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常說自己年輕那個時代吃不飽、穿不暖,但那時河裡到處都是魚,地裡也有野鴨野兔,為什麼不抓來充飢?

江雲視野

收糧食的時候,拎個小籃子,跟大人後面,那時候沒有汽車,收的糧食麥子,稻穀都是靠人力挑到生產隊的打穀場,每個隊都有自己的打穀場,由隊裡統一打穀,然後分配公糧私糧。每家都有一個大米櫃,我們小孩子,就跟在大人後面撿,掉下來的穀穗。運氣好的話,撿到的用火烤過以後把裡面的麥子穀子,用手搓出來,夠吃個飽。雖然很硬很糙,如果能在有時間挖到點野菜(很少非常難找到,懂的又不多,挖回去大人還的在檢查一邊,怕有毒的。)一起煮一下,那已經是人間美味了。

村子旁邊有條河,水很清的,經常跟比我們大點的孩子一起去抓魚。根本抓不到多少的,沒有工具啊。抓一天能分到一小碗就不錯了。燒碗湯全家一起喝。大人基本上天一亮就要幹到天黑才能回來,所以我們五六歲的小孩,自己做飯很普遍。要把米煮了,再蒸熟吃。因為小經常煮夾生飯,大人也不會太怪罪,問題自己吃的流眼淚。大人做是要往裡面加許多包穀面的。所以自己會很自責。肉基本都是過年才有的吃的,要不就是有紅白喜事。

沒有油吃生產隊也會用花生 炒過以後榨油,要油的分的少,所以我母親總是要榨完油的花生炸。拿回來煮菜也是記憶裡的大餐。

最高興就是生產隊的牛摔死了,家家分了肉,還分了牛油,用牛油炒飯,那叫一個香,就是越吃嘴越厚。沒辦法就往飯里加開水,加鹽。記憶裡的野兔基本都是抓不到的,那傢伙跑的太快了。只有一箇中醫,喜歡抓蛇。他們家裡就經常有蛇吃,不給因為沒有油做出來的蛇有不是很好吃,不過也算是吃上肉了。

抓過鳥,生產隊用網抓的。豐收的時節,一放鞭炮,一網一大群。每家分了吃不完就淹成,小幹雀。鳥抓幾年也就抓不到多少了 ,後面就不讓抓了。

抓過田雞,秧雞。田雞一次可以抓好多,但是有季節性的。秧雞不好抓,經常十多個孩子抓一天,才能抓一隻,誰抓到就誰的。

到處都是魚,野雞野鴨?太誇張了,沒有那麼多的,而且大人很累沒有時間去抓。靠放假的小孩子,還要做飯,基本也抓不到多少。


曉風2016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我沒趕上吃不飽的年代,但是趕上吃不好的年代。感覺那時候缺主糧缺肉缺油水。

我的小時候,主糧基本是高粱米和苞米麵,經常吃的飯是高粱米飯和玉米麵大餅了,那時候很少有白麵和大米,所以精貴客人才能吃上大米飯,過年才能吃上白麵餃子,我們平時的餃子基本是大米麵或高粱米麵,大米麵,白,晶瑩剔透,也勁道,高粱米麵是特殊顏色,經常包大菜餃子,這兩種面有個特點一定要趁熱吃,否則就可以當鉛球了。我對大米飯情有獨鍾,去姥姥家,經常他們吃高粱米,我吃用小盆蒸的一小盆大米飯,這是優待。

我看過一個老新聞,不知道真假,是說上海遇到饑荒時用大閘蟹來度過饑荒,有人信有人質疑,我的觀點是這樣的。


我們現在覺得海鮮,魚,螃蟹好,有個前提是我們米麵糧都吃夠了,才願意吃其他那些東西的,真正頂餓的還是主糧和油水,離開糧食和油,吃魚蝦蟹是吃不飽的,而且也不能天天吃,我們現在有各種各樣的烹調法,讓你堅持幾天你都難以下嚥,更何況,那時候沒有油水,東西做出來,肯定難吃,所以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吃,那時候最受歡迎的是大米飯,豬肉。

