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臨死前,為什麼要針對魏延留下遺命?與他的身份無關

雖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但蜀漢中後期,至少在諸葛亮北伐之際,還是有部分將領可用的。比如當年隨諸葛亮出征的魏延,王平與姜維。這三個蜀漢大將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三人都是降將。而對於他們三人,諸葛亮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對於魏延,諸葛亮在臨終前就做了交代,因為他認為魏延會不聽自己的命令;但卻對王平與姜維二人就十分放心。既然都是降將,為什麼諸葛亮就只認定魏延會不聽自己的命令,而因此對魏延產生猜忌,甚至於專門針對魏延留下遺命,而不對姜維與王平留有戒心呢?

諸葛亮臨死前,為什麼要針對魏延留下遺命?與他的身份無關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魏延。諸葛亮在臨終前,深知自己之死會導致軍心不穩,司馬懿定然會趁機率軍反擊,為了保留實力,讓這支蜀軍安全撤回蜀地,他安排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到自己的帳中召開秘密軍事會議,此次會議並沒有通知魏延參加。這次會議上,諸葛亮明確了撤退計劃,他安排魏延斷後,姜維緊隨其後。如果魏延不肯聽命撤退,那大軍就自行出發。

從諸葛亮安排的撤退計劃就可以看出,他對魏延是不信任的。若軍令如山,魏延應以軍令為重,怎麼可能出現不聽命的情況,需要諸葛亮再做打算?況且若諸葛亮對魏延沒有疑心,感覺他會不聽命令,為什麼當時不讓他參加這次重要的軍事會議呢?因此諸葛亮對於魏延,是極其不信任的,而之所以他會對魏延有如此深的猜忌,主要還是得從此前說起。

諸葛亮臨死前,為什麼要針對魏延留下遺命?與他的身份無關

此前魏延曾向諸葛亮建議,他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而這個計謀,正是效仿當年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既然韓信能成事,那“子午谷奇謀”也能成事才對。然而諸葛亮認為這個計劃太過冒險,與自己“以正合”的行軍作戰思路不符,再加上諸葛亮的目標應該是涼州而非長安,因此當時他拒絕了魏延的建議,“子午谷奇謀”就此胎死腹中。正因為這件事,魏延常常抱怨諸葛亮用兵太過謹慎,錯失了大好時機,而且讓自己沒用了用武之地。

諸葛亮臨死前,為什麼要針對魏延留下遺命?與他的身份無關

作為三軍統帥,聽到了魏延這樣的抱怨,諸葛亮心中能沒用一點想法麼?畢竟魏延只是諸葛亮的下屬,如果心裡有怨言而不說,那面子上大家都還能過得去。但魏延這些抱怨鬧得軍中人人皆知,那諸葛亮肯定會對魏延的不滿而心生猜忌。況且魏延功高且自負,一旦自己去世,軍中只怕無人能鎮壓得住魏延。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對魏延心生猜忌是在情理之中的。

諸葛亮臨死前,為什麼要針對魏延留下遺命?與他的身份無關

那為什麼諸葛亮沒有對姜維進行猜忌呢?主要還是姜維這個人不僅帶兵征戰能力不俗,有勇有謀,而且為人十分忠義,再加上他心繫漢室,是忠心於大漢之人。雖說蜀漢政權並非正統的漢室傳承,但畢竟打著的還是興復漢室的旗號,在這樣的情況下,姜維定然誓死追隨蜀漢而不會謀反,因此諸葛亮自然也就不會對姜維產生猜忌了。

諸葛亮臨死前,為什麼要針對魏延留下遺命?與他的身份無關

而王平雖然是曹操在與劉備爭奪漢中時從曹魏投降的將領,但他辦事穩重,而且在投降蜀漢後備受諸葛亮的關注與信任。作為一名被諸葛亮逐漸提拔起來的將領,他對諸葛亮的敬重要比當年曹魏的敬重要多得多。再加上王平本人也是忠義勇猛之士,當年街亭一戰就能看出,他能嚴格執行諸葛亮佈置的命令。這樣的軍人,諸葛亮也是十分放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