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虎門銷煙,晚年卻贊同種煙,究竟為何發生如此改變?

PLAstyle

民族英雄林則徐,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在1839年因為虎門銷煙而廣為人知。雖然,林則徐虎門銷煙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緊接著1840年英國就藉口銷煙事件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果清政府的臉被打的是啪啪的響啊!

事實證明,落後的中國清政府根本無力抵抗當時的外國列強,雖然林則徐、魏源著有《海國圖志》的重要著作,並且主張“開眼看世界”,結果依然慘痛,說明還是沒有看透這個世界。

在鴉片戰爭之前,英國在1793年、1816年兩次派遣使者到清朝,要求中外進行貿易,但是,分別遭到了乾隆和嘉慶的拒絕,在1815年之前,其實也是英國的一個轉折點,1815年之前,英法在爭奪歐洲霸主地位,到1840年的時候,英國已經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因此迫切需要打開中國市場。

在1840年以前,中國對外貿易一直處於順差,就是中國政府的出口遠大於進口,造成白銀的大量湧入,因此,英國想要改變這種貿易關係。在鴉片戰爭後,由於大量鴉片的湧入和西方工業品的到來,衝擊了國內的生產企業,中國對外貿易由順差,改變為逆差。

其實,這就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經濟殖民統治的一種方式,如果,中國長時間處於貿易逆差,則國內的資源會加劇外流,白銀減少,從而引發經濟動盪,民生凋敝。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林則徐晚年的時候提倡種植鴉片,則有其深層次的考慮,民間吸大煙屢禁不止,讓外國坐收利潤,不如自己種植鴉片,這樣,不僅能夠抵制鴉片進入中國,減少白銀外流,如果生產多的話,還可以創收,可見,林則徐身處地主階級,維護的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

就這樣,中國種植鴉片規模逐漸擴大,尤其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鴉片種植擴張到全國,到1882年的時候,中國鴉片完全實現自給自足,並且能夠出口創匯,而從1860年到1894年,是中國的洋務運動時期,也是晚清的中興時期,從中也可以看出,如果像英國一樣把鴉片當做一種產品,並且進行生產的話,一定能夠提升國民生產總值。

但是,中英的區別在於,英國是禁止鴉片在本國流通,而允許在他國流通,中國則是無法禁止,可以誇張一點說晚清中興的三十年,是拿四億同胞的健康換出來的。


史論縱橫

大清帝國一直以天朝上邦自居,認為其他的國家都是野蠻落後的國家,並沒有把他們當做是平等的國家。

由於,由於當時的大清帝國仍然是全世界的超級大國,是農耕文明的典範,而當時的西方國家,並沒有表現出比大清帝國更為先進,更為強大,因此,來自西方的貿易行為,並沒有得到大清帝國的允許和認可,幾乎就屬於單向的非法的民間貿易活動。

由於大清帝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實行了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國土橫跨熱帶寒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內貿就可以解決主要的問題,對外貿,缺乏起碼的興趣。

由於大清帝國沒有建立起類似於現代的貨幣制度,海關制度,稅收制度,貿易平衡制度,使得大清帝國成為了海外貿易的受害者,重商抑農,導致沿海地區,手工業發達的地區,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的影響,威脅到了國家的糧食安全,財政安全。

於是,林則徐就在皇帝的允許下,開始在廣東地區禁止所有的海外貿易,而不是單純的禁菸。

由於,外國商人的貨物被沒收,人員被扣押,鴉片被燒燬,損害了大英帝國的經濟利益,危害了英國商人的生命安全,於是大英帝國就派出軍隊,興師問罪,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 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主要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喪失領土主權)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 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喪失貿易主權) 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2100萬元的成分是: 600萬賠償鴉片,300萬償還英商債務,1200萬英軍軍費。(大量白銀外流) 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與英國共同議定。(喪失關稅主權) 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喪失貿易主權) 享有領事裁判權,英國人在中國犯罪可不受中國法律制裁。

於是,大清帝國就被迫對外開放了。

由於,在當時,鴉片被當做是藥材,用於製造止痛藥,並沒有被當做是毒品,而且,鴉片貿易,在當時也是合法的貿易。

因此,在林則徐的晚年,由於大清帝國財政困難,於是,他就建議種植中國的鴉片,以替代外國的鴉片,增加政府的稅收,充實國家財政,以應對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


瀋陽楊藝

“歷史長河,微觀史實”

眾所周知,林則徐是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身為“滿清漢臣”,林則徐雖不在其職,但卻“謀其政”,憂國憂民,將國家存亡,民族命運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但是就是這樣一位禁菸英雄卻在晚年大力支持國內種煙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939年,林則徐受命前往廣州禁菸,他明察暗訪了許多英商,收繳了大量鴉片,在廣州虎門灘外當眾銷燬,可謂是打響了近代禁菸的第一槍。可是,1940年英軍以此為藉口(其實是為了顛倒中英貿易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鴉片戰爭,洞開中國沿海門戶,而林則徐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清政府的替罪羊,被髮配“邊關”。