我家小時候,就離一條大河不遠,那時候,河裡的魚蝦蟹真的很多的,我們抓的魚通常有三種,泥鰍,小鯽魚,還有穿釘麥穗,一般人不知道這種魚,是那種很小的,刺很軟的魚,還有小河蝦,做的菜是跟面和在一起,也沒有油做出來的那種麵醬,那時候河裡的蚌特別多,但是也沒人吃,肉老,腥,不好吃。我們抓魚,泥鰍是用手在泥裡扒,螃蟹用腳踩螃蟹窩,小魚小蝦用網。

那時候,魚蝦蟹蚌,基本都是孩子的玩物,而不是食物。


韓東言

西晉的時候鬧饑荒,許多百姓沒有糧食吃,當時的晉惠帝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老百姓餓肚子沒飯吃,為什麼不喝肉湯呢)”

。同樣的,老人們年輕時靠捕魚、抓野兔充飢也不現實——我們沒有生在那個年代,不知道那時候的人們有多窮!

1. 那時候的中國,比非洲都窮!

別看現在大家的日子都過得不錯,在改革開放前(也就是老人們年輕的時候),我們的生活水平還不如非洲。 即使到了1978年,按照當時的市場匯率計算,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155美元,不到當時最窮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數的三分之一,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當中排名倒數第三!

2. 糧食產量低,80%的人處於半飢餓狀態!

那個時候,新中國剛剛建立,農業發展水平極為低下,有80%的人口長期處於飢餓半飢餓狀態。在1949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只有1.132億噸,每公頃糧食產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糧食佔有量僅為210公斤。那時候,“人口多、耕地少、糧食不夠”的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們,直到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問世才得到解決。

3. 當時捕魚技術過於落後!

別看現在中國的漁船浩浩蕩蕩、滿世界捕魚,那個時候中國對漁業資源的利用非常有限。那時候的漁民沒有現代化的漁船,大多數都是小舢舨在家門口捕魚為生,,那種小舢舨長約5米,寬約1米,沒有風帆和桅杆,也沒有密封裝置。這樣的小舢舨,經不起大的風浪,只能在蝦峙島岸邊捕點烏賊魚、鰳魚、海蝦,一家人只能靠這個勉強餬口。

4. 就算全國人民都抓魚,也根本不夠吃!

當然了,即使捕魚技術不發達,一條小舢舨也能勉強養活一個家庭,畢竟海邊的漁民世世代代就靠這個生活。但是,你讓身處內陸的幾億中國老百姓怎麼辦,畢竟河裡的漁業資源量跟海里差得遠呢(捕捉野兔、野鴨、野豬等也是同樣的道理)!

而且,如果真的能讓全國人民都吃魚(野兔、野鴨),我國的漁業資源也根本不夠。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過年才能吃到的魚肉成了日常菜,我國對漁業資源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這樣的後果就是“竭澤而漁”。

目前,中國近海無魚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早在2003年,中國海洋大學的一位教授就表示,在漁民的“毀滅性捕撈”下,中國近海90%以上的水域基本上已變成“海洋荒漠”!

“民以食為天”,無論是過去還是如今,要想讓老百姓吃飽肚子,最關鍵的還是要搞好糧食生產這件大事!

4月1號起支付寶微信掃碼限額500元/日夠用嗎?清華理科狀元畢業後當保安,他如今後悔了嗎?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讀!

金十數據


聽老人講他們那時忍飢挨餓,那時間河裡到處都是魚,地裡也有野鴨野兔,為什麼不抓來充飢,對於你提出來的問題,確實如此,這於當時的社會條件有一定的關係。

在我小的時候,政治掛帥,天不明生產隊的鈴聲都響了,成年人一天三響都得下地下活,早上,中午和下午,晚上喝過湯,鈴聲都又敲響啦,各生產隊都得開會,搞批林整風運動,當是的農民不叫農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社員,每天的工作量之大,成天都沒有休息的時間,一年四季活都幹不完,也就沒有時間去抓魚抓野兔。


