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死后,皇帝施障眼法准备21口棺材出殡,盗墓界因他达成一规则

自宋朝以来,包拯作为一位为数不多的好官清官之一,在老百姓心目中留下了永恒的包青天形象。随着如今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也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世代传颂,历久不衰,赢得世人的敬仰。正是因为包拯在民间拥有着如此之高的人气,所以在他病逝之后,开封的老百姓悲痛不已,就连皇帝都亲自到包家吊唁。为了防止盗墓贼打包拯墓的主意,皇帝甚至为了他用障眼法准备了21口棺材出殡来迷惑世人。

此人死后,皇帝施障眼法准备21口棺材出殡,盗墓界因他达成一规则

包拯办案公正无私,从不因为犯罪之人有钱有势就偏袒他们,所以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宋朝嘉佑7年,包拯在开封病逝。由于包拯的刚正不阿在生前得罪过不少的权贵,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就担心会有人记恨去盗包拯的墓,报复包拯的尸体让他死不安宁。可毕竟包拯在民间的威望太高,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势必会产生民怨,也有损皇家威严,所以宋仁宗对包拯的出殡自然是十分上心。

此人死后,皇帝施障眼法准备21口棺材出殡,盗墓界因他达成一规则

当时宋仁宗特许病逝开封的包拯回家乡安葬,还施了个障眼法来迷惑世人,特意为包拯准备了21口棺材,分别从开封城的7个城门抬出,而其中只有一口棺材真正藏有包拯的尸体。由于包拯在民间享有极高的人气,所以出殡的那天,开封城内是万人空巷,百姓沿街跪拜哭声一片为其送葬。值得一提的是,死后的包拯还用他的个人魅力让整个盗墓界达成了一条千年不变的规则。可能因为包拯一生清廉爱护百姓的行为感动了盗墓贼,所以包拯下葬后,当时盗墓界里就立下了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禁止盗窃包拯的墓葬,可见包拯在全国老百姓心目中的高大地位。

此人死后,皇帝施障眼法准备21口棺材出殡,盗墓界因他达成一规则

而这条盗墓界遵守的规定在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盗亦有道"四个字,千百年来,无数盗墓贼都自觉的遵守着这一规矩,不敢对包拯墓越雷池一步。然而,包拯墓没有被盗墓贼给发掘,而是在近代被我国的考古学家发掘出来了。上世纪70年代,包拯家族墓没有被发现前,真正的包公墓到底在哪里,考古界也是争得面红耳赤一头雾水。后来考古专家们经过四个月的发掘过程,终于找到了包公墓的所在,令专家们感到遗憾的是,包公墓里并没有什么值钱的宝贝古董文物留下。所以说,像包拯这样的清官,也是我们去永远去尊敬的。

此人死后,皇帝施障眼法准备21口棺材出殡,盗墓界因他达成一规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