1847年,林則徐已經結束了服役,當時江西撫州的署知府文海致信陝西巡撫林則徐,請教如何提升GDP、發展地方經濟,並防止白銀外流。

林則徐給他回了一封信,核心意思就是鼓勵種植大煙。這封信大意內容如下:"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阿芙蓉,指鴉片),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通過這封信,我們能看出,林則徐反對的並非吸食鴉片,而是進口鴉片。

對於這種觀點,很多人持批評態度,但是如果客觀站在林則徐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最開始林則徐是全力禁菸,但是清廷太不抗打,就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商人銷售鴉片屬於合法。因為英國商人在中國銷售鴉片合法了,林則徐的建議就是應該國內老百姓也種植大煙,既然吸毒無法禁絕,不如准許民眾種植鴉片,以國產毒品對抗進口毒品,至少還能挽回經濟上的利權。


史娛觀

林則徐(1785年8月——-1850年11月),晚清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因為發起虎門銷煙而為人所熟知。1839年6月3日開始的那場銷煙運動,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向世界昭示了中國禁菸的決心。然而在林則徐晚年的時候,他的思想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由禁菸派轉變成了種煙派,提出國內自己種植鴉片。究竟為何他會在對待鴉片的態度上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

讓我們從林則徐當時給道光皇帝上的奏摺上找到答案,那上面寫的是“鴉片之害,為禍之甚,若朝廷不管,則國無禦敵之兵,朝廷無賑餉之銀”。從一開始,林則徐所擔心的就不是鴉片荼毒百姓,而是白銀大量外流,造成清政府國庫空虛,從而危及到政權的統治。所以他禁菸的初衷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老百姓不吸鴉片,而是為了保證清政府的白銀不外流。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發起了鴉片戰爭,清廷戰敗,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林則徐則則因為禁菸和抗英被道光皇帝流放到了新疆,在被貶的歲月中,林則徐也在思考。此時他發現大清國其實就是一個虛弱的巨人,外強中乾,無可救藥。既然打不過,如何保證白銀不外流呢?莫不如退而求其次,鼓勵中國人自己種植鴉片,這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林則徐把他的想法通過各種渠道反映到了道光皇帝那裡,沒想到朝中居然還有相當一部分大臣也是抱著同樣的想法。於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各地的鴉片種植開始繁盛了起來。特別是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鴉片種植的效果體現了出來,清政府居然以此彌補了軍費的不足。林則徐當時的想法實在是出於無奈之舉,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既然軍事上打不過帝國主義國家,那至少保證一下自己的財政收入吧。這就是林則徐從禁菸派到種煙派思想轉變的主要原因。


動如脫韁兔

因為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朝已經不能抵制鴉片的大量輸入,也無法防止白銀的大量外流。所以,禁止鴉片也不在只是道德高低的較量,而是現實、經濟民生與利益同時裹挾在內的各方角逐,也就是道德的潔癖、體制的尊嚴與源源不斷的稅收之間如何選擇的問題。

這個時候,林則徐也明白,鴉片禁也禁不了。因為不僅僅是基層官吏坐收漁利,還導致了“內河匪徒,冒充官差,以搜查鴉片為名,乘機搶劫”等行為,於是,他就覺得“仍甩舊例,準令夷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入關交行後,只准以貨易貨,不得用銀購買,夷人納稅之費,輕於行賄,在彼亦必樂從,洋銀應照紋銀一體禁其出洋,有犯被獲者,鴉片銷燬,銀兩充賞。”然後他說了這樣做的原因:

這樣白銀就不會外流,政府也得到稅收,還可以達到“不禁而禁”的目的,豈不是一舉三得?
但是這種寄希望以鴉片實現“自給自足”從而達到“以毒攻毒”的做法,只會讓大清這個鍋裡的爛肉越來越多,這種以鴉片毒害更多百姓,涸澤而漁的政策,無疑是飲鴆止渴而已!

我是歷史拾辰,希望我們可以一起探討古今,鑑往知來。記得關注哦!


歷史拾辰

一點不矛盾,數千年前的的大禹就深吟堵不如疏的道理,道光禁菸無外乎兩點原因:無御國之兵,無充餉之銀。既然軍事上的失敗造成無法阻斷鴉片的外部流入,發展國內種植也就成了符合市場需求和統治需求的中庸之選。

最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對鴉片的毒副作用認識不深,當時全世界都在吸食鴉片,只是在英國國內沒有達到氾濫的程度而已,福爾摩斯探案集裡的偉大偵探有時也吸上幾口。更為可笑的是,當人們認識到鴉片的毒副作用以後,另一種東西作為神藥風靡歐美。十幾年以後,當人們開始禁止它的時候已經造成了成千上萬人的死亡。這種東西的名字叫海洛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