在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窮,一年之內一個家庭最多吃二斤油,還是棉花油。可想過去人們的生活水平有多高。在那個年代,麥子下來了,每人分60斤到80斤土麥,留下第二年的麥種,全部交公糧啦,到秋收的季節,如大豆,芝麻,高糧和玉米,也都交公糧啦,社員分到的是少量的玉米和大量的紅薯,到春節過年時,每人分一斤豆腐,二斤豆腐渣。

我只記得我小時候,在星期天,用大針握個釣魚鉤,用抽水機上的舊三角帶裡邊的黑線去釣魚,手拉著錢也沒有魚杆,一天釣的魚都弄不回去,可想魚有多少,當然釣的多了我們都是蒸蒸吃,釣的少了作熟飯後燒燒吃,我想對於這樣的事情,過來的人都知道。謝謝!



農村農民話三農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真是溝起了我對小時候的回憶!

的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前,在我的家鄉——江西省贛南地區,那時候的大河小溪、稻田水塘裡,水體處處清澈見底,大魚小蝦隨處可見,可以說,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會有魚。而在村邊的菜地裡、水塘上和山上的樹木叢林裡,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隨時隨地都可以看見野鴨野兔、野豬等。由於哪個時候的生態植被茂密,甚至許多都是原始森林,所以,看見很大的蛇、很大的甲魚、很大的穿山甲,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在我們老家,那個時候由於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後,平時吃肉最主要的是自家養的豬肉,每家每戶會養1至2頭豬,到過年時就把豬殺了,當作過年的美味佳餚。由於家家戶戶養的豬都很肥壯,體重通常能達到一二百斤甚至還多,所以,自家留下三五十斤後,多餘的都會賣給鄰居或拿到集市上去賣。

所以,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全年日子過下來,如果家庭比較困難,要想吃上肉、吃上葷腥食物確實是比較難的。於是人們就會去野外抓魚打野獸,用來豐富家裡的食物。但是,由於哪個時候是集體所有制,田地和山都是集體的,18歲以上的成年人都是由生產隊來統一分工幹活,常常都是起早貪黑地在田地裡幹活,或到山上去為茶油樹等集體林木修枝整地,因此,幾乎難以有空閒時間去河裡抓魚抓蝦,以及到山上去打野獸,這樣就常常只能是在上小學和初中的少年,利用放學後和星期天的時間去抓魚撈蝦了。

記得自己小時候是最喜歡到小溪裡抓魚的。印象最深的有一次,我同2個發小同學到一條小溪的一個潭裡去抓魚,由於是前幾天剛剛下過大雨,魚都從大河裡逆水而上地來到了這個潭裡面,當我們用2個多小時把潭裡的水用臉盆盛了接近80%時,裡面的魚就活崩亂跳地到處亂竄,只見大魚小魚很多很多,把我們高興壞了,尤其是那抓魚的樂趣真是比吃魚都有味道。那一次,我們就抓了50多斤,每人分了將近20斤。拿回家中後,母親直誇兒子抓魚真有一套。

還有一次,我放學後去放牛,在一條水質清澈見底的小溪裡看見一隻挺大的野生甲魚,由於自己小,開始還不敢去抓,於是我就把牛拴在旁邊的1棵樹上後,壯著膽子下到小溪裡去抓到了這隻甲魚。拿回家中用手稱一稱,足足有3斤6兩。當母親把甲魚做熟端上餐桌上,那鮮美的味道真是醉人的感覺,可以說,至今都還不會忘記。

當然,小時候還要很多很多抓魚捕魚的故事,真的都很有趣、很難忘。由於篇幅太長,就不在說了。謝謝網友們分享自己小時候的樂趣故事。


潤友

之前說的糧食爛地裡,不能往家藏, 沒有工具,靠什麼抓魚,逮兔子,餓的扶著牆走路

再後來,分田到戶了,大隊組織去挖河,每天早上走路去,幹一天,晚上再回來,遠一點的找個地方住,哪有力氣去抓魚,逮兔子,那時候去澆地,河裡的王八像鍋蓋那末大,在岸邊曬太陽,被抓住,一翻背,轉圈玩,玩累了,向河裡一扔,下次看到,繼續玩,沒人想到吃它


