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茶葉”是真精品還是假套路?專家是這樣解釋的……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就傳統文化的視角看,茶是中國人最喜歡的日常飲品之一,背後還蘊含著“涵養文化”的初衷。然而,現如今的茶市上,動輒幾千上萬,甚至是十幾、二十幾萬一斤的茶葉,讓人想到的絕對是“奢侈”二字:這喝的哪是茶水,簡直就是“液體黃金”了!這些頻頻出現的“天價茶”,讓專業茶友和普通消費者圍繞其究竟是物有所值還是過度炒作的討論從未停止。茶葉怎麼了,原本與柴米油鹽並列的開門七件事之一,緣何開始向奢侈品靠攏?同時,茶葉市場屢有曝出的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等亂象,又該去哪尋找權威的鑑定機構呢?

01

動輒上萬的茶葉不愁賣

“天價茶葉”是真精品還是假套路?專家是這樣解釋的……

02

炒作:有故事的茶葉一斤能賣20萬?

據新華網相關報道,一款據稱產自福建武夷山牛欄坑、被戲稱為“牛肉”的“牛欄坑肉桂”茶葉受到市場追捧,有茶商稱其為“武夷巖茶中的極品”。

在各大電商平臺,形形色色的“牛欄坑肉桂”茶葉保守估計有上百款,售價從每公斤上萬元至二十幾萬元不等。

雖然賣著“天價”,但不少“牛欄坑肉桂”的外包裝上卻連廠家名稱、商品商標、生產許可證等基本信息都不全。有的很簡陋地在華美的茶罐外貼上“武夷巖茶牛欄坑肉桂”的字條,有的僅在外包裝上標註著茶商名稱和“牛欄坑肉桂”字樣。

多位傳承人表示,這些雲裡霧裡的宣傳只是炒作,到底是不是真正產自牛欄坑的茶葉,是武夷山“三坑兩澗”這個山場還是那個山場的茶,他們這些做了一輩子巖茶的匠人也喝不出來。

“天價茶葉”是真精品還是假套路?專家是這樣解釋的……

汪建華說,有一次,他把自己做的肉桂賣給了一個上門讓他仿製“牛肉”的人,一公斤共1000元,沒想到這個茶被對方貼上“牛欄坑肉桂”標籤,賣了近3萬元。“還有一些仿製者讓我按照客戶需求對普通肉桂進行焙火加工,然後他們自己貼上‘牛肉’的包裝上市,一公斤近兩萬元。”汪建華說。

除了假冒之外,劉國英說:“個別茶商炒作所謂‘山場茶’‘大師茶’‘品種茶’等,以千奇百怪的‘花名’為噱頭哄抬價格。”

“有的一泡8克左右的所謂‘山場茶’,賣到3000多元,一公斤數萬元乃至二十多幾萬元的巖茶越來越多,更多是靠‘講故事’,誤導消費者,牟取暴利。”何一心說。

“天價茶葉”是真精品還是假套路?專家是這樣解釋的……

03

高價不代表高品質

根本原因在於虛榮心作祟

客觀地說,儘管一些“天價茶”的產地、加工工藝確實比普通茶葉好,但這並不是影響茶葉價格的根本因素。“天價茶”之所以會越炒越離譜,恐怕還是打著“物以稀為貴”的幌子,迎合了某些人“虛榮消費”的擺譜需求,進而推波助瀾地做起了“願打願挨”的互動買賣。

因此,諸如“煤老闆掏20萬買天價茶當場請清潔工免費喝、3男星1天喝掉20萬天價茶、XX毛尖推天價茶20萬一斤”等等的炫耀式茶新聞,看似“一鳴驚人”,實則卻背離了“涵養文化”的追求初衷。換言之,對待茶葉,大眾還是應該以平常心來理性選擇和消費。

盛行炒作的“茶江湖”裡,沒有最貴,只有更貴。而過度虛榮化的茶葉消費,就像越吹越大的肥皂泡,遲早有一天是要撐爆破裂的。現如今,本以量少、稀缺為賣點的“牛欄坑肉桂”,卻大量充斥市場;在很多茶葉店,真假莫辨的“牛欄坑肉桂”擺得眼花繚亂。在一些人眼裡,無論品嚐或送禮,“牛肉”已成身份和品位的象徵——許多人樂意重金購買“天價茶”,並非出於對茶葉品質與文化的推崇,更多的還是看中了附著其間的“高貴”標籤。如此亂炒,當年“天價普洱茶”的黯然收場,就是殷鑑不遠的現實教訓。

04

茶葉好壞到底誰說了算?

眾所周知,茶葉的標準甚為主觀,高價格並不代表高品質,因此不少消費者提出這樣的疑問,如何評定茶葉的價格和品質?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斌坦言,中國茶葉品種很多,但要通過一個具體標準去鑑定,很難。一般來說,價格和供求關係有直接關係。因此,購買茶葉時要看茶葉的品種是否具有稀缺性,“不能夠完全說天價茶葉本身都是不合理的價格”,不同的地理環境會產生不同的茶葉品種,而每一種茶葉有不同的等級要求,有的茶葉,比如明前茶可能的確非常少,如果達到相應的質量等級標準,定價就一定會高,這是由市場決定的。

他認為,作為賣家,要確保賣給消費者的茶葉確實如所宣稱的那樣,沒有任何虛假成分。如果真的經過了多重篩查以及各種採摘、萃取、加工製作方式,那麼這個茶葉就物有所值,也有需求。否則就可能涉及到虛假宣傳或者欺詐。作為消費者,首先要明確自己的需求,以及價格的承受能力,如果想買高價茶葉,那麼最好先查清楚該茶葉是否如其所宣稱的那樣。

北京市朝陽律師事務所律師胡鋼也表示,茶葉的品鑑的確有很大的主觀性,但是有底線性的東西,比如農藥殘留不能超標等。經營者應該準確真實地披露來源、加工方式等基本信息。對於消費者來說,選擇符合自己消費能力的消費就是好的消費。

據介紹,國內茶葉市場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茶葉質量安全管理制度沒有很好地建立。很大一部分市場缺乏規範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市場準入、商品質量安全管理、經銷商臺賬、索證索票、消費者投訴制度等方面都沒有很好地建立,無法建立產品的可追溯體系,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市場無法召回產品和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