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汪清的一段历史

延边汪清的一段历史

汪清源于满语(女真语)本音“旺欽”,即“堡垒”之意,后音转为汪清。

汪清县历史悠久,但治域多变,建治较晚。县治最初在哈顺站。据考证:哈顺站为清代的卡伦和驿站,原址在今春和屯。(原大仙屯)

汪清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居住、劳动、生息。本县复兴参场一带,就有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战国至秦汉时期,汪清是北沃沮人活动的范围。县内的百草沟、天桥岭、罗子沟镇及蛤蟆塘、西崴子等乡,都有他们生存、活动的遗址。东汉以后,高句丽于公元前28年灭北沃沮,置“栅城”(今珲春八连城)统其地。汪清直到唐初,为高句丽属地。唐代,汪清属渤海国的辖境,辽金时期,汪清先后为其属地。公元926年,渤海国灭亡,汪清归东丹国辖属。辽废东丹国,汪清归辽东京道管辖。(辽东京,即今辽宁省辽阳市)公元1125年,金灭辽,汪清归曷懒路(海兰路)管辖(依《金史.太宗记》)。金末,建都开元,改国号为东夏,置开元、南京路,汪清归南京路管辖。公元1279年,元统一全中国后,在东北设辽阳行省,下设土路,汪清隶属开元路。明朝,延边是建州女真的居地,隶属于奴儿干都司,汪清为阿布达里卫。清初,库雅拉部钮呼特氏居此,为世管佐领,驻地于今新兴乡大坎子,隶属于宁古塔将军。1881年设珲春副都统,汪清为其所辖,后来汪清分属珲春、延吉所辖。

延边汪清的一段历史

1909年(清宣统元年)开始设置汪清县,由吉林民政使吴勋顔任汪清设治委员。县治原设哈顺站,旋移治百草沟(今百草沟镇)。次年,县下设第一、二、三、四区,隶属于吉林东南路兵备道台公署。清末建县初,汪清的疆域为西与西南以嘎呀河、摩天岭,吉清岭为界并与延吉府毗邻;南至图们江与朝鲜接壤;东以清风长岭、七十二道顶子、东南岔岭为界并与东宁厅、珲春厅相连。1914年汪清属延吉道尹公署管辖,1929年2月,汪清又归延吉交涉署管辖。

延边汪清的一段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汪清沦为日伪统治。同年,汪清改为县公署,隶属于伪吉林省特派延吉行政专员临时办事处(1933年8月,改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办事处),1932年3月1日,日伪政权建立(伪满洲国),次年,设间岛省,汪清归其所辖。1935年间,全县设6个乡。1938年11月,伪县公署由百草沟迁至大肚川(即今汪清镇)。

延边汪清的一段历史

1945年,汪清解放,并于同年9月30日成立汪清县临时县政府,11月15日成立汪清县政府。这时,全县划分9个区,区下设乡(厢)。1947年下半年,将全县9个区的第8区(即凉水)划归珲春。次年5月1日,全县又划为7个区,下设90个村,5个街,3个厢。1949年3月,全县重新划分行政区,共划为6个区,下设78个村,6个街,234个屯(闾)。是年10月,汪清县政府改为汪清县人民政府,隶属于吉林省延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延边汪清的一段历史

1950年,兴塘联合区分为大兴沟及蛤蟆塘2个区。1954年7月10日,撤销区建制、全县设2镇(即汪清、石岘)和23个乡。这以前,延边朝鲜族自治区于1952年9月30日成立(1955年将自治区改为自治州),汪清为其所辖。1958年全县设立15个人民公社,1965年石岘人民公社下属的石岘、下嘎、水南、龙城、石岘菜队划归图们市,其余的河北、永冒、枫悟、兴进组成新农人民公社(1969年7月,新农人民公社划归图们市)。同年,大兴沟分出双河人民公社,汪清分设东振人民公社。1983年全县下属的人民公社均改为乡,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均改为村。1984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将罗子沟、复兴、百草沟、春阳四个乡分别改为镇,并将东振乡与汪清镇合并,统称汪清镇。由于管理不便等原因,汪清镇、东振乡,仍然分设,并已行文。在本地名治中,汪清镇与东振乡仍分写。

延边汪清的一段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