等到我五六歲的時候,那才真正開始吃魚,但是河蚌,王八,還是沒人吃,那時候,基本上都是用針彎彎,用蚯蚓,一天都釣十幾條,基本上有鯰魚,鯽魚,黃鱔,不過也不是每天去釣,沒時間去,一星期一二次,釣來的魚,最多都是養著,因為實在不會做,沒油,做出來,不好吃,那時候環境真好,村周圍三條河交叉,我家房子後面是黃河舊南大堤,上面都是槐樹,草比人高,一出門,就看到野兔在後面吃草,而且不怕人

再後來,自己用夾子逮兔子,一天幾十只,太多了,而且只在冬天逮,用於改善生活,那時候的環境放到現在,絕對一流的旅遊景區,可惜後來,伸手就能夠到鳥蛋,北邊蘆葦灘,到處野鴨蛋,不過後來的電網逮兔,加上狗的增加,之前為了養個土狗,半夜去別人偷一隻的歷史到現在路上,溝裡到處都是丟棄的狗,還有環境的改變,樹伐了,幾千畝的蘆葦灘種田了,電網逮兔不分時間了,之前是隻冬天用夾子逮,現在全年沒休息,用電網,用狗,最高一夜幾百只兔子,河裡的魚也一樣,之前釣魚,後來網,再後來就是攔河抽水逮魚,這沒什麼,主要是河裡的水被汙染間,一切都沒了,短短十幾年,環境發生了大變化


總的來說,之前的人不抓魚,不逮兔子,一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都是大鍋飯,你哪有時間去抓野雞,逮野兔。二是沒油,沒調料,那時的環境放到現在,分分鐘一個旅遊度假美食村形成。三就是工具不行,野雞野兔再怎麼也是會跑的,一般人沒工具,沒方法也是抓不到的,加上之前的莊稼除草,沒除草劑,每天吃過飯就去鋤草,澆水,沒有現在這機器便捷,沒電,大晚上也不好瞅野雞,沒有摩托車跟追兔狗,就腿跑不過野兔。一句話,沒時間,沒精力,沒工具,造成了之前的野雞野兔大堆,沒人抓著吃


無敵是多麼寂寞喲

聽老人講他們那時忍飢挨餓,那時河裡到處都是魚,地裡也有野鴨野兔,為什麼不抓來充飢?

你說的河裡到處是魚,是的。我小時候經常幾個小朋友一起出去釣魚,一天下來也釣不了幾條。有一次暑假,我們兩個小孩拿著水桶鐵鍬等去幹塘,一個水齊人深的很小的野三角塘,我倆從上午一直幹到下午太陽快下山,筋疲力盡一人弄了一桶魚回家。

那個時候沒有分田到戶,大人們的所有時間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上都屬於公家,大人是沒時間出去打魚摸蝦的。如果遇到雨天不出工也會冒雨出去網魚,記得有次下大雨,父親一個人穿蓑衣戴斗篷,扛著扳罾在一條流水河裡扳了一二十斤魚回家。

要知道在集體經濟的時候,農村裡除了流水港和小野溝之外,大一點的水塘都是集體財產。隊裡的水塘裡是禁止捕魚的,平常小孩子用自制的釣魚杆釣野魚可以。到了年底每個小隊都要乾魚塘,幹到的魚再按每家的總工分一分,一般也就分個十幾二十斤,過個年而已。

七幾年有幾個冬天都是下很大很大的雪,我家裡有一隻大黃狗,只要隊裡不出工,父親就帶著大黃狗出去捕兔子。那個時候雖然野兔多,但也不是你隨便能捕得到的,野兔跑起來很快,父親在大黃狗的幫助下,每年冬天都能捕到五六隻兔子,全家六口人一年下來,有那麼幾天打打牙祭。

野鴨雖然我們小時候也見到過,因為是能在天上飛的,除了村裡民兵連長家有銃槍打過之外,其他人想抓也抓不到。所以我小時候我從沒有吃過野鴨。我們小時候倒是用自制的彈弓偷偷打過幾次鳥吃,大人沒有見過打鳥的,因為沒有槍也沒有時間,好象鳥是受集體保護的不允許打。

