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明棋局妙
以前我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起码我对林黛玉家的经济状况就是这么认为的,原文如下:
现在一直流传一种说法,即林黛玉家是百万富豪,并且林如海死后家财被贾府侵吞了。这种说法的依据呢是根据红楼梦第七十三回中贾琏说的一段话“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按照字面上的理解,就是贾府曾经发过这样一笔财。基本上认为贾府侵吞林家的财产,这一段句话都会被作为有利的证据,并且证明林黛玉家特别有钱?那么真实的情况是这么回事吗?
先看一下林家的情况,林如海:
文本说的很详细,但是巡盐御史是个什么官?巡盐御史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都察院监察御史奉命出巡盐务时即称为巡盐御史,《清史稿》卷一百十五记载:巡盐御史,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各一人。扬州盐商之富是天下闻名的,巡盐御史是管理盐务的官员,盐商能否赚到钱全都得仰仗巡盐御史。林如海被钦点出任巡盐御史,这是个既有实权又有油水的重职。但是巡盐御史这样非常重要的差事,皇帝不会轻易让别人做的,一般只有两类人可以胜任,一是皇帝的亲信,二是大臣中清誉较高的官员。例如曹寅给康熙皇帝所上《奏谢钦点巡盐并请陛见折》:
江宁织造、郎中臣曹寅谨奏:去年奉旨著与李煦轮管盐务,今盐政虽系税差,但上关国计,下济民生,积年以来委曲情弊,难逃皇上洞鉴。
所以皇帝对盐务十分关注,清朝收入的四分之一都来自盐务。哪个皇帝上台后都不会掉以轻心。
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一起震动朝野的扬州盐引案,乾隆三十三年,新任巡盐御史尤拨世发现衙门中有私藏的十几万两小金库,感到事关重大,不敢私自动用,便奏明朝廷。乾隆皇帝大怒,下令彻查,查出盐商以及两淮官员偷税漏税达一千多万两;查出前任两淮巡盐使卢见曾令商人办买古玩,未给价银一万六千余两。抄原任两淮盐政高恒家产时抄出银两数十万。这卢见曾是康熙六十年进士。历官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发,因收受盐商价值万余之古玩,被拘系,病死扬州狱中。而高恒是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高斌之子,慧贤皇贵妃之弟。由以上可以得知,林如海即便是巡盐御史也不可能贪污二三百万两,且不说他为官清廉,单从他的地位及势力他也不敢。同样是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只因贪污了盐商的古董一万六千余两,便被抄家治死;那高恒乃皇贵妃之弟,官居授上驷院卿正三品,仍领两淮盐政。被抄家也不过几十万两。清朝皇子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一万两有余。林如海即便胆大包天,没有权势也贪污不了这么多,那两江总督、地方知府、朝廷密探、朝中王公大臣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两淮盐务,况且对皇帝来说,两淮盐务为天下之本,岂可任人为之。那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是个典型的循吏,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他之所以被任命两淮盐运使是个人名声较好,才会委以重任。而高恒则是贵妃之弟,说白了是乾隆的亲信。所以管理盐务的官只有两种人会被皇帝任命,一种是清官,一种是亲信。
回到红楼梦中林如海能得到巡盐御史这个官职,若说是皇帝亲信则不大可能,唯有一点就是他是个清官,在官场名声很好。即便林如海中饱私囊,勾结盐商,也贪污不了百万两银子。第二,从贾敏对林黛玉说的话中可以得知,林家跟贾府相比是很寒酸的。文本写道: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从黛玉的想法中就可以得知,自己家跟贾府没的比,贾府的三等奴才都已经不凡了,何况主子呢?
