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關,曾經它有個霸氣的名字叫鎮南關


友誼關,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18公里處,四周崇山峻嶺,關藏山谷深處,是中越邊境上最大、最重要的關防,自古至今一直髮揮著鎮守南疆邊陲的作用,因而又有“南疆第一關”、“中國南大門”之美譽。圖為1887年拍攝的鎮南關全貌照。

友誼關原叫鎮南關,一個多麼霸氣的名字,讓人聽了瞬間肅然起敬,也是這個名字。在中越邊境上已有600多年曆史。這裡是中法戰爭“鎮南關大捷”、孫中山唯一一次親自指揮並親手打響反清第一炮的“鎮南關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

友誼關始建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曾稱雞陵關、大南關和界首關。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了鞏固南疆,改建為兩層門樓。後改名鎮南關。又在金雞山陡壁上修築炮臺數座俯控關口。關城附近山巒重疊,谷深林茂,地勢險要,為中國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古有“南疆要塞”之稱。


清光緒十一年(1885),法國侵略軍2000餘人自越南諒山進犯鎮南關,愛國將領馮子材率軍民在此痛擊法國侵略者,取得舉世聞名的鎮南關大捷。圖為馮子材視察軍情。

但是到了1953年1月,中共建政後,經當時的政務院批准,鎮南關改稱睦南關。睦,這個睦字,很好地說明我們文字的博大精深啊。更名後大意指:自家兄弟,和睦相處唄。

其實這是越南領導人覺得鎮南關這叫法都是封建大國主義,千百年來一直作為番邦被中國鎮住。所以胡志明曾多次經“鎮南關”到廣西訪問,還多次提出應該把鎮南關名字更改的提議。

1965年越南戰爭爆發後,中國出兵援助北越抵抗美國,中國軍隊和援助物資經常由此進入越南境內。同年,“睦南關”改名“友誼關”,由時任中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陳毅親筆題寫關名,象徵中共與越共“同志加兄弟”的革命情誼。

時光流轉,歲月滄桑,一座關樓見證了中越友好,也見證了中越交惡。不知道還有哪座關口承載過如此厚重的歷史,見證過如此眾多的事件,經歷過如此多的反覆。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往往說不清道不明,尤其是鄰居,也許可以這樣說:利益是永恆的,其他都是暫時的。邊界是否和睦,不是由名字來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