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针对魏延留下遗命?与他的身份无关

虽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但蜀汉中后期,至少在诸葛亮北伐之际,还是有部分将领可用的。比如当年随诸葛亮出征的魏延,王平与姜维。这三个蜀汉大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三人都是降将。而对于他们三人,诸葛亮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对于魏延,诸葛亮在临终前就做了交代,因为他认为魏延会不听自己的命令;但却对王平与姜维二人就十分放心。既然都是降将,为什么诸葛亮就只认定魏延会不听自己的命令,而因此对魏延产生猜忌,甚至于专门针对魏延留下遗命,而不对姜维与王平留有戒心呢?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针对魏延留下遗命?与他的身份无关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魏延。诸葛亮在临终前,深知自己之死会导致军心不稳,司马懿定然会趁机率军反击,为了保留实力,让这支蜀军安全撤回蜀地,他安排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到自己的帐中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此次会议并没有通知魏延参加。这次会议上,诸葛亮明确了撤退计划,他安排魏延断后,姜维紧随其后。如果魏延不肯听命撤退,那大军就自行出发。

从诸葛亮安排的撤退计划就可以看出,他对魏延是不信任的。若军令如山,魏延应以军令为重,怎么可能出现不听命的情况,需要诸葛亮再做打算?况且若诸葛亮对魏延没有疑心,感觉他会不听命令,为什么当时不让他参加这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呢?因此诸葛亮对于魏延,是极其不信任的,而之所以他会对魏延有如此深的猜忌,主要还是得从此前说起。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针对魏延留下遗命?与他的身份无关

此前魏延曾向诸葛亮建议,他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而这个计谋,正是效仿当年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既然韩信能成事,那“子午谷奇谋”也能成事才对。然而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太过冒险,与自己“以正合”的行军作战思路不符,再加上诸葛亮的目标应该是凉州而非长安,因此当时他拒绝了魏延的建议,“子午谷奇谋”就此胎死腹中。正因为这件事,魏延常常抱怨诸葛亮用兵太过谨慎,错失了大好时机,而且让自己没用了用武之地。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针对魏延留下遗命?与他的身份无关

作为三军统帅,听到了魏延这样的抱怨,诸葛亮心中能没用一点想法么?毕竟魏延只是诸葛亮的下属,如果心里有怨言而不说,那面子上大家都还能过得去。但魏延这些抱怨闹得军中人人皆知,那诸葛亮肯定会对魏延的不满而心生猜忌。况且魏延功高且自负,一旦自己去世,军中只怕无人能镇压得住魏延。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对魏延心生猜忌是在情理之中的。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针对魏延留下遗命?与他的身份无关

那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对姜维进行猜忌呢?主要还是姜维这个人不仅带兵征战能力不俗,有勇有谋,而且为人十分忠义,再加上他心系汉室,是忠心于大汉之人。虽说蜀汉政权并非正统的汉室传承,但毕竟打着的还是兴复汉室的旗号,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定然誓死追随蜀汉而不会谋反,因此诸葛亮自然也就不会对姜维产生猜忌了。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针对魏延留下遗命?与他的身份无关

而王平虽然是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时从曹魏投降的将领,但他办事稳重,而且在投降蜀汉后备受诸葛亮的关注与信任。作为一名被诸葛亮逐渐提拔起来的将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要比当年曹魏的敬重要多得多。再加上王平本人也是忠义勇猛之士,当年街亭一战就能看出,他能严格执行诸葛亮布置的命令。这样的军人,诸葛亮也是十分放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