所以說,根據我兒時的經歷可以告訴你,以前的農村魚蝦、野兔也並不是那麼好抓。能抓到且允許抓也是有次數的,做個菜下下飯還是可以的,怎麼能有多到當飯吃的時候呢?你那幼稚的想法讓我想到了這樣一個歷史典故:

晉惠帝執政時期,有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人因此活活餓死。晉惠帝知道後大為不解地對大臣們說:“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說,老百姓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

你們這些生活在現代化城市裡的人,就像是過去的晉惠帝一樣啊!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怎麼能知道過去農村裡的老百姓所吃的苦呢?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討人生,感悟生活,共話養生,閒聊文學,共同學習進步。


山人的生活感悟

題主所說的老人們常說的自己年輕那個時代應當是指一九五八到六零年,這三年幾乎就是中國人近100年中最困難的時候,時間範圍大了的說的話,應當是指1958到1978的20年時間。我20歲之前都生活在農村,從小就耳濡目染著老人們對那個時代的回憶,對他們說的很多事,比如村裡的誰和誰是餓死的,誰家的人出去逃荒了沒有回來,或者曾經跑到哪裡去挖了一把野菜,哪種野菜什麼味道,如何剛吃完上頓就開始對下頓吃什麼發愁,等等,至今都記憶猶新。所以對題主所說的那個時代吃不飽穿不暖,但是河裡到處有魚,地裡有野鴨為啥不去捉這樣的情況,卻從來沒聽說過。



為此,我剛才特意問了我的母親,我的母親近80歲了,然而她聽了之後很不屑的說道:那怎麼可能呢?河裡如果有魚,誰還去剝樹皮挖草根呀,早都去捉魚了,那時就根本沒見過野鴨子,連野兔子都快被吃絕了。

所以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基本上和傻子皇帝司馬衷所說的老百姓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幾乎一個路子!請問你是猴子派來搞笑的嗎?


不過也不能說河裡沒有魚,湖裡面有野鴨,畢竟中國這麼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情,少數民族地區可能不至於餓那麼很,東北地區西南地區人口較少的地方,野外應該能找到吃的,不過在受苦最嚴重的中原一帶,現代人是難以想象老一輩人所經歷的那些苦日子的。


宇宙萬能鏡

世上很多事,回頭去看會覺得不可思議。

我沒有經歷過吃不飽的年代,但經歷過吃不好的年代。說白了就是沒肉吃,也不是絕對沒肉吃,而是一週最多可以吃一次。整個八十年代都是如此,很多物資都需要憑票購買。如果向私營戶購買會貴很多。而買肉時大多又願意賣肥肉,因為肥肉可以煉油。為什麼很少有人去抓野物改善生活,後來老一輩人給出的最大理由就是沒有油。沒有油在他們看來,做什麼都不好吃。但有點常識都知道,沒有油炒不了,那烤了吃總可以吧。

我生活的區域是城郊,旁邊就有山,山上不能說野物眾多,但野兔之類偶爾是能看到的。據說還有麂子,有的人就抓過。蛇類就更多了,還能見到野雞,最多的當然是麻雀。當時野生動物保護這種概念幾乎沒有,也沒人管。麻雀有段時間還是害鳥。然而奇怪的是,人們大多數都沒有去抓野物改善生活的興趣。就算見到有人在山裡安了兔子扣,抓到了兔子、麂子也沒有引起廣泛興趣。比起抓野物,那時的人更願意開荒種地,種點蔬菜瓜果,或者養幾隻雞,有甚者甚至在廠礦家屬區養起了豬。

當然,抓兔子之類野物並不容易。就那麼點山,有一兩個人幹這個事,也就飽和了。但是溝裡、田裡田蛙到了夏天多得隨時可以去取,我們附近有條大水溝,晚上去基本就是手電筒照著直接撿,晚上田蛙都不動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吸引力很低。抓過幾次,做出來惺氣太重,主要是不會烹調,沒有下蔥姜。等到後來那玩意兒金貴了,又沒機會抓了。

