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婆娘为何名气这么大?看古代的这个地方,男人来后就不愿回家

在翻看历史书籍时,人们总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俗语,而这些俗语虽然简短,但却是十分不容易理解的,如果你无法正确解读它的话,那么,你将与这段历史擦肩而过。事实上,这些俗语和成语的性质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清楚的知道它的解释,但是,关于它的来源却一无所知。

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历史,我们就不得不去探索它们的含义。

大同婆娘为何名气这么大?看古代的这个地方,男人来后就不愿回家

看过明代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宣府教场,大同婆娘,蓟镇城墙”这句话。也许,当时你只是一带而过,并未深究,但是,你知道它真正的含义吗?这句俗语从表面上看虽只有十二个字,但实际上却包含了明代的发展状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究竟有何含义吧!

首先,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的话,那么,它的历史背景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明朝时期,统治者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决定像秦始皇一样修筑长城,而这座长城也被后人们称为明代长城。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途中经过了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城镇,长达一百里。

大同婆娘为何名气这么大?看古代的这个地方,男人来后就不愿回家

并且,为了更好的保护长城,统治者还在其中设置了十九个城堡,并将明朝一半以上的军事力量和全国三分之二的精锐部队迁到了这里。当然,这也是后来江南地区为何会受到倭寇再三侵犯的原因之一。除了军人的防守之外,统治者还加入了大量的军人家属、商人和工匠,他们在这里进行各种交易活动,之后,遗传因素的优化,加上社会因素的熏染,使得这与当时繁华的都城不相上下。

随着这个边塞城市的建立“宣府教场,大同婆娘,蓟镇城墙”也成为了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卷四说过一段非常出名的话:

“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精好,皆边寨之所无者。市款既久,未经兵火,故也。谚称“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大同婆娘”为三绝云。”

大同婆娘为何名气这么大?看古代的这个地方,男人来后就不愿回家

所谓大同婆娘,其实,它指的是大同的妓女。大同虽是军事重镇,但同时,也与贸易活动息息相关。随着商人的不断迁入,贸易活动也受到影响,不得不更多的朝着娱乐项目发展,而青楼便是其中收益最好的贸易活动之一。不过,与其他妓女不同的是,大同的妓女都身怀“重门叠户”的武功以及小脚的特色。著名的京剧剧目《游龙戏凤》,就是写明武宗朱厚照与大同女子的故事。

那么,这个“重门叠户”又是指什么呢?

大同的女子,在古代的名声并不低于扬州的女子,而“大同婆娘”,曾经更是蜚声远近的当地“一绝”。其实,这里的“重门叠户”是指青楼里的老鸨在妓女年幼时根据她们的身体形状为她们选择一口水缸,并且,让她们长时间坐在水缸上,直到她们的平衡力和肌肉完全养成。像我们所熟悉的苏三,她其实就是“大同婆娘”的最好代表。

大同婆娘为何名气这么大?看古代的这个地方,男人来后就不愿回家

而“蓟镇城墙”则是指蓟镇的城墙十分坚固。据史记记载,蓟镇长城当时是由戚继光负责监督的,在建造过程中,他不仅对工程质量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对不合格的长城要求重新修筑,力求完美。因此,蓟镇长城便成为了当时九镇长城中修筑水平最高的一个,甚至于,它的墙面平整到可以照出人影的地步。

如果说,“蓟镇城墙”是最强的盾的话,那么,“宣府教场”无疑是最强的矛。人们将古代用来进行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地方叫做教场,而当时的宣府教场不仅可以容纳十几万人的军队展开演习,而且,其面积是当时北京城的六倍,被誉为是全国教场之冠。

大同婆娘为何名气这么大?看古代的这个地方,男人来后就不愿回家

据《宣府镇志》记载,从洪武元年到崇祯二年的261年里,宣府镇一共发生了92次战斗,因此,为了保证百姓的安全,统治者便将大部分军队派往了宣府。景泰年间,杨洪镇守宣府时,对士兵极其严格,他手下的士兵骑坐驰射无不精通。

而到了隆庆、万历年间,王崇古、方逢时坚持“谨烽火、远斥候、缮甲兵、勤操练”的方针,力求将每个士兵发展成为训练有素的强兵。经过多年的训练和整治,宣府教场不仅兵强马壮,而且,还铸造了不少锋利的器械,可以说,与戚继光监督下的蓟镇城墙不分伯仲。可以说,无论是“蓟镇城墙”还是“宣府教场”,在当时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不仅抵御了外来者的入侵,而且,还使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其影响十分深远。

大同婆娘为何名气这么大?看古代的这个地方,男人来后就不愿回家

以上便是对“宣府教场,大同婆娘,蓟镇城墙”这句俗语的解释,这是否与你理解的有所偏差呢?当我们在观看历史文献时,最不能忽视的便是这些俗语,它们虽然只有仅仅几个字,但是,它们所包含的意义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因此,我希望每一个人在遇见这些俗语的时候,都能够停下来认真思考一下。

『《五杂俎》、《宣府镇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