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期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南宋文學家姜夔

↑↑↑ 敬請關注!分享詩詞與經典人物故事,仰望那一場最美的相逢!


姜夔(kui),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遊。

115期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南宋文學家姜夔

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每天一古人詩詞,一起來欣賞經典詩詞!

《揚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譯賞

淳(chún)熙(xī)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chuàng)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這天,我經過揚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薺草和麥子。進入揚州,一片蕭條,河水碧綠淒冷,天色漸晚,城中響起淒涼的號角。我內心悲涼,感慨於揚州城今昔的變化,於是自創了這支曲子。千巖老人認為這首詞有《黍離》的悲涼意蘊。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維揚:即揚州(今屬江蘇)。薺麥:薺菜和野生的麥。彌望:滿眼。戍角:軍營中發出的號角聲。千巖老人:南宋詩人蕭德藻,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姜夔曾跟他學詩,又是他的侄女婿。黍離:《詩經·王風》篇名。據說周平王東遷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看見宗廟毀壞,盡為禾黍,彷徨不忍離去,就做了此詩。後以“黍離”表示故國之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xiè)鞍(ān)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jì)麥青青。自胡馬窺(kuī)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揚州自古是淮南東路的名城,這裡有著名遊覽勝地竹西亭,初到揚州我解鞍下馬作停留。當年那春風十里繁華街道,如今卻是蕎麥青青孤單可憐。自從金兵侵犯長江流域以後,連荒廢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樹,都厭惡再提起那場可惡的戰爭。臨近黃昏悽清的號角已吹響,迴盪在這座淒涼殘破的空城。

淮左名都:指揚州。宋朝的行政區設有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揚州是淮南東路的首府,故稱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時,東為左,西為右。名都,著名的都會。解鞍少駐初程:少駐,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春風十里:杜牧《贈別》詩:“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這裡用以借指揚州。胡馬窺江:指金兵侵略長江流域地區,洗劫揚州。這裡應指第二次洗劫揚州。廢池喬木:廢毀的池臺。喬木:殘存的古樹。二者都是亂後餘物,表明城中荒蕪,人煙蕭條。漸:向,到。清角:悽清的號角聲。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kòu)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杜牧曾以優美的詩句把你讚賞,今若重來定會為你殘破而驚。縱使有豆蔻芳華的精工詞采,縱有歌詠青樓一夢絕妙才能,也難抒寫此刻深沉悲愴感情。二十四橋依然完好毫無損傷,橋下波心蕩漾一彎冷月寂寞。想那橋邊紅芍年年花葉繁榮,不知年年有誰欣賞為誰而生?

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揚州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俊賞:俊逸清賞。鍾嶸《詩品序》:“近彭城劉士章,俊賞才士。”豆蔻:形容少女美豔。豆蔻詞工:杜牧《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青樓:妓院。青樓夢好: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二十四橋:揚州城內古橋,即吳家磚橋,也叫紅藥橋。紅藥:紅芍藥花,是揚州繁華時期的名花。

姜夔在這首詞裡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處就在於交代寫作的緣由和寫作的背景。而這首小序則更明確地交代了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地點、原因、內容、和主旨。讓人更好地、更深入地瞭解詞人寫作此詞時的心理情懷。

全詞分為上下兩闋。但兩闋的寫作手法都是運用一種鮮明對比,用昔日揚州城的繁榮興盛景象對比現時揚州城的凋殘破敗慘狀,寫出了戰爭帶給了揚州城萬劫不復的災難。

詞的上闋,寫出了詞人親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寫出了揚州城在“胡馬窺江去後”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殘和敗壞景象。詞人先從自己的 行蹤寫起,寫自己初次經過揚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馬,稍作停留。走在漫長的揚州道上,詞人所見到的全部是長得旺盛而齊整的薺麥。而昔日那個晚唐詩人杜牧對揚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譽一去不復返。自金人入侵後,燒殺擄掠,揚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廢池喬木”的了。人們說起那場戰爭,至今還覺得心有餘悸和刻骨痛恨。一個“厭”字,很恰當地寫出了人民的苦難,朝廷的昏聵和胡人的罪惡。日落黃昏,淒厲的號角聲又四處響起,迴盪在揚州城孤寂的上空,也迴盪在詞人慘淡的心靈間。詞人很自然地實現了由視覺到聽覺的轉移。

