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之味(四十一)油酥餅

油酥餅是陝西地方特色傳統小吃中的代表,味道鮮美,它始創於唐代,被譽為“西秦第一點”,千餘年來,幾經戰亂,歷久不衰,一直流傳至今。


三秦之味(四十一)油酥餅

古城西安的街頭巷尾,常有賣油酥餅的攤頭和店鋪,這些攤頭和店鋪經常顧客盈門,排隊爭買香氣撲鼻的油酥餅。品嚐油酥餅的,不但有西安城裡的常客和全國各地的旅遊者,還有不少高鼻碧眼的外國旅遊觀光者呢。普普通通的油酥餅為啥能招來如此眾多的食客呢?據說不但由於它油而不膩、香酥適口,還因為它有一個古老而有意義的來歷。

相傳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從西天取回經後,便在大慈恩寺裡廢寢忘食地譯經,以至損害了自己的健康。但他不顧這些,發願要在自己坐化歸佛前譯出一些經卷,使中國的佛學得以發揚光大,因此,越是在他的晚年,他越是勤奮地譯經、譯經、譯經!案上譯出的經卷高過他的身體時,他便把經卷搬到大雁塔上去妥為保存,然後繼續伏案譯經,晝夜不息。大慈恩寺本是唐高宗李治為其母后長孫太后修的“家廟”,篤信佛教的武則天更帶頭獻出自己的脂粉錢及六宮亡故宮女的衣物,作為重修藏經大雁塔的資金,重建起了雄偉高聳的七層藏經大雁塔,這時候,在視朝理政上無所做為,怯弱無能的高宗李治,卻偏偏愛到大慈恩寺裡去隨喜、遊逛,以顯示他的孝道和篤佛。
三秦之味(四十一)油酥餅

這天,唐高宗閒暇無事,便攜群臣到大慈恩寺裡來隨喜,他先登上高聳的大雁塔,北望昭陵,以顯他的孝心,然後到各殿裡去禮佛、隨喜。後來,他走進一間密室,見一位老僧正伏案譯經,專心致志,連聖上的到來都不知道!跟隨進來的內侍正要喧嚷,高宗搖手製止住他,悄聲問聞訊趕來的大慈恩寺主持窺基法師; “這位專心譯經的老僧是誰?”窺基雙手合十答道: “啟奏聖上,此位就是恩師玄奘法師。”高宗“啊”了一聲說:“玄奘法師我見過,那年還親負磚石修築大雁塔呢。不意今日竟憔悴得讓朕認不出來了!定是日夜譯經過度操勞所致!”他讓窺基多做些好的吃食,給玄奘補養身子。窺基指了玄奘案上高聳的經卷和一邊放置的豐盛齋飯說; “師傅專心譯經,往往忘了用食,齋飯已熱過數次了,他還未顧上吃!”聽到這裡,高宗被玄奘百折不撓的毅力和一絲不苟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想, “法師譯經,也象當年萬里取經時那樣百折不撓,孜孜不倦啊!但怎樣才能讓他吃到一種熱冷都能吃的齋食呢?” 高宗回宮後,便召來宮中御廚,命他們立即研製出一種熱冷吃了都無害的齋食,供奉玄奘法師。御廚領旨後,出於對玄奘法師的崇敬,他千方百計地想辦法,絞盡了腦汁,終於用清油製成一種名貴的“千層烙餅”。這種千層烙餅色澤金黃、層次鮮明,真象那疊放著的經卷。它脆而不碎,油而不膩,不論熱吃冷食都香酥適口。高宗見狀大喜,便在玄奘譯經達千卷的那天,把一盒“千層烙餅”賞賜給玄奘法師。玄奘法師在譯經過程中以這種千層油酥餅充飢,不但食慾大增,而且面色也漸漸紅潤起來,譯經的工作效率大增。 後來,這種做“千層油酥餅”的由來和方法傳到了民間,人們爭相做出油酥餅,敬獻玄奘法師和與他一起譯經的眾法師。玄奘法師終因積勞成疾而與世長辭了。在舉行遺體安葬儀式的那天,京城長安,以至方圓五百里內外的百姓人民都趕來送葬,人數達百餘萬。百餘萬人的手中都高擎著寓意千卷佛經的各種齋食,而其中最多的是“千層油酥餅”。此後,京都長安的眾廚師,懷著對玄奘法師的崇敬之情,對“千層油酥餅”又不斷地作了精細改進,使它在色、形、味等方面都更加出色。


三秦之味(四十一)油酥餅

油酥餅是由唐代的千層烙餅,經歷代廚師不斷精心改進而成。油酥餅有種類較多,主要有蔥油酥餅、千層油酥餅、鴨油酥餅、果味油酥餅、五香蔥油酥餅等等。特點是層次分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膩。
三秦之味(四十一)油酥餅

油酥餅用精白麵粉、菜油和適量的鹼、椒、鹽等製作原料。經制酥、和麵、制餅、煎烤等工序。制酥時,油、面比例為一比三,將油燒熟後倒入適量麵粉反覆搓揉,攪拌成面絮,再加溫水揉成麵糰,拉成長條,塗以清油,揪成一兩重的小麵糰,在其上再抹油並逐個搓成三寸左右的長條狀;制餅時將以上長條壓扁擀薄,加進油酥和椒鹽,再一手扯麵,一手卷面,扯成約二寸寬,一丈二尺長薄片,邊扯邊卷,層疊不斷,最後捲成螺旋狀;煎烤時,將卷好的小圓餅排在鍋內,火力均勻。三分鐘後,提開鏊鍋上層,將圓餅淋油換位再烤,直至火色均勻,兩面焦黃即可。
三秦之味(四十一)油酥餅

(圖片來自網絡)
​營養價值: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

食用功效:養心,益腎,除熱,止渴;主治髒躁、煩熱、消渴、洩痢、癰腫、外傷出血及燙傷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