有人说林家也是袭过列侯的,我来告诉你不是所有世袭的官都是那么有钱的。文本中贾珍对尤氏说:
“咱们春祭的恩赏,可领了不曾?”尤氏道:“今儿我打发蓉儿关去了。”贾珍道:“咱们家虽不等这几两银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早关了来,给那边老太太见过,置了祖宗的供,上领皇上的恩,下则是托祖宗的福。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除咱们这样一二家之外,那些世袭穷官儿家,若不仗着这银子,拿什么上供过年?真正皇恩浩大,想得周到。”
贾珍说的话其中“世袭的穷官”可见林家就属于世袭的穷官,而且到了林如海这一代连世袭也没有了,只能靠科举做官。可你看贾府是怎么做官的,贾赦在评价贾环的诗,说:
“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
贾赦说的多轻松“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意思很简单,年龄一大,花钱就买个官。贾琏花钱买的同知,贾蓉花钱买的龙禁尉。但是你不要以为花钱就可以买到官,贾珍给贾蓉买官时,那太监戴权说:
“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昨儿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蠲,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蠲,快写个履历来。”
这官职有钱没人也是买不到的,从此处可见贾府的权势。其实贾政也是这般心思,只不过没贾赦那么狂罢了,文本上写道:
“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
这一句话中有一句特别有意思“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说成白话就是贾府中人没有一个是靠科举当官的,贾政之所以想让宝玉通过科举当官,不过是名声好听些。
从各处分析,林家跟贾府根本就不在一个级别上。况且林如海病重时,黛玉便回去照料了。家中若真有财产,就这一个女儿,岂能不嘱咐的。便算贾琏贪污,也只能是个零头,在文本中林黛玉对宝钗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可见黛玉并没有带着林家的钱来。那么林如海死后,林家有多少财产呢?从秦钟死时得知,家里还留有父亲三四千两银子。那秦业不过是个小官,故而林如海便算没那么死板,不像明朝海瑞那样绝世清官,他最多给黛玉留的银子也不过几千两而已,但是林如海的丧葬费用即便减省也不是几百两银子可以打发的。除了丧葬花费外,若真还有一点财产也会带回贾府也是交给贾母收藏的,但是不能说贾母贪污,因为也没多少钱,顶多是代为管理。从另一点也可以看出林家没什么财产,黛玉在父亲完葬后回到贾府送给诸钗的礼物,不过是纸笔等物,并无些贵重东西。宝钗将薛蟠带来的礼物分送诸人都比黛玉的好,可见黛玉家真的很寻常,或者说林如海真的是清官。且探花出身,爱好诗书。故而黛玉送给诸钗纸笔也恰合身份。若林家真的有钱,难道黛玉不想送些好东西给自己装装脸面?
最后再讲一下贾琏的说的话“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红楼梦在成书之时,版本众多,我手头的版本就不是这个,而是“这会子再发个三二万银子财就好了。”从文本上下结合,说三二百万如同白日做梦,贾府从第一代开始估计也没有这么多钱,相对来说三二万银子还是比较靠谱的。康熙末年国库存银不过七八百万两,你一个侯门就能拿出几百万两银子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整个清朝除了和珅以外,贪污一百万两的大臣都屈指可数,何况和珅不主要靠贪污,很大一笔钱是他自己经商赚的。故而说林黛玉家财百万,被贾府贪污,太过于胡说八道了。
青埂峰下的鬼话
林家财产的去处,算得上热爱红楼的人们尤其是喜欢林黛玉的红迷们比较喜欢讨论的话题。我现来答这个老生长谈的问题,完全以事实为依据,不参杂任何穿凿附会,来分析林家财产去处。
关于林家财产,作者没有明写,是为了突出和渲染林黛玉的孤苦无依人设的需要,没有明写,暗处却有多处透露,作者草蛇灰线、一击两鸣的贯常写法也为读者理解此问埋伏了不少线索。
小说一开场时,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萧疏了,外面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已尽上来了,什么意思?就是荣国府就剩一个空架子了,入不敷出,开始吃老本了,自此开始,贾家倒是出来不少花钱的事,虽有些节流之举,从来没有开源的营生,就像冷子兴所说:安富尊荣者多,运谋筹划者无一,儿孙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荣国府维持往日的门面排场都需要吃老本了,当然也没有什么多余的闲钱。我们知道后来元春省亲,盖大观园、采买大量物品,甚至还采买了几十口人,就是小戏子、小道姑、小尼姑们,用时极短,不到一年,万事皆备,贾政请旨,于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皇家气派的省亲大戏,这可是要花费一笔巨款才办得到,巨款从哪儿来?作者虽没有直接说林家的财产,但我们分析文中时间和事件过接,也非常清楚的看出是林家的财产支撑了这一出大戏。
《红楼梦》十四回,王熙凤正为秦可卿丧事忙乱时,跟贾琏的小厮昭儿回来汇报:
“林姑老爷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
到十六回,接连几件事顺序如下,先是贾政过生日之时,元春封妃,然后就是贾琏带着林黛玉回来了。贾琏和黛玉回京的路上,作者不到百字却为读者透露出大量信息:一是林如海后事一切俱办妥当;二是贾雨村同路而来;三是由王子腾作保,贾雨村己升京官,与贾琏同宗,与黛玉为师生,此时的贾雨村与贾、王两家同戚连理,亲密异常;四是贾琏与家中保持着畅通的通讯往来,贾琏一行人在途中得知元春封妃,于是缩短行程,一路赶回来。
贾琏回家,作者安排王熙凤展示了她全书唯一的一处在丈夫面前娇俏可爱的一面:
“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的报马来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赐光谬领否?”
