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之爭——老子化胡說

初期的佛教傳揚不易,所以常依附於黃老道教而行。佛教攀援道教老子大抵可以從東漢明帝時楚王英說起,《後漢書》說其"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黃老、浮屠可以共祠,除佛教初期為了闡教刻意依附老子(老子"我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和佛教重慈悲、戒貪、謙卑相同,可以比附)外,還和當時流傳老子入胡為浮屠有關。《後漢書·襄楷傳》所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魏略·西戎傳》,"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

佛道之爭——老子化胡說

佛教傳入中國之初,自附於黃帝、老子,以圖與中國傳統信仰相結合,得以傳播。社會上出現了"老子入夷狄為浮屠",化胡成佛之說,以宣傳佛道同源論或老子轉生論。漢末三國時,化胡說廣泛流行。但其時佛教在中國已有一定影響,因而在佛教理論著作《牟子理惑論》中開始出現了反對化胡說,認為道不如佛。

兩晉南北朝時期,佛道二教都有較大發展。為了取得各自的社會優勢,雙方在化衚衕題上展開了激烈的論爭。晉惠帝時,天師道祭酒王浮在與僧人帛遠爭論的過程中,為抬高道教,貶抑佛教,根據東漢以來種種老子化胡傳說,造《老子化胡經》,謂老子西出函谷關,經西域至天竺,化身為佛,教化胡人,因此產生佛教。後人陸續增廣改編為10卷,成為道教徒攻擊佛教的依據之一。

佛道之爭——老子化胡說

南北朝之世,道教徒均據此與佛教互爭短長。南朝宋泰始三年(467)道士顧歡作《夷夏論》,認為佛教是夷狄之教傳入中夏,此說影響極大。為此,僧紹作《正二教論》、謝鎮作《與顧道道士析夷夏論》、朱昭作《難顧道士夷夏論》、慧通作《駁顧道士夷夏論》等,展開了所謂"夷夏之爭"。影響所及,上至朝臣奏疏,下至世俗論著,皆時有論爭。北魏孝明帝時,曇無最還曾與道士姜斌在殿庭中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最後姜斌被崇信佛法的孝明帝發配馬邑。

元代佛道爭論迭起,化胡之說成為爭論重點。憲宗、世祖二朝,僧道多次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詔令除《道德經》外,蓁道書盡行燒燬,《老子化胡經》首在焚燬之列。佛道老子化胡之爭告一段落。

佛道之爭——老子化胡說

《老子化胡經》今只有殘卷,在其他書中存有佚文,其大致內容是:老子在周幽王時化現人間,欲師導幽王,經過觀察,發現幽王不可教,將亡國,老子就乘青牛薄板車西行,關令尹喜知老子為聖人,遂強留老子,拜他為師。老子僱傭了一名僕人叫徐甲,講好僱金是每日一百錢,從西海大秦安息國歸來一併付錢,徐甲見老子要遠遊,懷疑老子不付僱金,並受人挑唆,遂向尹喜起訴老子,老子說:講好是歸來一併還,你為什麼不能等待,你追隨我二百多年,早就該死了,全靠我《太玄長生符》在你身上才不死,老子說完後,符從徐甲口中飛出,徐甲頓成枯骨,後老子又用符復活了徐甲,徐甲謝罪,老子應尹喜所求,為他做《道德經》上下篇。並說,尹喜需誦讀《道德經》萬遍,道成,才能從他遠遊,約定千日以後,尹喜到西蜀成都青羊之肆尋老子,三年後,尹喜到成都,見一人日日買青羊,知是老子僕人,遂找到老子遂帶領尹喜到西方,打算教化各國,到罽(季)賓國後,老子以道法設齋宴請國王和全國人民,國王回請,道士們引諸天聖眾九品仙人,吃了四十多天,前來吃飯的人還沒有盡頭,國王惱羞,將老子及徒眾逮捕,放到柴火上燒。老子身放光芒滿天下,和尹喜等在火中,坐在蓮花上,讀《道德經》。國王又將老子等沉入深淵,有神龍揹負,國王知道老子是聖人,遂帶全國人民拜老子為師,老子令王修道舍家,尹喜留為王師,號為佛,又傳授五戒十善等。出於金代全真教徒之手的《老子八十一化圖》,以連環畫的形式宣揚老子的聖蹟。其中包括誕生,變化,神力等內容,也包括“化胡的內容,化胡的內容繼承了《老子化胡經》,並增加了“說浮屠”,“到天竺”,“入摩竭”,“舍衛國”,“弘釋者”等篇章。南北朝以來,老子化胡說 佛道二教互相攻訐的題目之一,元世祖時,令全國焚燒《老子化胡經》和《老子八十一化圖》等,結束了圍繞化胡說的二教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