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河南劇種,千萬別告訴我,你只知道豫劇!

一提起河南的劇種,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河南豫劇。

沒錯,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河南豫劇作為河南劇種的代表,已經走向全國各地,走進每一位老百姓的心中,成為家喻戶曉的劇種之一。

說起河南劇種,千萬別告訴我,你只知道豫劇!

不過,你要是真覺得河南只有這一個劇種,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在河南境內,可是還有另外兩大劇種,能夠與豫劇平起平坐的,這三者統稱為“河南三大劇種”。

河南三大劇種

一、豫劇

豫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

說起河南劇種,千萬別告訴我,你只知道豫劇!

豫劇大約產生在清代乾隆(1736-1755)年間,那時叫“河南梆子”或“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

“豫劇”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劇種,直到1947年秋,開封、蘭州、西安三地報界,方以此稱謂專指河南梆子。

新中國成立後,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幾代老藝術家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才形成了“豫劇”這一統一的稱謂。

豫劇的正式更名,標誌著豫劇藝術產生了質的飛躍,也標誌著一門成熟的戲曲藝術開始全面繁榮,從此豫劇才真正進入繁榮興旺的時期。

豫劇主要分為五大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 ;流行於豫東南的稱“沙河調”,又叫“本地梆”;建國後,在對豫劇四大地域流派唱腔,進行了綜合吸收和大幅改革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流派”,又稱“現代戲流派”。

豫劇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培養了一大批藝術造詣很深的表演藝術家。如常香玉、閻立品、馬金鳳、牛得草、王善樸、魏雲、馬琳、高潔等,都以其深厚的藝術功底、精湛的表演藝術為人們所稱道。近些年來,又有許多青年豫劇表演術家,像湯玉英、王清芬、王希玲、虎美玲、谷秀榮等漸漸成長起來,走向成熟。

豫劇,這個河南人引以為傲的劇種,已經創造了輝煌的過去,它也必將有著輝煌的未來。在祖國戲劇的百花園中,這朵奇葩將會開得更加鮮豔奪目。

二、曲劇

曲劇是河南省三大劇種之一,舊時也稱"高臺曲"或"曲子戲",有些地區又稱"南陽曲子"。

說起河南劇種,千萬別告訴我,你只知道豫劇!

曲劇流行於河南全省及其周圍鄰近地區,是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受到其他劇種的交叉影響發展而成的。

曲劇音樂,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雜牌小調與河南的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於1926年經由臨汝縣農民組成的同樂社搬上戲劇舞臺,從而正式發展為戲曲劇種。

但在上個世紀30年代前後,一般曲劇戲班還是停留在業餘性質,即農忙務農、農閒從藝,一個班社也僅十餘人。他們在演出時也不講戲價,只求管吃。若收到饋贈錢物,則全班社平均分配。

到抗日戰爭時期,曲劇得以迅速發展,遍及了河南全省的主要縣市,直至安徽省的臨泉一帶也都有河南"曲子戲"的演出痕跡。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民國河南省政府以曲劇"有傷風化"、"誨淫誨盜"為藉口,下令取締,禁止其演出,使得不少藝人被迫去山西、陝西、湖北、四川等地演唱謀生。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曲劇才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三、越調

河南越調,主要流行於河南全省及湖北北部地區,為河南三大劇種之一。

說起河南劇種,千萬別告訴我,你只知道豫劇!

河南越調原稱四股弦,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象鼻四弦而得名。在清朝乾隆年間,越調已在河南南陽一帶流傳,至咸豐時已流傳到鄧縣、禹州、許昌、鄭州、商丘、周口一帶。

因越調也是採用河南方言演唱,所以其旋律與豫劇有相通之處,也是大小嗓結合。不過,越調也有自己的演唱風格,不僅有表現民間風情的外莊戲,還有表現帝王將相的袍帶戲,又稱正莊戲。

外莊戲,多系活詞連臺本,也有許多公案戲,以小生、小丑為主角,詞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氣息濃厚。

正莊戲,為越調的傳統劇目,其結構嚴整、唱詞深奧,每段唱詞固定,並規定有一定的曲牌和調門,道白時用臥笛伴奏,主要演歷史袍帶戲,多以生、淨為主角。

越調自誕生地四外流傳時,音隨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邊等地域流派。

上路越調以南陽為中心,又稱豫西越調、南陽越調、大越調,是越調的母調;下路越調以許昌、漯河、周口為中心,又稱小越調;南邊越調以襄陽為中心,向十堰等地擴散,與南陽越調比較相似,也稱其為"湖北越調",以區別於流行於河南境內的河南越調。

三十餘個稀有劇種

河南作為戲曲第一大省,向來被人們稱為“戲曲之鄉”,除了豫劇、曲劇、越調這三大劇種外,在河南還有不少流傳區域較窄,觀眾和從業人員較少的稀有劇種,他們同樣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映射著當地的風土人情。

明清以來,在河南有據可查的曾經流行的劇種有45種之多。截至目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確定的,全省被列入省級以上非文物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劇種達到34個,其中31個屬於稀有劇種。

有的是土生土長,始終守著一方水土,比如南陽宛梆、新縣地燈戲;有的闖進來走出去,多地共有,比如四平調、二夾弦;有的在河南是小戲,在外地是大戲,比如漢劇。

這些劇種縱然知名度不高,但都屬於河南戲曲大家族的一員,它們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但細細品味,又風格各異,迥然有別。

河南的地方戲劇種,有近80%產生於清代,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有一兩百年的壽命。這些稀有劇種能夠在一方水土安身立命,必然都極有自己的特色,有其安身立命的絕活。只是露臉的機會比較少,知道的人也越來越少,但它們的獨特魅力仍在,一旦有機會展示,仍然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稀有劇種發展到今天,雖然數量仍然不少,但很多劇種的表演團體已經不多了。一個團與一個劇種的生死存亡直接掛鉤的“天下第一團”約佔一半,有的甚至連專業團都沒有,只有業餘團體的農民演員,平時務農,閒時操琴弄鼓,傳承手藝。個別劇種甚至到了瀕危狀態。

關於這些稀有劇種的保護問題,有人認為,戲曲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火了,大劇種活得尚且艱難,小劇種或可讓其自生自滅了吧?

但,正像國家提倡文化應該保持多樣性一樣。每一種文化都是千百年來無數前人智慧的結晶,很多大劇種也是由小到大,從稀有劇種走過來的。可能有些劇種現在萎縮了,不過這些稀有劇種當中也承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沒有理由不保護它們,讓它們的生命停止在我們這一代手裡。

附河南省31個稀有劇種如下:

大平調、大弦戲、四平調、二夾弦、二股弦、落腔、淮調、羅卷戲、懷梆、目連戲、柳子戲、道情戲、宛梆、皮影戲、光山花鼓戲、河陽花鼓戲、虞城花鼓戲、扁擔戲、漢劇、揚高戲、木偶戲、柳琴戲、墜劇、商城花籃戲、棗梆、嗨子戲、大辮戲、四股弦、槓天神、蒲劇和地燈戲。

(全文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