后面又有凤姐诉说自己协理宁府的不得已及一大段自谦之语。
凤姐这一大段话我们可以感觉出凤姐压抑不住的喜悦,为什么呢?一是夫妻小别重逢,所谓小别胜新婚之感,二是王熙凤似乎对贾琏办的事格外的满意,所以才备酒犒劳,贾琏照顾黛玉和办好林如海的丧事,应该贾母奖励他,现在凤姐这番反常表现我猜是她最满意的是贾琏顺利接收了林家的财产,再也没有比发一大笔横财更让凤姐喜笑颜开的了。三是凤姐也希望可以得到丈夫的肯定和夸奖。实际上,就在此时,建造省亲别墅已经被贾府提上日程,并已经行动起来。看看,这笔横财来的好及时。
盖省亲别墅需要花费多少钱呢?举一个小例子,贾啬负责下苏州采买女孩子(小戏子),聘请教习,并置办乐器行头,这一项要三万两银子,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需花费两万两银子。那么盖大观园,那么多的殿宇、院舍、亭台楼阁、家俱布置安舍、假山树石、苗圃花木等等要多少钱?少说也得百万之巨吧!
小说七十二回,贾府经济己窘迫异常,偷偷的,已经开始典当老太太的一些金银器皿,太监又常来勒索,贾琏王熙凤这对夫妻这家当的是焦头烂额,贾琏说了一句:
“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再”,说明发过这样规模的财,而且已经消耗掉了,能耗尽百万之巨财力的大事,在贾府也只有修建大观园和迎请元春省亲这宗事了,用赵嬷嬷的话说:凡世上有的,无不是堆山填海的,罪过可惜竟顾不得了,银子花的跟淌水似的。那么三二百万的进项,也只有世袭列候的林家五世的积累才有可能有这样的财富数字。
大观园分配住所时,作者有一笔说林黛玉挑中了潇湘馆,感觉像是优先挑选的样子,潇湘馆又名“有凤来仪”,把林黛玉比做凤,贾府有四只凤,王熙凤、探春、宝玉这三只凤都有缘故,唯独林黛玉不好理解,结合林家财产再看,黛玉不但是凤,还是飞到贾府的金凤凰呢!
林黛玉的《葬花吟》说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箭严相逼。
很多读者不喜欢黛玉的种种性格脾气和敏感,而且黛玉在贾母那里的受宠程度和宝玉差不多,其它人都得看老太太脸色行事,谁是活腻了,要和老太太的心肝肉做对?就算是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喜欢宝钗,支持“金玉良缘”,又没有定亲,做为母亲为儿子选自已中意的儿媳人选,有什么问题呢?黛玉这话是不是也太重了!但如果贾家本来是代管黛玉的财产或者叫嫁妆,现在悉数已被用掉了,变成了贾府固定资产和买了一大场热闹,而且又要碾灭掉她和宝玉的姻缘,那么黛玉既没有了娘家的根基庇护,又失掉了爱人,再失掉父母留给自己的财富,外祖母已是高龄,试问黛玉后半生从哪儿能得到做人之尊严?我们再来重读《葬花吟》,真是句句血泪,怎还能再说黛玉娇情!
