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金朝與蒙古三朝之敵的紅襖軍才是《水滸傳》的素材?

南宋、金朝與蒙古三朝之敵的紅襖軍才是《水滸傳》的素材?


一、《水滸傳》是真的寫宋江起義嗎?

一部《水滸傳》,描寫了一百單八將梁山聚義,以農民起義軍從發展壯大到走向滅亡,反映了封建社會形形色色的政治鬥爭和階級鬥爭,寫了封建統治階級軍事圍剿與招安並行的威撫相加的政策,描寫了以宋江為首的綠林好漢。

然而,史料中的宋江起義,根本就沒有《水滸傳》中寫的這樣,聲勢浩大,在《大宋宣和遺事》中,講到以宋江為首的一夥人,先是晁蓋等人劫了進貢給蔡太師的生日禮物,然後又“邀約”楊志等人,前往太行山樑山泊落草為寇,後來宋江當了頭領,手下有三十六個頭目,僅是小打小鬧,根本就沒有形成氣候,是“遊寇”,被張叔夜殲滅,遠不及方臘起義給予宋王朝震動,更沒有什麼徵方臘,徵大遼等等輝煌的戰績。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構思這部小說時,只所以把起義軍的大本營移師到山東梁山泊,以筆者一孔之見,是借宋江之名,實寫金朝末年的山東紅襖軍起義(當時的山東歸金王朝),也只有金末的紅襖軍起義才具備這種規模,是那個時代異峰突起的力量,震撼著南宋、金朝與蒙古。

南宋、金朝與蒙古三朝之敵的紅襖軍才是《水滸傳》的素材?

楊妙真


二、山東楊安兒起義

回眸金末的紅襖軍,在山東舉起義旗,正逢三朝混戰(南宋、金朝與蒙古。而《水滸傳》中描寫的徵方臘、田虎、王慶,徵大遼的宏大場面,全是隱筆寫紅襖軍與蒙古軍、金軍、宋軍以及與其他“義軍”之間的戰爭),時局動盪,兵荒馬亂,山東大地受到戰火的蹂躪。

山東益都府益都縣楊家堡的楊安國,自小練武,家傳的製作馬鞍等配套器具為生,被呼為“楊鞍兒”,故自稱楊安兒。楊安兒生性豪爽仗義,在方圓周邊富有知名度與號召力。

金泰和年間金人伐宋,到山東擴軍,楊安兒不滿於金人的統治,聚集一夥人抗拒官府,金庭正是用人之時,採取招撫政策,授予楊安兒防禦使之職,為金庭效力。

後來蒙古興起,兵馬常常攻入河北與山東,金廷以唐括合打為都統,以楊安兒為副都統,率部眾戌邊抗禦蒙古軍。

南宋、金朝與蒙古三朝之敵的紅襖軍才是《水滸傳》的素材?


行至半路,楊安兒暗暗聯繫手下,返回山東與張汝楫、劉二祖等人又一次舉起義旗,以舅舅劉全為軍帥,展徽、王敏為軍師,攻陷莒州、密州等州縣,山東以及河北都有響應的起義,掀起反金浪潮。起義軍一律身穿紅色的短襖,因為金囯按五行屬金,克金必須用火,火的顏色是紅的,故以紅襖為標識,所以人們稱之為“紅襖軍”。

一時間,山東各地紅襖軍風起雲湧,聲勢浩大,楊安兒置官屬,建元天順,被各地紅襖軍奉為共主,隨之“陷寧海,攻濰州”,其手下元帥方郭三攻佔密州,略地沂州、海州;而別一紅襖軍首領李全,據守穆陵關,兵鋒直指益都府。

金庭派出僕散安貞到山東鎮壓農民起義軍,並安排曹全、張德、田貴等人詐降於紅襖軍為內應,擊敗紅襖軍徐汝賢部,然後會同地主武裝李霆“花帽軍”,擊敗楊安兒,楊安兒“乘舟入海,欲走岠嵎山”,被金庭收買的舟人擊落水中淹死。

南宋、金朝與蒙古三朝之敵的紅襖軍才是《水滸傳》的素材?


三、李全與楊妙真雙槍合璧

在危機的時刻,其妹楊妙真,號“四娘子”,軍中尊稱她為“姑姑”,繼承兄長的遺志,收拾紅襖軍舊部,接過紅襖軍的大旗。

楊妙真是中國古代農民起義軍中著名的女領袖,機智敏捷,潑辣敢為,精於騎射,善使一條梨花槍(楊家槍,大家習慣於望文生義,以為楊家槍就是楊家將傳下來的槍法,其實這楊家槍,又稱梨花槍,創始人就是楊妙真。不僅武藝高強,獨創梨花槍法,更是生的天然美貌,是一位文武雙全,集才女與美女於一身的絕代佳人,縱觀浩浩歷史,如楊妙真這樣的奇女人,翻遍史書也找不出幾個。

這楊家梨花槍到底有多厲害,明朝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在其所著的《紀效新書》中專門寫道:“有虛實,有奇正,有虛虛實實,有奇奇正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還說楊妙真當年梨花槍縱橫天下二十年,沒有敵手,令戚繼光十分敬佩,故戚繼光軍中用槍皆宗於楊妙真梨花槍法),縱橫天下沒有對手,在軍中極負威望(楊妙真的故事幾乎是山東的傳奇,民間廣泛流傳,至今傳頌著)。

南宋、金朝與蒙古三朝之敵的紅襖軍才是《水滸傳》的素材?


