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店發佈一季度財報 “去金融化”轉型遇陣痛?

趣店发布一季度财报 “去金融化”转型遇阵痛?

近日,趣店發佈了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這是一份很有爭議的財報:總收入為17.17億元(2.74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105.6%;但與此同時,淨利潤為3.16億元,同比下降32%。

此外,趣店一季度線上消費金融服務交易總額153億元,同比下降8.1%;活躍消費金融用戶為410萬,同比下降13.9%;放款筆數為1090萬筆,同比下降44.6%。

對於業務規模和盈利數據的下滑,趣店CEO羅敏表示,過去一季度趣店主動控制了交易量。“在去年年底行業政策調整之後,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經歷了行業性收縮區間,趣店迅速採取了措施,通過暫時收緊信貸標準來控制風險。”

截至2018年3月31日,趣店的總貸款餘額為129億元人民幣,高於2017年第四季度的112億元人民幣,這主要來自於平均信貸規模和信貸期限的增長。趣店CFO楊家康認為,趣店控制交易量的同時,數據分析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能夠進一步區分出高質量的借款人,由此可以向高質量用戶提供更大的信用額度和借貸期限。

實際上,趣店並非唯一一家主動縮量的公司。去年年底行業政策的調整,造成了整個消費信貸市場的下行區間。為了控制風險而主動縮量,成為行業比較通行的做法。

據一季度財報數據,趣店的總收入中,金融撮合服務收入和汽車融資租賃業務收入兩項佔比大幅增加。 從靠金融賺錢到靠服務賺錢,勢必會拉低利潤水平。另外,趣店從去年開始大規模投入的汽車新零售業務,短時間內無法實現規模效應,也必須承受重運營帶來的虧損。這其中可以看出趣店的轉型嘗試和所經歷的陣痛。

財報顯示趣店一季度的金融撮合服務費,從去年同期的3648萬元上升到了2.7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60%。

在之前的業務模式下,趣店的現金貸業務主要賺取的是金融服務費,其本質還是利差,因為趣店扮演了信用中介的角色,需要承擔兜底責任,這也是行業內常見的做法。

可一旦新金融機構成為信用中介,將面臨信用風險和政策風險的挑戰。因此,趣店轉型的第一個大動作是將消費金融業務從重資產轉向輕資產,從信用中介走向信息中介。

羅敏曾經表示過,“趣店業務收入來源將從此前的借貸者息差收入變更為金融機構服務性收入和商品廠商的銷售佣金收入。”從第一季度的金融撮合服務費收入的快速上升可以印證這一點。

趣店的轉型思路跟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一樣,都是“去金融化”。羅敏在2018年源碼資本的碼會上也說過:“我們現在的方向是不直接做金融,而是通過技術優勢和數據積累來服務金融機構。”

隨著監管環境的改變,哪怕曾經可以躺著賺錢的趣店也必須做出反應,與過去的商業模式告別。

另外,一季報顯示,大白汽車當季銷售型融資租賃收入為5.46億元(8705萬美元),這在17.17億元的總收入中佔比接近1/3。

大白汽車是趣店上市後推出的汽車新零售業務。打的是三四五線的下沉市場,而趣店的籌碼是6200萬用戶。據大白汽車的數據,目前已經簽約的用戶當中,從來分期和支付寶導流過來的用戶佔到了90%,可見現階段趣店可以在自己的現有渠道里做低成本的流量轉化。

財報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大白汽車累計交付車輛6608輛。此前大白汽車負責人許龍表示,大白在第一季度已經完成一萬輛交易,這其中的差值,許龍後續給出的解釋是:一萬輛為成交量,而6608輛則為真正完成交付的車輛。

收入結構的變化背後是趣店對公司業務的重新調整,可以看做是趣店轉型的信號:趣店從此業務單一的現金貸公司,開始向外拓展新的業務類型,並在逐步降低消費信貸業務的比重。

但新業務的拓展意味著風險和不確定。數據上,趣店的一季報並不好看。對投資人來說,趣店賺錢沒以前那麼快、那麼容易了,但是趣店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和政策風險卻因此更小了。

趣店賣車究竟能不能行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但放眼整個行業,轉型的邏輯也都逃不開“不做金融”四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