屏山语红楼
先看看林如海的出身是怎样的,有没有所谓的巨额财产:
原文:姓林名海,表字如海,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
林如海的家族是世袭列侯爵位的,祖上世袭侯爵,到如海科举取士,“业经五世”。从这一点来看,比书中贾府的根基还要厉害。再从林如海和林黛玉两人来看,可以窥见一斑,林府虽然是世代侯爵,但也是书香门第,并且家风还是非常不错的,至少比满府纨绔子弟的贾府强的多。还有就是书中说到:至如海,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也就是说,到了林如海这里,林府的“支庶不盛、子孙有限”。
由这些因素可以基本推断:首先五世侯爵,家族根基深厚,加之家风良好,子孙没有像贾府那样挥霍无度的,所以,世代受爵位俸禄,应该还是有些积蓄的。再有,书的开篇就说林如海升了盐政,就算家风严谨,不贪污,待遇应该还是很可观的。加之林家支庶不盛,就说明不用像贾府这样有一堆庞大的族人需要费用。但是,也因为出身书香门第,家风严谨,加上书中也透露了林如海的为人作风俨然是一个儒士君子,应该不会太过的贪污受贿,所以,家产想必也就仅限这些了。所以说,林如海死后的遗产,肯定是有,但应该不会是所谓的巨额。
这些财产都去了哪里?
首先,林如海没有儿子,只有黛玉一个宝贝女儿,临死之前特意把黛玉叫回去见一面。想必他一定会趁自己在世的时候为女儿安排好自己所能安排的一切。黛玉是未嫁之女,从当时的风俗来看,林如海一定会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而且他已经没有儿子,只有唯一的一个黛玉,因此,自己又是弥留之际,因此黛玉的嫁妆应该比一般更多吧。而这时候的黛玉还未成年,所以这部分嫁妆,林如海也一定会交给陪黛玉回去的贾琏,以转交给贾母保存的。
其次,就算林家再怎么支庶不盛,也必然是有几房堂族的,林如海也一定是有几房姨太太的。所以,一定也有一部分财产要分给他们,以便安顿。在加上一大家子的下人,也是需要安顿的。
最后,就是林如海自己的葬礼,贾琏是一直等到安排完了如海的葬礼才回来的。林如海算是林家最大的老爷了,他的葬礼也一定是要风风光光的。我们从秦可卿的葬礼基本就可以看到豪门贵族的葬礼花费。所以,这一项开支一定也不会少。
很多人猜测,说林如海的巨额财产都被贾琏吞了来,后来还用在了大观园的建设上。首先要说的是,贾琏只是林家的亲戚,护送黛玉回去而已。林家就算再没有人,想必也不会轮到贾琏去作威作福吧!要说私吞挪用,也只能是黛玉带回来的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嫁妆而已,不可能是林家所有的财产。
云语红楼
林如海病重要见女儿最后一面,贾母派贾琏送黛玉回扬州,直到料理完林如海后事林黛玉与贾琏才一起回到贾府。
其间有一个细节不得不说,是贾琏托人回来带些“冬天大毛”衣服,我们知道,扬州是江南,冬天并不太冷,偏偏儿的巴巴的要带“大毛”貂皮大衣过去干什么?
我们来猜一下为什么吧。以贾琏凤姐对钱财的贪婪,他们是不会放过这个敛财的好机会的。回来带“大毛衣服”只是借口,商议如何私吞林黛玉林如海家产是真。
林如海的官并不小,当时也算是一个肥差美缺,就算林如海并不怎样贪婪,以他的家底,应该不会差的,否则贾母怎么会舍得把娇滴滴,千金万金的贾敏嫁给他?