當時的農民起義各自為戰,彼此間也相互較量不服,當楊妙真率軍佔據莒州的磨旗山(今莒南縣東南的馬耆山)為根據地,另一支紅襖軍在李全的帶領下也來到磨旗山下,這李全是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以販賣牛馬為生,據說有一天他在河中洗馬,無意中在泥濘中得到一杆鑌鐵槍桿,重有五十斤左右,打造精良,李全喜歡的不得了,就找鐵匠打造了槍頭,每天演練槍法,武藝高強,遠近聞名,人送綽號“李鐵槍”。當年蒙古軍攻山東,他的母親與兄長都死於蒙古軍刀下,李全與其二哥李福奮然起兵,拉起一杆子人馬,決心為母親、兄長報仇,成了濰州一帶紅襖軍首領。

李全自認槍法超群,但與楊妙真比武,竟然勝不了一個小女子,楊妙真這梨花槍更是出神入化,兩人大戰了三天兩夜,讓他根本無法勝出,就暗暗下了絆馬索,把楊妙真的馬絆倒,然後向楊妙真求婚,二人結為夫妻,兩支紅襖軍合兵,壯大了隊伍,二馬並轡,雙槍並舉,開始了壯懷激烈的抗金又抗蒙的鬥爭,幾成燎原之勢,人馬最雄厚時有數十萬之眾,活躍於整個山東境內,引起當時的南宋、金庭、蒙古三方的高度重視,都紛紛派出使臣前來安撫招降,一時間成了左右時局的中堅力量,幾近得“紅襖軍”得天下。

南宋、金朝與蒙古三朝之敵的紅襖軍才是《水滸傳》的素材?


四、紅襖軍的悲劇

蒙古與金人都拉攏紅襖軍,封官許願,開出優厚的條件,但李全與楊妙真出於民族氣節,“寧作江淮鬼,不為金國臣”,心繫南宋王朝。然而卑鄙的南宋掌權者,根本就看不起紅襖軍,敵視紅襖軍,公然調戲楊妙真,但必竟他們是漢人,最後還是忍辱負重接受南宋的招安,紅襖軍改編成“忠義軍”(這恰恰是《水滸傳》強調的“忠義”。)開始轟轟烈烈的抗金。

但南宋政權自上到下根本就不信任紅襖軍,看不起這些“歸正人”,處處控制李全夫妻,在楚州(今淮安)專門設置制置使,來管理紅襖軍。一方面利用紅襖軍抗擊金人,一方面卻處處限制紅襖軍壯大,有時正常的糧餉都不供給。讓將士們怨聲四起,沒辦法有時楊妙真要自己想辦法解決軍隊補給。然而,就是這樣的舉措,也被南宋當權者視為“非法”,陰險的南宋淮東制置使賈涉上書朝廷彈劾李全部,並且鼓動宋軍與其他“忠義軍”與李全、楊妙真部發生磨擦,挑起事端,公開向李全部發難。

當李全率部與蒙古軍大戰時,南宋不僅不派兵支援,還想借蒙古軍剷除李全部,在後方收賣李全手下將領張林、刑德等人,把李全的二哥李福和李全次子殺害,楊妙真因外出倖免於難,逼著李全不得不投降了蒙古,但仍然心繫南宋,又一次歸宋,無恥的宋廷,卻認為李全反覆無常,更加不信任,處處挑起事端,搶劫了李全運糧的船隻,激怒了李全。

南宋、金朝與蒙古三朝之敵的紅襖軍才是《水滸傳》的素材?


南宋派出大軍圍剿李全,在揚州城外大戰。宋軍不是對手,派人詐降,誘李全入城,李全中計,伏兵四起,李全馬陷泥濘中,一代梟雄,被宋軍亂槍刺死。隨後十萬宋軍攻入李全的大本營楚州,“無論老幼皆殺之”,慘不忍睹,“哭聲震天”,可見宋軍多麼沒有人性。

楊妙真率殘部突圍而走,北渡淮水,歸順了蒙古。

李全與楊妙真,被金庭、南宋與蒙古都列入“叛將”,成了三朝之敵,成了時代的悲劇人物。紅襖軍中比較著名的將領還有劉二祖(劉二祖部紅襖軍,劉二祖去世後,由其女兒統領,也是世間少有的一個紅襖軍女首領)、彭義斌(紅襖軍歸宋後,被改編成“忠義軍”,彭義斌曾率“忠義軍”深入河北,痛擊金兵,後失敗被殺)、耿格、徐汝賢、張汝楫、方郭三、史潑立、棘七、李思溫以及國用安、時全、時青、夏全、張林、孫邦佐等將領(這些將領或起義失敗被殺,或投降金庭,或隨李全夫妻投宋),歸宿各不相同,但都成了那個烽火連天時代的犧牲品,許多人都在《水滸傳》中找到影子。

南宋、金朝與蒙古三朝之敵的紅襖軍才是《水滸傳》的素材?


這施老爺子分明對農民起義的紅襖軍有著不解情結,出於當時環境與政治,有些事不便直說,借宣和年間宋江起義,隱含著對紅襖軍的憐惜,寫出這部浩浩鉅著,以山東水泊梁山為背景,塑造了活龍活現的梁山好漢,從發展壯大到失敗滅亡的歷史風貌。展現了“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地網上梁山”的悲壯歷史發展趨勢,有助於體現“官逼民反”的宏大主題,梁山的悲劇其實就是再現紅襖軍的悲劇,有著十分深刻的意義。

南宋、金朝與蒙古三朝之敵的紅襖軍才是《水滸傳》的素材?

【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爆款文章: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