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岭,一笑得名|行走吉林|吉林老地名

↑点击上方“曼陀罗文化”关注我们

欢喜岭,一笑得名|行走吉林|吉林老地名
欢喜岭,一笑得名|行走吉林|吉林老地名

这座山的名字是奉承的极致,只是为了“取悦龙颜”,因为当年皇帝的“龙颜一笑”, 把这座山命名为“欢喜岭”。从清代,到如今,欢喜岭经岁月风霜,风貌多变。山还是那座山,只是容颜改。

名字的来历

关于欢喜岭的名字,《吉林市地名志》上称来历有二。第一种比较简单,是满语“郭其令”的音转,意思是“鸽子”的意思;另一个来历是一个故事,《吉林市地名志》上讲的是《乡土志》记载,清高宗(乾隆皇帝)巡幸至此,东顾吉垣,松江环绕,山峦叠翠,笑赞不绝,岭而得名。

这后者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它讲的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东巡吉林,率诸王子、大臣及护卫部队,浩浩荡荡地来到吉林城辖区,经大绥河镇,在吉林将军、副都统和打牲乌拉总管的迎接陪护下前往吉林城,途中登上吉林老城城北的欢喜岭。欢喜岭位于清代盛京(今沈阳)至吉林的交通要道上,离吉林老城仅有8华里。乾隆登上欢喜岭,位于“迎恩台”上,俯瞰吉林城。当看到吉林城山峦包围,一江秀水蜿蜒流过,城里旗幡招展、号带飘扬,八旗军耀武扬威。不由得说出:“琵琶城,往北弯,铜帮铁底松花滩。”据说就这一句话,封住了时常改道的松花江。同时,乾隆哈哈大笑,同行随从大臣看到他开心大笑也随之笑了起来,这么多人的笑声传出很远。之后便有大臣为了“取悦龙颜”,将这个小山叫做欢喜岭。

欢喜岭,一笑得名|行走吉林|吉林老地名

对于这个故事正史上尚无记载,大多都是野史、地方史上的记述,以及坊间口碑相传,不管怎样乾隆的确来过吉林,的确路过欢喜岭。

山上的遗迹

在欢喜岭上,吉林市西安路101路公交车东欢喜岭站桩北侧,有一个的长方体“土堆”。上面是个平面,侧面不规则,除了临近工厂围墙一面,三面都可以接近。从侧面看,“土堆”是三合土构造,应该经过多次夯压,质地比较坚硬,风化不是十分严重。

据说这个“土堆”就是当年长顺将军功德碑坊的基座,笔者在现场遇到一位60多岁的女士,她对笔者讲:“这是原来一个牌坊建筑的基座,上面曾经有青砖建筑,像大门一样的,不远处就是道。后来建筑没了,随着修道和水土流失,这个基座就露了出来。”笔者问起牌坊当年的样子,她给笔者展示了一份老报纸的复印件,上面有一个她形容的建筑,旁边还有一通石碑。她说:“这些都已经散失了,就剩几处砖雕在不远处一家住家的墙上镶嵌着。”当笔者追问砖雕的去处,那位女士便不愿意说太多了,只是说都是邻居不好说。

欢喜岭,一笑得名|行走吉林|吉林老地名

据皮福生的《吉林碑刻考录》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确有“长顺将军去思碑”建于吉林城西——欢喜岭山坡上。《吉林地名志》也有相关记载,说还有吉林延将军的十八个狮子的石牌坊,云南大理石的材质,也已无存,只有少数构件在2012年发现。

山中的兵营

市公用事业工程的陈老师给笔者打电话,说欢喜岭上有一处不明“兵营”,有不少建筑,下面有地道相连,还有枪眼、瞭望塔之类,另外有一座纪念碑建于附近。

由陈老师带路,笔者一行3人走进欢喜村的一处隐蔽的山坳中,这座“兵营”隐藏在山坳树丛中。迎面是一栋红砖平房,就像工厂厂房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很平常。但是越往里走越宽敞,还有水塘、伙房等配套设施。兄弟媒体发布的市文化局勘测报告显示:“地道在该村距地表深约3米左右,几乎遍布整个村落地下,地道约有三分之二的墙体为红砖砌筑,三分之一地道为原生黄土挖制。地道纵横交错,随地形或盘旋而上,或缓坡而下,其分支尽端或为民房室内的假窗、隐蔽的墙角出入口或为室外的附属建筑伪装观察哨、掩体、射击孔等,包括碉楼、鸡舍、墙体、水井、碾(磨)盘。”并有市文物处副研究员于海民认为这个“兵营”是1966年至1970年年初兴建的某集体户所在地,地道亦应为与地面建筑同时期人防工程中的地道工程构筑物。

欢喜岭,一笑得名|行走吉林|吉林老地名

“兵营”不远处有一处纪念碑,碑题上有“南泥湾精神万岁”,上面时间显示二零零一年。纪念碑周边还有四只老虎雕塑装饰,另外还有一只老虎伏着托着一块无字石碑。这些是谁建设的至今尚无定论,一些谜团尚待解开。

欢喜岭,一个清代乾隆皇帝东巡吉林俯瞰吉林城之地。就像乾隆说的一样,吉林市个好地方,在吉林人和来吉林发展的外地人的努力下,正在快步发展,欢喜岭就是这个好地方的见证者。提起欢喜岭,还会有人记得它——一笑得名。(图/文 张海川,稿于2013年)

欢喜岭,一笑得名|行走吉林|吉林老地名

大吉林,大东北,

聚焦乡梓历史,传播吉林人物语;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扬慢生活情趣。

欢喜岭,一笑得名|行走吉林|吉林老地名
欢喜岭,一笑得名|行走吉林|吉林老地名欢喜岭,一笑得名|行走吉林|吉林老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