再有一点,贾敏出嫁,贾家应该是陪嫁非常丰盛,贾母为这个唯一的心头肉女儿是不计血本的,这些财产也足够令凤姐贾琏垂涎三尺了。
综上分析,林如海一部分财产花在林如海葬礼上,一部分通过贾琏之手打入贾家帐上,后来盖省亲别墅派上用场,一部分被贾琏凤姐贪污私吞。
春江水月倾落星河
贾家之败在于少银子?研究这样的问题,我以前说过,叫庸俗研究,所谓的考证,如果一味的泥这样的问题,被糊住的不会单纯是目光,七窍会只剩下六窍是通的。
林如海三个字,朱批或脂批,学海文林的意思,说明此盐课林老爷并不姓林。姓氏,高曾祖遗留,子随父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古人对姓名看的是很重的,既然所谓的林氏父女都不姓林,此林字当有别解,也就是说此如海有银子没财产,跟这部书没有关系,人们因为不明白脂批提示的意思,所以才会作这样庸俗的研究,不得不说考证是其始作俑者,也说明“曹家店”的生意,只能勉为其难地进行维持度日了。
书中有和尚度黛玉出家的内容,僧跟那个癞头僧什么关系?那个癞头僧跟林如海又是什么关系?什么叫从会吃饭就吃药?林黛玉面上作烧得的是什么病?所谓侯门深似海,这样的家庭,就算是方外之人能随便进去?报喜不报忧,顺情说好话,不会是现在人独有的毛病吧?什么叫不见生人,不闻哭声?那个和尚既然已经如此说了,林如海为什么还要把黛玉送去外祖母家?电视剧有刘罗锅念大清律的片段,古代的官员会不明白律条的规定?林如海送林黛玉去是为了跟贾宝宝谈恋爱?贾母掰谎时说的明白,这是不知道大家闺秀什么样?另外,根据林黛玉的才能,难道连一个林家都管理不了?假如她就是一个女的,女王不是现在才有的,入赘这个词如果有喜欢研究的,也能写一大篇文章。该思考的问题不思考,作这样的庸俗研究没有意义。
手里没有钥匙开不了锁,在表面上看其思想性、文学性,欣赏其艺术性,也比强解强。行走坐卧,茶道医药,园林建筑,书画服饰,诗词歌赋,等等,弄懂哪一方面都会成为哪一方面的专家。作个这本书表面上的专家,也比考证不懂装懂,在死胡同里转圈高明。
谢谢!如果认为言词偏颇,还请原谅。话在弦上,不得不说。
脂砚正堂
我想林如海的财产主要去了两个地方:
首先,大部分应该被贾府代为保管,可后来被贾府用了。
这样分析的理由有四个:第一,贾琏护送黛玉回家去,此次出行的目的一是照顾黛玉,二来也是为了替黛玉处理林如海的财产。贾琏在后来手头短缺的时候就曾对王熙凤说,要是可以从哪里再发二三百万的财就好了。贾府这么大的额外收入,而且还经贾琏的手,我想这笔钱应该就是林如海的财产。这笔钱应该是请贾母代为保管的,可是贾府经济困难应该就被挪用了。
第二,黛玉的平时用的钱都是从贾母那里给的,并不从王熙凤手里支取。如果说是内外有别,但是邢岫烟的月钱也是从王熙凤那里领取的,而黛玉却不从那里领取,这就显得有些奇怪。或者说林如海不想自家孩子寄人篱下,这些钱早就交给贾母了,等到黛玉大了就让黛玉自行处理。
第三,黛玉回贾府,继续在贾母处受教养,林父必定是和贾母达成了某种共识。黛玉是林如海的掌上明珠,林如海去世之前自然要将她的婚姻大事和未来做好打算的。
第四,王熙凤曾经开玩笑说,黛玉喝了她们家的茶就要给她们家做媳妇,还说无论比人物、家私、门第,黛玉都完全不输宝玉,两人都是极为相配的。说起家私,若是林如海没有将财产交给黛玉,王熙凤怎么会这样说呢?
