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的這一仗有多慘?一天陣亡一個師,中校一天升少將!

抗日戰爭十四年,中日兩國之間的惡仗很多,如果非要在這些戰鬥中找出最為慘烈的一次的話,淞滬會戰當之無愧。

抗日戰爭中的這一仗有多慘?一天陣亡一個師,中校一天升少將!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這些後人肅然起立?在這些勇士們置之生死而度外的壯舉背後,昭示著中華民族的獨立精神,正是這種浩氣長流的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礎。

中國人為什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創造這麼多的奇蹟?單反對我們這個民族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其實並不是無根之木,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人文精神為土壤。

抗日戰爭中的這一仗有多慘?一天陣亡一個師,中校一天升少將!

扯得有點遠,再往回拉一拉,回到1937年的淞滬會戰,戰爭中雙方均投入了重兵,日本以松井石根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軍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坦克300餘輛,狂妄地宣稱1個月內佔領上海。

國民黨方面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介石(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進行指揮,下設左翼軍、右翼軍及中央軍,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方部隊,總計兵力70餘師,共計70萬人,期圖與敵決戰。

抗日戰爭中的這一仗有多慘?一天陣亡一個師,中校一天升少將!

日本宣稱“一個1個月內佔領上海”,國民黨方面則“企圖與敵決戰”,不必需要太多的數字佐證,單從敵我雙方的態度就可以推斷出,這次戰爭的慘烈程度。

據李宗仁回憶:“淞滬之戰,簡直是我們的血肉之軀來填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前例。”

前線總指揮馮玉祥感嘆,“這簡直就是一個大火爐阿,一個師兵力投進去,轉眼剩下一個班。”

按照李宗仁“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的說法,那麼淞滬會戰每天就要陣亡上萬人,相當於一個師了,怪不得馮玉祥會感慨,“這簡直就是一個大火爐。”

在淞滬會戰中,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悉數投入,各路地方軍閥也是聞義赴難。這裡著重說一下川軍,因為川軍可以說是中國軍閥割據最典型的標本。

從北洋時代開始,四川就湧現出大大小小十多股軍閥勢力,真是有槍就是草頭王,為了爭地盤互相之間大打不休,直到1934年,劉湘才在名義上統一了四川,更值得一提的是,川軍裝備普遍非常低劣。

就是這樣一支武裝力量,也於1937年9月從四川、貴州出發,於10月上旬到達淞滬戰場。由於裝備低劣,不得不通過與日軍近戰的方式,彌補裝備和火力上的不足。

抗日戰爭中的這一仗有多慘?一天陣亡一個師,中校一天升少將!

什麼叫近戰?說白了就是白刃戰,就是拼刺刀,就是等日軍靠近了再扔手榴彈……408團打的尤為勇猛,撤出陣地時全團只剩下120人,連長全部陣亡,排長只剩4人,受到軍委會通令嘉獎,團長向文彬更是在一天之內就連升兩級,從中校破格晉升少將。

抗日戰爭中的這一仗有多慘?一天陣亡一個師,中校一天升少將!

1937年11月5日,南京召開國防最高會議,何應欽在報告中宣稱:淞滬戰場中國軍隊傷亡達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間,在後撤途中傷亡約為10萬人;兩項合計約為29萬人。

同時,陣亡軍長1人,陣亡師長、副師長4人,陣亡團長28人,陣亡營長44人,中央海軍全軍覆滅。

日軍方面的傷亡怎麼樣?根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戰史室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顯示,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這一期間,日軍傷亡數字累計從8月13日至11月8日合計40372名。

抗日戰爭中的這一仗有多慘?一天陣亡一個師,中校一天升少將!

毋容置疑,淞滬會戰中國失敗了,但這種戰爭的某些象徵意義,早已超越戰爭勝負結果的本身。它不僅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戰爭中中國軍人“將帥齊心、士兵決死”的民族氣節,更是極大地提振了中國軍民反抗壓迫的決心,凝聚了四散如沙的民族意識,昭示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權,追求獨立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