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視“自制劇”危機給電視臺帶來哪些思考?

卫视“自制剧”危机给电视台带来哪些思考?

傳媒大眼導讀

當前,自制劇市場可謂風起雲湧,一方面是優愛騰三巨頭持續角力,加大投資自制劇力度;另一方面新生力量的加入也不可忽視,今日頭條準備搶灘“自制劇”和“長視頻”領域。反觀衛視自制劇的處境就很尷尬了。由張柏芝、吳建豪主演,號稱安徽衛視首部獨立自制的都市情感劇《如果,愛》,即將上星播出。

卫视“自制剧”危机给电视台带来哪些思考?

2018年被稱為“翻拍年”,將陸續有20多部經典劇進行翻拍,囊括武俠、偶像等多類型,多選新人主演,據瞭解,這些作品大多都是視頻平臺的自制對標作品。同時,不少網劇還反向輸出到各大衛視,成功“上星”,於5月8日上線的愛奇藝自制青春純愛偶像劇《泡沫之夏》,隨後同步登錄浙江衛視星空劇場。

反觀這幾年衛視播自制劇的表現,不僅數量少,反響也較為一般。各大衛視中,湖南衛視持續發力以系列青春自制劇,此外,還包括江蘇衛視2017開年大劇《最後一張簽證》,東方衛視與尤小剛合作的軍旅題材劇《神鷹反恐特戰隊》,北京衛視《左手劈刀》等等。

從湖南衛視推出的青春自制偶像劇像《又見一簾幽夢》、《絲絲心動》、《新版還珠格格》算起,衛視這些年的自制劇發軔史,也就短短十餘年時間。而一邊是口碑持續下行,另一邊是網劇作為後起之秀方興未艾。幾年前風頭正盛的衛視自制劇現如今持續低迷。回顧衛視自制劇“此路不通”的過程,或許能為衛視發展找到新出路。

興起原由:低成本高收益,提高品牌競爭力

以湖南衛視為首的五大衛視,通過自制劇來推廣旗下選秀藝人,新人片酬低而又有一定知名度且需要持久曝光量,自制劇可以說是可以持久產生推介作用又能有效控制成本的快捷方式。

卫视“自制剧”危机给电视台带来哪些思考?

《還珠格格》劇照

此外,衛視自制劇能夠最大化利用有效資源,對藝人、電視劇、衛視等整體打包宣傳,提高頻道的辨識度,更容易在各衛視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增強用戶粘性。

同時能夠獨家掌控資源、選擇題材,自制劇目與平臺的品牌形象契合度較高,有利於受眾的自覺認同。

衰落因素:競爭白熱化、模式單一、政策導向

競爭白熱化,創新乏力

2008年湖南衛視以《醜女無敵》拉開了衛視自制劇的序幕,隨後《一起來看流星雨》的爆紅更是將自制劇的浪潮推向又一高峰,各衛視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打造本衛視自制劇。2011年安徽衛視與上海辛迪加影視合作製作了《愛情真善美》、《夏家三千金》兩部青春偶像劇,奪得當年收視率之首。

江蘇衛視斥巨資打造自制劇“海巖生死之戀三部曲”——《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玉觀音》、《永不瞑目》,東方衛視則連續推出《網球王子》、《加油!優雅》、《青春進行時》、《杜拉拉昇職記》等自制劇。在各省級衛視自制劇可以說是遍地開花,稍有實力的電視臺都會嘗試投資製作自制劇,這已不再是個彆強勢衛視的稀缺行為。

除了一線衛視之外,二三線衛視同樣發力自制劇。山東衛視於2012年成立的山東衛視傳媒公司,其主攻方向便是自制劇,《紅高粱》便是山東衛視傳媒的第一部作品,據悉,《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大刀記》《石敢當之雄峙天東》等一系列自制劇皆出自於此。

卫视“自制剧”危机给电视台带来哪些思考?

(圖片來自中國產業信息網)

2006-2015我國電視劇產量

通過統計,我們可以看出2009年是我國電視劇的產量的分水嶺。2009年以前,我國電視劇生產只追求數量取勝,2009年以後,開始步入以質取勝的階段。雖然2012年電視劇產出數量達到頂峰後,數量呈遞減趨勢,但從絕對生產量來看,數量仍然沒有減少。

在海量產出背後,卻是持續走低的收視率與口碑,電視劇題材過於跟風和同質化,劇本和故事內容粗製濫造,讓觀眾對國產劇出現“審美疲勞”。電視臺打造自制劇的初衷是為了追求差異化競爭,提升衛視品牌效應,但創新乏力,同質化問題氾濫,整個電視劇行業浮躁情緒流於表面。

模式單一,落入山寨、翻拍怪圈

卫视“自制剧”危机给电视台带来哪些思考?

《一起來看流星雨》劇照

對於衛視來說,自制劇不僅能從頭到尾介入到電視劇的策劃、製作、播出流程中,同時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得整部電視劇的氣質、風格更符合頻道的定位以及觀眾的喜好。此外,各衛視為了收縮成本,常捧新人、自家藝人來擔任主演。東方衛視自制劇《網球王子》中的演員大多來自選秀節目“加油,好男兒”,湖南衛視《流星雨2》多選用自家選秀藝人“快男”“超女”等,浙江衛視更是捧當家主持朱丹,為其量身打造《愛上女主播》,自制劇成了“自制藝人”。當選秀藝人、主持人大多沒有多少演藝基礎,內容又多是翻拍,質量提不上去,只能靠“噱頭”、“雷人”等博關注。觀眾紛紛棄劇,後發力不足,衛視自制劇自然難以為繼。

出路:政策趨緊,求質減量

隨著政策收緊,廣電總局連發多條“限令”,審查趨難,各衛視忙於見招拆招,疲於應付。尤其是“一劇兩星”政策出臺後,大小衛視分化更加明顯,電視劇購劇成本上升,衛視競爭壓力增大。

同時,互聯網急速發展,視頻網站風生水起,抖音異軍突起,老女老少都刷,同衛視搶佔了不少電視用戶。

電視劇行業“提質減量”趨勢愈加明顯,只有打造精品內容,提升劇集質量,才能在眾多同類型作品中脫穎而出。既然政策趨緊,那就要看清政策形式,不觸及政策紅線,把握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和市場題材方向,跟風類題材大多會因為市場飽和而被拋棄。

值得一提的是,自制劇受冷,一方面是自制劇公司沒有成長起來。而另一方面,與市場的變化不無關係。玄幻、古偶曾經大熱的劇種,因為市場和政策等原因式微後。不難發現,劇種的風格調性明顯向主旋律靠攏,愈發統一,頭部平臺的用戶群體越來越同質化。這個時候,劇平臺的競爭力更多地表現為稀缺劇資源的競爭,那麼大IP,大製作自然成為香餑餑。而風格參差不齊的自制劇自然會受冷。

而之於未來,衛視自制劇單純靠廣告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再受用,加強衛視之間的合作共贏,加快臺網同步,或可實現共贏。

卫视“自制剧”危机给电视台带来哪些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