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怎麼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

九皮皮

培養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不妨借鑑以下幾點:

1.每個人都會有做錯事的時候,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情,重要的不是錯誤本身,而是怎麼樣讓孩子認識到他的錯誤以及承認錯誤。如果孩子的錯誤都是家長指出來的,那麼孩子會很不耐煩,會覺得怎麼父母總是在挑自己的毛病,久而久之可能會影響到親子關係,也會使孩子內在智力的發展受到限制。可採用比較冷靜的態度,想辦法從側面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過失。

2.讓孩子自己承擔犯錯的後果。孩子做錯了事之後,很多家長都會心疼孩子,所以選擇替孩子去承擔犯錯的後果,從而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情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久而久之,讓孩子喪失了責任心,十分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犯錯的後果,這樣做能夠讓孩子明白,一旦犯錯,將會造成不良甚至嚴重的後果,而這嚴重的後果必須由自己來承擔,這樣一來,孩子自然會學會自我反省,從而激勵自己將事情做得更好。

3. 重視負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應。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灌輸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這樣做可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讓孩子體驗羞愧、內疚等負面道德情感也會使其受益匪淺,促使他不斷自我反省,區分好壞、是非、對錯和美醜,改正錯誤。

4.教育孩子每日反省自己。孩子有時並不知道自己所認識的東西是錯誤的,也可能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他會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頭腦去想,這樣難免不受到限制。所以,家長要藝術地教會孩子學會發現錯誤,這樣,才能使其認清方向。要培養孩子反省自己錯誤的習慣,因為這比家長或他人指出其錯誤再改正效果更好。


壹父母

孩子有了過錯,能聽從家長的教誨,或者未經批評即能自責,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是從嬰幼期就開始培養的懺悔心理發展起來的。  一般來說,孩子長到兩歲時,就會開始萌發“羞恥”心。犯了過失,會產生一種不安情緒和害羞心理。這種不安和害羞,就是“羞恥”心。這時如果家長能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孩子長到3歲左右,就能逐漸具備自控、自尊意識。有了這些意識,不需要外界的強制,孩子靠自己內在的心理機制就會自動調節並協調與外界的關係。當有過失時,就能自覺從周圍環境中吸取經驗教訓,進行鑑別,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反饋,從而產生懺悔心理。懺悔心理是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結果,對以後形成謙虛自重的個性心理品質有極大的影響。  家長培養幼兒的懺悔心理可採用暗示、榜樣、鼓勵和薰陶等方法。  暗示法:  當孩子出現輕微過失時,家長不要急於訓斥,更不要流露出不滿,可提示他,“想一想,這樣做好嗎?”暗示他做錯了事。如果孩子還不明白為什麼不對,就要親切地講清楚錯在哪裡。這樣,以後孩子若再犯同樣的過錯,一經提示,他就會有後悔的表情。這時,家長就不要再責備。嘮嘮叨叨反而使孩子心煩意亂,不利於懺悔心理的養成。  榜樣法:  家長做錯了事,只要是孩子知道的,能理解的,就要當著孩子的面誠心表示懊悔,如說“我真不應該”、“我很難過”、“太遺憾了”等。父母也可以在孩子面前互相賠禮道歉,請求對方諒解。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學習父母的榜樣,知道有了過錯應該悔改。常見做父母的打破了碗或弄灑了湯,說一聲“哎喲——討厭”就完事,這對孩子會產生不良影響。  鼓勵法:  當孩子為過失而悔恨時,家長應表揚他勇於認錯的精神,鼓勵他努力改正錯誤。這時的鼓勵與安慰能使孩子心理上得到滿足,強化他改正錯誤的決心。特別是當孩子述說自己的過失而表示懊悔時,家長應諒解他。諒解本身就是對孩子改正錯誤的最好鼓勵,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滿足。相反,家長的怒氣常會挫傷孩子懺悔的勇氣。孩子的說謊和狡辯也常常是從這裡開始的。  薰陶法:  這種方法要求在情感的基礎上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認識到懺悔是勇敢和正直的可貴品質。方法是經常給孩子講解一些事例或故事,為孩子樹立起具有懺悔品質的兒童形象。這種無聲的薰陶,如和風細雨,滴滴注入心田。  培養孩子的懺悔心理要耐心細緻,特別要尊重孩子,保護孩子勇於自我認知、自我懺悔的決心和敢於吐露真情的純潔心靈。尊重孩子是不易做到的,幾千年來形成的封建倫理影響,父母的尊嚴、權威,常常驅使大人在孩子做錯事時,錯誤地採取嘲笑、指責甚至侮辱的態度。特別是當孩子出於好奇或無知而犯錯時,父母的簡單蠻橫往往傷害孩子對事物的探求慾望,造成孩子心理畸形發展,這是值得警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