活是自己的,活的开心随意就好!没必要时时刻刻都装着,那样整天端着有什么意思一点意义都没有……就像《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一样,整天端着,有劲儿么?


达人手造

大家好,我是蛋白君,专注美食,专注健康品质生活,关注我,分享健康美味人生!

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觉得去星巴克是装?!

星巴克现在已经遍地开花,在一二三线城市,简直已经多到跟麦当劳肯德基差不多了,就这种密度去星巴克还能叫装?那只能叫没见过世面了。

特别不理解去星巴克有什么可装?!

星巴克就是一个可以喝饮料可以聊天的地方,这里的饮料30块一杯,虽然比路边奶茶店贵了一些,但是完全还在大众消费范围内,你点杯咖啡30元,坐一两个小时你不亏。

特别不理解去星巴克装给谁看?!

虽然说咖啡在中国还不算最普及,但是随着这么多年改革开放的深化,世界文化的交融,年轻人走出去走回来,企业自身的推进,咖啡文化也早就平民化,咖啡这种饮品也早就进入寻常百姓家了,你点杯咖啡,装给谁看啊?你可以说你不爱喝咖啡,星巴克也有别的饮料,还有中国茶,只是找个地方坐下来喝茶聊天,这也实在太平常不过了。

最后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国内的好的饮品店也正在兴起,比如喜茶的品质、空间、人气都不比星巴克差,大家并不是因为它是国产品牌,是中国茶而觉得档次低看不上,相反,只要是做得好的,契合了大众需求的产品和品牌就会受到欢迎!

所以,认为去星巴克是去装的人,只能对你说,你喝你的奶茶,我喝我的咖啡,还这没那时间装给你看。


蛋白君

五五开吧。

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当然是十分受欢迎的。

不过咖啡在中国的受众面其实很窄,星巴克更多时候还是在给年轻人设“中产阶级消费陷阱”

我们不难发现,星巴克里面坐着的,大多数都是衣着光鲜、谈笑风生的年轻白领们,手里拿着苹果手机,各种自拍。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切都是商家在给浮躁的中产们潜移默化地传导消费主义。

上面那段话又长又涩,其实说白了,消费主义就是在暗示自己“我消费了什么东西,我就是什么阶级的人了”,现在很多半只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会去校园贷,购买许多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东西“武装”自己,其实也是出于这种心理。

《人性的弱点》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这一生,都在追求别人的承认感。

星巴克华丽的装修、精明的营销、高端的定位都吸引着急需承认感的年轻人们,极大地满足了浮躁的人们的虚荣。

坐在星巴克大厅办公、聊天,显得特别小资,无形中有一种自我满足和成就感。

我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消费水平有深刻的认识,星巴克这种昂贵的地方很少踏足。本科的时候,朋友请客,有幸品尝了里边的产品。

一开始,咖啡刚上来的时候,我也不能免俗,先拍了个照片:

拍完之后,我尝了一口,跟我前几天喝的中药差不多,又苦又涩。作为一名对甜味要求很高的广东人,我往里面加了三杯奶,咖啡尝起来终于有点可口了,可我朋友跟我说:“这杯咖啡毁了。”

恕我实在欣赏不来


青年视纪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1080, "group_id": 6432562925919912193, "media_id": 52236765605, "neardup_id": 13713886027416470812, "vname": "0613\\u661f\\u5df4\\u514b.mp4\

嘿老外

我确定,去星巴克的人,都在装

可能我这样讲的话,会有很多人表示反感,那么说说我的理由。

一、 星巴克的咖啡并不好喝:也就是人们去星巴克的第一目的,并不是喝美味的咖啡。

二、 星巴克并不售卖咖啡:我记得央视曾经批评过星巴克的产品都是“暴利”,其实央视搞错了,星巴克根本不售卖咖啡,或者说,星巴克的咖啡是免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看星巴克在卖什么。

假设星巴克的一杯咖啡售价是50元,那么

1、享受美国的文化环境布置20元

2、小资的虚荣体验20元

3、打发时间,自娱自乐,看美女10元

那么星巴克创造的价值卖点在哪?