詞的下闋,運用典故,進一步深化了“黍離之悲”的主題。昔日揚州城繁華,詩人杜牧留下了許多關於揚州城不朽的詩作。可是,假如這位多情的詩人今日再重遊故地,他也必定會為今日的揚州城感到吃驚和痛心。杜牧算是個俊才情種,他有寫“豆蔻”詞的微妙精當,他有賦“青樓”詩的神乎其神。可是,當他面對眼前的凋殘破敗景象,他必不能寫出昔日的款款深情來。揚州的名勝二十四橋仍然存在,水波盪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籟無聲。唉,試想下,儘管那橋邊的芍藥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難有人有情思去欣賞它們的豔麗。詞人用帶懸念的疑問作為詞篇的結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對比,催人淚下。

縱觀全詞,行文的基調都籠罩在一種悲涼悽愴的氛圍中。無論是詞人所見到的“薺麥青青”、“廢池喬木”還是在黃昏裡聽到的“號角”和“空城”還是詞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難賦深情”和不知亡國恨的“橋邊紅藥”,都是一種悲劇的寫照。


115期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南宋文學家姜夔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宋代:姜夔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譯賞

肥水汪洋向東流,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早知今日淒涼,當初真不該苦苦相思。夢裡的相見總是看不清楚,趕不上看畫像更加清晰,而這種春夢也常常無奈會被山鳥的叫聲驚起。

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東南流經將軍嶺,至施口入巢湖。種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謂當初不應該動情,動情後尤不該分別。丹青:泛指圖畫,此處指畫像。

春草還沒有長綠,我的兩鬢已成銀絲,蒼老得太快。我們離別得太久,慢慢一切傷痛都會漸漸被時光忘去。可不知是誰,讓我朝思暮想,年年歲歲的團圓夜,這種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紅蓮夜:指元夕。紅蓮,指花燈。

這是一首情詞,與姜夔青年時代的“合肥情事”有關,詞中懷念和思戀的是合肥的舊日情侶。可以看出,白石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雖往事已矣,但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轉換,加上人事變幻的滄桑,並沒有改變白石對合肥情侶的深深眷戀。所以在長期浪跡江湖中,他寫了一系列深切懷念對方的詞篇。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夢,夢中又見到了舊日的情人,夢醒後寫了這首纏綿悱惻的情詞。這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時已經二十多年了。

頭兩句揭示夢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興,興中含比。肥水分東、西兩支,這裡指東流經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點“肥水”,不但交待了這段情緣的發生地,而且將詞人拉入到遙遠的沉思。映現在詞人腦海中的,不僅有肥水悠悠向東流的形象,且有與合肥情事有關的一系列或溫馨或痛苦的回憶。東流無盡期的肥水,在這裡既象是悠悠流逝的歲月的象徵,又象是在漫長歲月中無窮無盡的相思和眷戀的象徵,起興自然而意蘊豐富。正因為這段情緣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筆調一轉翻怨當初不該種下這段相思情緣。“種相思”的“種”字用得精妙無比。

相思子是相思樹的果實,故由相思而聯想到相思樹,又由樹引出“種”字。它不但賦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與時俱增、無法消除、在心田中種下刻骨鏤心的長恨。正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心頭,又上眉頭。”(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語峭勁拗折,貌似悔種前緣,實為更有力地表現這種相思的真摯深沉和它對心靈的長期痛苦折磨。

“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三四兩句切題內“有所夢”,分寫夢中與夢醒。刻骨相思,遂致入夢,但由於長期睽隔,夢中所見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離,覺得還不如丹青圖畫所顯現的更為真切。細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舊日情人的畫像,平日相思時每常展玩,但總嫌不如面對伊人之真切,及至夢見伊人,卻又覺得夢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鮮明。意思翻進一層形成更深的朦朧意蘊。下句在語言上與上句對仗,意思則又翻進一層,說夢境迷濛中,忽然聽到山鳥的啼鳴聲,驚醒幻夢,遂使這“未比丹青見”的形象也消失無蹤無處尋覓了。如果說,上句是夢中的遺憾,下句便是夢醒後的惆悵。與所思者睽隔時間之長,空間之遠,相見只期於夢中,但連這樣不甚真切的夢也做不長,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夢見”,意脈不斷,下片從另一角度再深入來寫,抒發夢醒後的感受。

換頭“春未綠”關合元夕,開春換歲,又過一年,而春郊尚未綠遍,仍是春寒料峭:“鬢先絲”說自己輾轉江湖,蹉跎歲月雙鬢已斑斑如霜,縱有芳春可賞,其奈老何!兩句為流水對,語取對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絕。

