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如听诸葛亮在当道扎营,能否阻司马懿大军?这是演义非历史!

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的故事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特别是关于孔明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马谡守街亭而失利,更是被人们所高度关注,司马懿率领30万大军来援,马谡悔不听孔明之言,没有在街亭当道扎营,在五路总口下寨,这是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扼腕叹息!不过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纠正一下,历史上司马懿并没有于此次战役中对抗诸葛亮,而孔明也才五次北伐中原,两出祁山罢了。

马谡如听诸葛亮在当道扎营,能否阻司马懿大军?这是演义非历史!

诸葛亮派赵云和邓芝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从斜谷道攻击郿城的态势,以此来吸引曹魏的主力大军,而孔明自己率领主力进攻祁山,这就是典型的声东击西,还别说因为曹魏的防卫主要是东吴,所以对于蜀汉的防守很是空虚,因此陇右五郡有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曹魏朝廷震恐,所以曹叡亲自坐镇长安,而派遣曹真和张郃前线拒敌,街亭之战就是诸葛亮和张郃的较量,或者更切确的说是马谡和张郃的较量也无不可。

张颌领军5万直扑街亭,而此时的马谡军也并不是很多,应该不会超过3万(也有说几千的),而当时街亭是战略要地,拥有街亭,蜀汉军进可攻退可守,等于是此役的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所以诸葛亮多方安排未免出错。

马谡如听诸葛亮在当道扎营,能否阻司马懿大军?这是演义非历史!

演义中,副将王平建议街亭用土木栅栏当道扎营,如此可以阻击魏军,可是马谡偏偏就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而且占据险要地势,可以作为俯冲之势,司马懿大军绝对会一败涂地,结果他高估了自己,更低估了司马懿,魏军围困马谡,断其水源,因此蜀汉军可以说是不战而溃。

而历史中,街亭是一平原开阔之地,无险可守,因此才有了马谡在山上安营扎寨的做法,不过他的副将王平也的确是多方规劝,最终马谡一意孤行,如果是按照演义中的对手和军力来看,无疑,马谡不管如何做,结果都是不太乐观的,30万魏军对抗他3万蜀军,再加上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马谡真是悬了,不过好在历史上并非如此,马谡的对手是张郃(也是一名将),带兵5万,双方的战力也是一目了然,所以马谡只能智取,事实证明马谡的方法是错的,不管是在演义中还是小说中,他都失败了,也就是说按照诸葛亮的说法去做,在当道扎营,垒砌据点,修筑防御工事,不说能胜利,至少将其衍变为防御战,拖延时间还是可以的。

马谡如听诸葛亮在当道扎营,能否阻司马懿大军?这是演义非历史!

其实马谡是想打赢这场仗,他运用战术想要占据主动优势,没曾想败在了自己的不可一世之上,话说回来,马谡能力并不弱,他能够在平定南蛮的战役之中运用攻心之术,从而平定了内乱,至少证明他是有才的,只不过马谡缺少了战略眼光,他没有看到诸葛亮要的不是他能够打赢张郃,而要的只是他阻击魏军,让其有足够的时间来面对局势,其实孔明的眼观是在雍州和凉州,如此可以获得秦川战马,再者有了迂回空间,实力必定大增,到那时匡扶汉室就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了。

马谡如听诸葛亮在当道扎营,能否阻司马懿大军?这是演义非历史!

除了马谡之错外,笔者认为诸葛亮也是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分兵了!蜀汉这次北伐十万不到,兵力本来就是捉襟见肘,不过好在开始的发展不错,曹魏派遣的大军也就和蜀汉差不多,甚至更少,而张郃直扑街亭之战是极为关键的,共有5万魏军,如此之态势,诸葛亮应该分清主次,先破张郃大军,再图其它,如此才能保障北伐的顺利,可是他分兵,给了魏军逐个击破的可能,他派出去接应的大将也遭受了打击,无功而返。

都说蜀汉丢失了荆州,又逢夷陵大败,北伐中原只是孔明的美丽梦想,其实不然;他的战略途径从开始的荆州、汉中出兵已经逐渐衍变成,出蜀,以有心算无意,占据雍州和荆州之地,如此也就有了与曹魏争锋的资本,遗憾的是街亭的失守,一切都提前结束。

马谡如听诸葛亮在当道扎营,能否阻司马懿大军?这是演义非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