小部分的财产应该是分给了林如海的家眷,用于遣散和安置家仆和几房姨太太。
醉乐红楼
林如海病,贾琏与林黛玉带了仆从去了扬州。林如海家在扬州。后来去苏州的昭儿回来了,说二爷带林姑娘随了林老爷灵去了苏州,年底回来。又说林老爷九月初三没的。王熙凤说你见过别人没有,说见过了。昭儿是后去的苏州,是王熙凤派去的,苏州是林如海老家。但昭儿见过别人没有指见贾琏林家等人。王熙凤派去探听信息的。
昭儿回说林如海九月初三没的,是王熙凤想知道的信息。基本上是贾琏与林黛玉到时林如海已死,王熙凤以为林如海未死贾琏到,财产分配上林黛玉贾琏能得点。林如海未死女儿到得告诉女儿家产。但林黛玉回家时林如海已死。根据林黛玉没有亲母,在林如海病,林如海的姬妾不会积极给林黛玉报信。让其父女相见。基本上是病入沉疴要死才给林黛玉报信。而家中财产被管家与几个姬妾分了。姫妾也不会得多少,只有知家底的被林如海信任的管家大部分私吞,给几个姬妾封口费,日后生活费,族里人分点,封口。因为林如海有女儿,别人也就不声张了。林黛玉正常接管财产,别人得不到什么。等林黛玉到家产早已分割完毕。有良心的给林黛玉留点,没良心的除了安葬费,一概全无。这大体是林黛玉资金去处。
圃香
《林如海财产去向》
对于林如海的财产去向,个人认为刘心武解秘《红楼梦》的分析较为合乎逻辑。林如海死后,巨大的遗产的确不能都给黛玉,除了正夫人,他还有姨太太,嫡生儿女便就只有黛玉一人。
封建社会中,女子地位虽不如男子,可贵族小姐出嫁的嫁妆大多是不菲的。作者已通过王熙凤的嫁妆告诉我们,因黛玉尚未出嫁,是故他会支出一大笔钱给黛玉作嫁妆,这是合情合理的。
而这笔钱跟贾家的资产比,贾家穷得想贪这笔钱盖大观园,这个结论恐难让人信服。这笔嫁妆,作者是有所兜漏的,大概二三百万两。贾母作为黛玉的亲姥姥,贾家的金字塔尖人物,她本就没在意一般人眼中的这点“巨款”。
她的家私,作者交代的很是清楚。抑且,她曾公开说过黛玉的嫁妆,由她手出。在贾家内部财政大权的争夺中,贾母何故想将黛玉许配给宝玉,这都是有原因的,这也是作者在书中隐藏他家族身世之谜的关键,应不是如续书中所写的那样。
落雪清寒
林如海几世单传,到他的时候,族人也基本散尽,五世以外的也不亲近。那么突出重病后知道不久将离人世,只有黛玉无人托付。思来想去也只有托付贾府。贾母自然也有这意思。不但宝黛有成,对早去的女儿也有交代。于是在林如海病重时派贾涟护送黛玉回家。贾涟送黛玉不光光是送回去的问题。那么林如海肯定对孤苦无依的黛玉要有个交代,那么就肯定要对代表贾府的贾琏有个说法。那么黛玉进贾府后生活费用,陪嫁自然就都在其中。只是曹雪芹没有刻意写明而已。黛玉进贾府后,一笔巨款自然就进了贾府。财务主要由凤姐,贾琏他们掌,连贾政等人也不知道。正赶上大建大观园,又接着元春省亲,大操大办,大肆铺张排场,自然少不了挪用这笔巨款,再加上贾琏等人一贯花天酒地,肆意挥霍,到七十二回时也花得差不多了。贾母可能事先有些知道,也无可奈何,想着黛玉迟早也是贾家人,睁一只眼闭一只就算了。于是黛玉最后身无分文。深刻地反映出贾府内部是多么腐败与不堪大概推测一下,估计是这样子。
文史垂钓
谢谢,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各人想像的问题,一,就林如海的身世阅历,必会生前处理这个问题,1, 林家若有兄弟姐妹多年必会多少知情,2,这样的世袭大家会应有极忠心的管家主仆,其内情账目一清二楚,3,贾琏在世事上有一定历炼 ,而贾敏在世时,贾,林两家或多或少总必有知情沟通,4,贾雨村对林家的根底会多少有些知情,考虑到将来的前程,必会交底给贾琏, 5,黛玉虽小,但聪慧过人,身边侍候她的Y环、佣人多少也会知情,估计不敢随意乱规,6,贾琏(代表贾家),及林家家族都为权势人家,不缺钱,必会联手沟通,各个击破,不择手段查清林家财产,其余下人焉能不服,7,贾敏与如海先后病逝前,必会在众亲友及众多家人临面交待安排财产事宜,贪心之人又岂敢乱来,……综上所述,贾琏去扬州帮黛玉处理完林如海丧事,必含有林家财富如何妥贴处理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