接下來“人間別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詞感情的凝聚點,飽含著深刻的人生體驗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摯的愛情,總是隨著歲月的積累而將記憶的年輪刻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這種深入骨髓的相思卻並不常表現為熱烈的爆發和強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運行的岩漿,在平靜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潛行著熾熱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處奔湧激盪,外表卻不易覺察。特別是由於年深歲久,年年重複的相思和傷痛已經逐漸使感覺的神經末梢變得有些遲鈍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積累沉澱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層不易觸動的外膜,在這種情況下,就連自己也彷彿意識不到內心深處潛藏的悲哀了。“多情卻似總無情”(杜牧《贈別二首》),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內心的深切悲痛。而當作者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時,悲痛的感情不免更進一層。詞人在幾天前寫過的一首同調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來悲”,正與此同。這是久經感情磨難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內含、也更富於悲劇色彩的感情狀態。在這種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纏綿悱惻便不免顯得浮淺了。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紅蓮夜,指元宵燈節,紅蓮指燈節的花燈。歐陽修《驀山溪·元夕》:“剪紅蓮滿城開遍”,周邦彥《解語花。元宵》:“露浥紅蓮,燈市花相射”,均可證。歇拍以兩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結。與李清照“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相同。“歲歲”照應首句“無盡”。這裡特提“紅蓮夜”,似不僅為切題,也不僅由於元宵佳節容易觸動團圓的聯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緣有關。古代元宵燈節,士女縱賞,正是青年男女結交定情的良宵,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幫助理解這一點。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夢”了。說“沉吟”而不說“相思”,不僅為避免重複,更因“沉吟”一詞帶有低頭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頗有李商隱“月吟應覺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說彼此都知道雙方在互相懷念,又是說這種兩地相思的況味(無論是溫馨甜美的回憶還是長期別離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兩句用“誰教”提起,似問似慨,如泣如訴,象是怨恨某種不可知的力量使雙方永遠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滅相思。正是“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間別久不成悲”句之後,用“誰教”二句作結,這是一句提空描寫,變實為虛、化人為物,詞的韻味顯得悠長深厚,含蘊空靈。


115期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南宋文學家姜夔

《過垂虹

宋代:姜夔

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

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譯賞

我自創的新調,音韻是如此和諧美妙;小紅輕輕地唱著,我為她伴奏,吹著洞簫。

自作:《硯北雜誌》引此,“作”作“琢”。按“自作新詞”,言其自制曲《暗香》、《疏影》等。小紅:范成大送給姜夔的一個歌女。低唱:輕柔地歌唱。

一曲唱完,小船已搖過了吳江縣城;回望經過的水路,輕煙綠波,還有那一座座美麗的石橋。

松陵:吳江縣的別稱。陳沂《南畿志》:“吳江本吳縣之松陵鎮,後析置吳江縣。”煙波:指煙霧蒼茫的水面。十四橋:指沿途經過的眾多石橋。全句說回頭張望,煙波縹緲,已經走過了許多路。

這首詩像一組動畫片:一葉小舟,泛行在江南的水鄉,一座座彎彎的石拱橋,像一道道彩虹,架在河上,倒影在清澈的水波中盪漾。一個讀書人,站立船上,吹著洞簫,如泣如訴;一個明豔照人的美女,正低低地唱著歌,那動人的吳儂軟語,迴旋在輕煙中。兩岸的梅花,襲來陣陣暗香……這組畫面,是姜夔為自己寫照。姜夔是宋代著名的詞人、音樂家,他新創了不少詞調。前幾天(紹熙二年除夕),姜夔在范成大家裡剛創作了後來膾炙人口的詠梅新詞《暗香》、《疏影》,這是他的得意之作,所以毫不掩飾自己的高興,說自己所創詞音節和諧婉麗。這詩中,小紅低低唱的,應該就是這兩首新詞。自作新詞,自己伴奏,由美麗的歌女用動人的歌喉演唱,且又置身在明媚的江南水鄉中,是何等的歡快。“小紅低唱我吹簫”,正概括盡了詩人無邊的快樂與舒暢。

前兩句是抒寫自己的暢達與快感,好就好在直說,且又有後兩句作陪襯。後兩句一方面勾勒環境,補足前半,又在回首眺望中,寄託了無盡的情思,給人以景外的回味。船是在樂曲中前行,等一曲終了,居然已“過盡了”“松陵路”,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在愜意的歡樂中,在藝術的陶醉中,全身心地投入,兩岸的一切都視而不見,物我兩忘,當樂曲奏完,方才回到現實的狀況。而“回首煙波十四橋”,渾寫一句,又包含了詩人此時此刻無數的心理感慨,稱得上神來之筆。

此詩與《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同為南行船上所作,句清敲玉,搖曳有致,如歌如畫,情韻豐贍。在低徊的簫聲中穿過的一座座畫橋,漸漸地消失在縹緲的煙波之中,意猶未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