1、美式咖啡文化与氛围的体验——美国通过电影和娱乐的传播,把美国营销到了全世界,美国人的生活内容,美国人的语言相处方式,美国的快餐文化,美国的特种兵,美国的家庭教育,美国的超级英雄文化等等,而星巴克就把自己的店面做成了美国人的客厅,自己端自己的咖啡,基本所有的桌椅都可以随意移动和组合。这一点上,做得很好的还有韩国,韩国利用韩剧和娱乐节目营销了韩国,所以这些年出现了那么多炒年糕,啤酒炸鸡,拌饭等等。换个思路,韩国和朝鲜的饮食结构应该差不多,但是一说起朝鲜菜,顾客的体会会完全不同。

2、小资的生活方式——觉得自己是小资人群,那么就得活得像小资的样子。 星巴克给这些人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借助这十年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外资合资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很好,人们的收入有所提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正规化意识的提升,更多的人了解了国际文化,喜欢小资的生活。特别是未进入小资行列但是非常向往的人。

3、打发无聊时间——无聊经济潜力巨大。把无聊变的有趣是可以挣钱的。 看到那么多的人在用电脑,但是真正在星巴克出工作效率的有多少呢?更多的是打发无聊时间

4、社群的归属感——社群,物以类聚。社群的归属感,让更多的人找到了自己的聚集点,找到了能给予自己精神慰藉的地方。花个三四十块钱,就能够得到从精神层面的收获,其实还是很值得的。相对应的是曾经开遍全国的上岛咖啡,给人的感觉就是腰上挂着一串钥匙的那种中年油腻大叔才会去的地方,所以,年轻人不愿意去,而大叔们并不了解咖啡文化,他们宁愿去喝茶,所以上岛咖啡的生意情况大家有目共睹。




三、星巴克选对了目标顾客,用好了店面营运和市场方案。比如:星巴克的菜单,就那样挂在墙上,但其实并不简单,各个板块,各种颜色,价格结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出来的,依云水可能一年也卖不了几瓶,但是一直就那里售卖,为的就是起到价格锚点作用,然你觉得一杯咖啡三十多块其实并不贵,因为一瓶有品质的水,价格都在二十几块钱。

包括排队方式,店面结构,点餐话术,咖啡师的表情,甚至店面的味道(咖啡本身并不能散发出弥漫整个店面甚至整个楼层的味道,星巴克的味道其实是做出来的。有研究显示,人类对味觉的记忆持续的时间最久。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体验一下味觉记忆)。

这些都是通过智慧设计出来的,这个品牌能够牵动那么多人的内心,一定是很好的研究了人们的心里。

总结:在这里我并不是贬低星巴克的顾客,而是觉得国内的餐饮行业,真的应该好好学习。因为现在的各行各业都不同了,玩法变了,已经不再是产品时代了。

产品对于店面和顾客一样,都是过程中的工具,产品并不是最后结果,结果是买到的产品背后的东西或者收获。


餐田餐饮咨询

这个问题底下的回答基本上都是答非所问。
楼上一些说伪咖啡店的朋友,点单的时候不应该就能判断它到底伪不伪了吗?直接强行逼问一波『做单品啊,有啥豆子?』『什么时候烘焙的啊?醒豆程度怎么样?』『你们家耶加雪菲是日晒还是水洗啊?』『你们用的手冲器具是啥?』等等等,先自行『装一波逼』,咖啡师答不上来就直接走吧,毫无疑问是伪的。我见过的伪咖啡店也是蛮多的,基本都是暴露在器材使用熟练程度、咖啡师到底有么有干货上,还有更明显一点的...我见过拿虹吸煮意式以及拿一体机做单品的店...然而人家店子竟然从独立咖啡馆做成连锁了我也是有点被水淹没....
还有『装修像精品』,这句话说得极度含糊,装修做得很好的意思么?抱歉我去过的绝大多数做单品的店基本是大吧台,吧台围一圈坐或者摆一排高脚凳,方便客人和咖啡师交流,装修基本往简单走。like this:



正题。。回答下题主的疑惑。
作为一个精品咖啡爱好者对星巴克咖啡的态度是『oh !it tastes like shit』,毕竟豆子烘焙得又不好又不新鲜,有些星巴克的本周开盖直接是一股焦油+木浆的混合味,机子没洗干净么?话说星巴克的定位应该是一个高能饮料店吧。每当我朋友圈里面有人晒星巴克的时候我都在底下打脸『你又去喝脏水』。
其实我也不懂为什么我每次在知乎开咖啡相关的都会弹一堆星巴克出来。我也不懂为什么别人都觉得星巴克是一个装逼利器,明明这么装逼很失败。几点猜测+分析了一下想当年年幼无知的我为何觉得星巴克高大上:

大概是中国人的思维还在受第二波咖啡浪潮(快餐式大型连锁咖啡店风靡)的影响,就像向大部分人问起『你脑中的咖啡味是怎样的?』的时候,得到的描述基本上是『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咖啡伴随着奶的,带点甜味』的速溶/奶咖味道——这是因为思维受到第一波咖啡浪潮(速溶咖啡)的影响。星巴克作为一个营销过硬的老牌咖啡连锁再没传入中国(或者说部分地区)之前就被神化,再加上网上广泛流传着一堆打着当时候最流行的『唯美』『lomo』 等tag的星巴克杯子图,讲真这些图想当年看来逼格还是不错的



开张合照:



这样一来,导致我所在地区未开星巴克的时候就觉得这家咖啡店一定很高大上,直至6年前在我所在地区开第一家星巴克的时候我直接是翘课跑去星巴克...买了杯卡布奇诺然后放了三袋糖来着?(捂脸)
再加上星巴克的消费并不低,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一杯30+的咖啡,于是许多白领们开始用星巴克来彰显身份(装逼),就像女人总是喜欢晒身上的名牌一样。不过星巴克logo好看啊..拍起照来也挺带感的(参见上面一堆图)。


科普一下第一、二、三波咖啡浪潮:

第一波咖啡浪潮 兴起于速溶咖啡,以“雀巢”与“麦斯维尔”为代表。当时初涉咖啡的中国人对欧美市场流行的黑咖啡心怀抵触,雀巢由此推出了消除苦味的1+2混合型咖啡,并在广告中演示冲调方法。在奶精伴侣调和的香甜味觉中,中国人的咖啡旅程就此开启。但是在带动了中国人对咖啡这个词的熟悉与了解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小的隐患,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咖啡就是“雀巢”,咖啡就是“苦”的,咖啡就应该和“伴侣”混合。

第二波咖啡浪潮,是自速溶咖啡后,在欧美地区以星巴克、Costa为代表的意式咖啡所逐渐带动起来的。而在中国,最先出现的第二波咖啡浪潮,是在第一波咖啡浪潮的基础上,随着中国人和中国市场对咖啡的认知程度逐渐提升,而产生出的模仿欧美第二波咖啡浪潮兴起的咖啡店的概念型咖啡馆。

第三波咖啡浪潮,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正是因为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未能还原咖啡本身品质的产品,混淆了大众对咖啡的正确认识,才出现的一批对咖啡真正热爱精品咖啡倡导者,他们坚持提供精品咖啡,传播地道咖啡文化,有专属的文化意味,提供直接来自原产地的咖啡,及其专属的文化和技术,所以相对能够吸引真正喜欢咖啡的人群。

这类咖啡馆,无论是从生豆豆源、咖啡豆烘焙、咖啡的制作,甚至咖啡杯的选取上都有着严格的规范,目的就是让咖啡回归的真正的品质。这类咖啡馆的掌门人,往往是对精品咖啡有着很深的依恋和了解并且掌握着包括咖啡豆烘焙,咖啡品鉴,咖啡制作方面的技术和知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品鉴咖啡需要艺术情怀,但做咖啡却需要严谨的科学方式,包括咖啡豆的保鲜期、冲煮咖啡的水温、注水方式及时间等,常常精确到1摄氏度以及几秒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