還有就是麻雀很容易抓到,有時都會飛進家裡,門一關基本就是甕中捉鱉,基本跑不掉。麻雀撥了皮抹上鹽、花椒、辣椒,然後再去燒了吃,絕對是美味。現在想起來都流口水。而且我們會用磚頭搭陷阱,挖個坑,用小木棍搭一個觸發裝置支撐磚頭,再撒上米。一天玩著就能抓五六隻,都不用專門抓,玩會兒回來收一回就行。可是很奇怪,抓了吃過幾次,竟然有人說麻雀太可憐了。就這麼一句話,讓所有小孩都放棄抓麻雀了。現在想起來都會覺得不可理喻,怎麼就不抓了呢?吃肉時那麼攢勁,麻雀肉還是美味。可真的就沒有變成為了吃肉而去抓麻雀,很多時侯就是抓了玩會兒,然後放掉。

完全是向大山要食物大概就是找菌子了,一到夏天,一到暑假。上山找菌子就開始了。男女老幼都會去,有時有人形容,人比菌子還多。不過小小的山,就能每次都找得到一頓吃的。有的人天亮就上山了,說是早上菌子剛出好找。而且各種神奇的菌子都能發現,我就找過兩個巨大的菌母,說是菌母,其實是根莖太大,菌帽不見了。有人還找過一座山,菌子就像山一個樣摞在一起長。菌子那時也不覺得是美味,因為到了暑假經常能吃到。不像現在,貴得離譜。

山上有各種野果,當然主要都是草本的。有時上山見到了蹲著吃一陣,然後再去找菌子。有時也會專門山上吃水果。各式各樣,好吃的也有,難吃的也有。有一種白色的野草莓,一毛硬幣大小,特別好吃,可以這麼說比任何一種草莓都好吃。可惜就是很少,偶而能見到。那種草莓要是引來栽培也許很不錯。地石榴有的特別好吃,有的就很難吃。不容易找到。

總之很奇怪,那時的人真就沒太多在這方面凍腦子。農村就更多了,田溝裡都有魚。那些捱餓的日子是怎麼個模樣也不知道。其實螞蚱都能拿來吃了,看著噁心,燒熟了其實特別香。有一種水蚊子,我們叫水板凳,能夠站在水面上,那種東西抓到了,扯掉那幾條腿直接放嘴裡就嚼了,特別香。


國病

你聽過一個詞叫“挖河工”嗎?也就是農村的勞動力要去免費的挖河,為什麼要挖河呢?因為水多了要排水,水少了要從水庫調水。

現在一定是擁有的土地越多越好,但在50-60年代的蘇北農村,很多人直接把土地扔了,不種了,因為那時真是靠天吃飯,莊稼不是被水淹,就是被旱死,撒的種子全部都白撒了,所以連飯都吃不飽,就像題主說的忍飢挨餓。

為什麼靠天吃飯,因為那時的農民竟然想不到莊稼被淹了要挖水渠排水,乾旱了想不到要修水庫儲水,當時我聽到了是震驚的!水多了,修水渠把水排出去,然後挖水庫把水存起來,多麼簡單的道理,那時的蘇北農民竟然想不到或者沒有做到,而是守著大片的平原、肥沃的土地捱餓!

於是新中國成立後,開始組織大量的人力挖河工,修水庫,比如江蘇山東邊界的石樑河水庫,好像是江蘇最大的水庫,還有蘇北灌溉總渠等。

挖河工現在成了歷史名詞,但歷史上曾經轟轟烈烈,蘇北現在到處都有排水渠,河流貫通,可能還得感謝新中國,普及了教育,開發了民智,那時的人民,真的是比較“笨”,守著土地捱餓,守著土地都能捱餓,更別提什麼抓魚打野鴨等難度更高的活了。

而且學過生物的都知道,為什麼有錢才能多吃肉?因為動物吃糧食會消耗掉一部分能量,人再吃動物的肉獲得的能量比人直接吃糧食獲得的能量要少,所以窮人才少吃肉多吃糧食,吃糧食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在糧食都不能滿足人的能量供給情況下,吃自然界的魚鴨更不能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