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遺址墓葬:磨嘴子墓群

  磨嘴子在涼州區城西南15;公里處的祁連山麓、雜木河兩岸。這裡地勢起伏,形成丘陵地帶。西依西山頂,東接沃野,其間阡陌縱橫,有雜木河流過。這裡很早以前就是便於人類居住、從事生產生活的好地方,因此不僅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而且有著極其豐富的漢代墓葬。同時,磨嘴子也以出土大批漢簡、木雕、絲、麻、草編織物等重要珍貴歷史文物而聞名於世。

  墓葬分佈在一片土山形成的丘陵臺地上,在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700米的範圍內,墓葬密佈,非常集中。墓葬一般均為土洞墓,由墓道、墓門、墓室3部分組成。規模較大的墓葬還有後室、側室或耳室。墓道為斜坡式,墓門為過洞式連接勾通墓室。墓室多為長約4米、寬3米的長方形容穴,三人、雙人、單人葬均有,葬具為木棺。由於這裡土質含鹼性大,土內又夾雜著種石蕊物質,土質非常堅硬,加之丘陵臺地。地氣乾燥,具有保存地下文物的優越條件。因此,此處的墓葬及室內的隨葬器物保存較好,特別是一些不易存放的木器、絲.麻、草編物等都能夠保存下來,文物的蘊藏極為豐富。

  1955年和1959年,甘肅省博物館先後進行2次發掘,共清理漢墓37座,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其中第6號墓出土了9篇《儀禮》竹木簡,首尾完整,次第可尋;第18號墓出土了王仗和“王杖十簡”,編為1冊,完整無缺。出土的這些竹、木簡及王杖均為建國以來考古工作中的重大發現,為研究漢代經學、版本學、校勘學、古文字學、簡冊制度、禮俗以及尊老、養老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轟動了史學界。經整理與研究,這些文物,除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成《武威漢簡》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外,同時先後在《文物》雜誌、《考古》雜誌、《考古學報》上以專著和論文的形式予以發表,對我國曆史、科學等方面的研究都起了重大作用。

  1972年再次清理發掘漢墓35座,出土了一大批陶、木、漆器以及絲、麻、草編等物。特別是48、49、62號3座墓出土的大型彩繪銅飾木招車,推算天文歷數的本質儀器式盤,有銘文的漆耳杯,葦蓆胎套色印花絹篋,六博木俑,有銘文的毛筆、硯臺等,都是很重要的歷史文物。木質儀器式盤,是我國解放後的第一次發現,對研究古代天文、曆法或復原已失傳的天文儀器,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1981年以來,在這裡又發現了“王杖詔書令”木簡26枚,這是繼“王杖十簡”以後,又一次王杖簡冊的重要發現,解決了千百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圍繞“王杖”史學界提出的很多問題,經整理研究收入《漢簡研究文集》。此外,還發現有兩座漢代壁畫墓,是我國早期繪畫藝術的實物資料,也是研究漢代繪畫藝術的珍貴資料。

  磨嘴子漢墓群是一座蘊藏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1963年11月被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威遺址墓葬:磨嘴子墓群

武威遺址墓葬:磨嘴子墓群

武威遺址墓葬:磨嘴子墓群

武威遺址墓葬:磨嘴子墓群

圖為:武威磨嘴子出土的《王杖詔令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