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萬法都是一個人一個念變現而已

一切萬法都是一個人一個念變現而已


印廣門清法師主講佛曆二五五五年·無錫橫山寺

最近有一個弟子已經兩次發心,徹底懺悔了,說:「怪不得師父經常講,叫我想一想從小到大我眼睛裡能看得慣什麼」。他確確實實找到自己的病根。但他就有這個福報,能夠進入佛門,否則徹底完蛋。世界的美麗也好,糟糕也好,都是在於我們個人的心。命濁:色心連持是其體,催年減壽是其相。怎麼色心連持啊?肉身就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這是無情物。皮肉筋骨是地大;血液、口水、汗水、眼淚就是水大;體溫就是火大;呼吸、動作、爪生髮長就是風大。那色身有沒有超出這四大的範疇啊?但這四大呢,它是無情物,要通過心來調理周旋。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剛才講的是「色」。所謂「受」,是我們生命的這種直覺,第一念感受。眼睛看到亮了,知道有東西。當他知道,哦,這是燈光啊,這就已經變成了「想」。「想」是在第一念直覺的基礎之上來分別,來思維。但是當眼睛轉向外面看到大山了,光的這種受、這種想沒有了,沒有了到哪裡去了呢?儲存到「識」裡了,在佛法裡叫第八識,也叫阿賴耶識,也叫我們的種子倉庫。怎麼樣跑到阿賴耶識裡去的呢?就是通過「行」,這是我們的第七識,通過行把它搬進去,儲存進去。那麼我們剛才講能感受的、能想的又是怎麼出來的呢?也是從第八識裡冒出來的。與外界接觸的時候,我們裡面那個種子就通過第七識這個「行」跑出來,去感受、體會、分別、妄想,這就把我們這個心由淺到深、由粗到細,來來去去有次第性地、有條理性地剖析出來,幫助我們來認識自己。這是佛的良苦用心吶!要不然我們誰都不認識自己。就這麼好玩,你說我們好端端地來人世一遭,都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將來到哪裡去,也不知道我們所面對的客觀環境、社會環境、人事環境、自然環境、一切人、一切鬼、一切牛馬豬羊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這些東西又互相是什麼關係,你說這不是可惜嗎?你不知道這個東西,就永遠在黑暗中輪迴啊!你知道這個東西,懂得自在地把握,來世就可以成為佛那個東西,也可以成為菩薩那個東西,也可以現人、現鬼、現豬、現牛、現馬,現這些東西來幫助這些東西。要明白啊!當我們知道我們不是東西的時候就是東西了,所以才東西東西的。為什麼不叫南北?東西東西,就有一個緣起。東為始,西為終。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證果,我們了生脫死。東,東方,在五行上屬木,樹木是不是表智慧啊?西,西方,五行屬金,表真,西方是日落歸山,是不是表成就啊?你個東西就是開智慧的名相術語。這是講「命濁」。那怎麼又叫「濁」的呢?地水火風這種無情物由一精之明(第七識,也稱見分)進去跟它攪合以後,它提升了意識的層次。用針刺它一下,它就知道疼痛了,但是它知道疼痛以後反而忘恩負義,把一精之明丟到腦後不管它了;不管它以後呢,自己受苦。眼睛能看不能聽,耳朵能聽不能講話,嘴巴能吃飯不能聞,鼻子能聞不能走路。本來一精之明樣樣通,十八般武藝樣樣全,被地水火風這四大、被眼耳鼻舌身意廢掉武功,所以不得自在,叫「命濁」。所以四空天的天人、阿羅漢、辟支佛明白這種束縛,通過不同層次的修行來解脫。四空天的天人在一定的時空點也證得一個比較自在的靈體,但是由於他沒有從根本上破除煩惱習氣,所以在人天福報享盡以後還要往下界人天墮落;阿羅漢、辟支佛從根本上破除了三界見思煩惱,永遠不落六道輪迴,但是不敢從空出有,他把一切的泥巴瓦塊還執著為無情;明心見性的菩薩不一樣,他證得空性,仍然從空出有,來進一步破除無明微細煩惱,但是他這個命濁是在所難免;雖然在所難免,他用心自在,不會去生煩惱。「摧年減壽是其相」,這也是破一種迷惑顛倒的凡夫知見。世間人的心態是反的。小孩子出來,哎呀,終於會走路了;哎呀,六歲了可以上學了;哎呀,二十歲了可以討老婆了,然後呢,我今年七十歲八十歲,大家來慶賀……我們今生今世多長的壽命前世自有定論。比如說你修得這一世的壽命是一百歲,你進入孃胎起第一天,你就是一百歲減一天,出孃胎的時候你就成了九十九歲零兩個月,到八十歲的時候你就剩了二十年,是不是?一直在倒計時。果真明白,你會生恐懼心,多行善法。可是世間人是反的,七八十歲大擺筵席,都是在給自己增加罪障。這個「五濁」就是講萬法的來龍去脈,「五濁」的根本在於「劫濁」。懂得了「五濁」,你開大智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司空見慣,它也是從總體上來概述我們的報身智慧,概述我們在各種不同的時空點所證得的涅槃解脫功德。翻譯為漢語,「阿」就是「無」,「耨多羅」是「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合起來叫「無上正等正覺」。再分析一下。「三菩提」就是表正覺,這個「正覺」是相對於凡夫的邪覺、不覺和無覺,所以這個「三菩提」最起碼是指小乘人的境界。他知道有六道輪迴,知道有來世,知道我們這個靈體可以離開肉團身而得到獨立自在,他也知道通過修行就能證得這種果位,叫「三菩提」。「三藐三菩提」叫「正等正覺」。怎麼「正等」呢?這個時候已經上了等級,開了智慧,已經明心見性。他不僅懂得我們這個靈體可以離開自己肉團而獨立存在,而且知道這個肉團也是我們的心所變現,知道一切的萬法都是一個人一個念之所變現,這是明心見性的菩薩。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特指究竟如來果位,他證得了一切的菩提,包括無覺菩提、不覺菩提、邪覺菩提、正等正覺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菩提統統證得,一切都是當人當下一個念,這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第一個「難」,這個法不容易用語言來表達,不容易為眾生所接受,只能硬著頭皮,旁敲側擊,強詞奪理;第二個「難」,娑婆世界眾生非常固執、浮躁,來說這個法是難上加難;第三個「難」,我們現在處於人均壽命七十歲這個「五濁惡世」,人心更加險惡,更加動亂,更加浮躁,來說這個法是難上加難還要加一個難。從這三種角度來觀照,所以在這個時代能夠發願到娑婆世界講經說法的菩薩,這是不可思議的。那《法華經》上講五百阿羅漢在佛面前發願了,一定要弘揚《妙法蓮華經》,但是要到其它佛土。為什麼?這裡人太壞了;所以古今中外沒有幾個人敢講《法華經》《楞嚴經》,要不然怎麼叫「難信之法」?《楞嚴經》就是講了,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佛都不輕易講這個法。佛講「依法不依人」,現在要打破這種氣氛可不容易啊!自古以來「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法華經》是如來全身,肉身如來也是它,法身如來也是它,報身如來也是它,「如來全身」啊!我們現在把「全身全身」當成是個肉團,哪有這個道理啊?你還是被這些肉團給執著了。當年智者大師到世界上來,連佛的舍利子都被他判為是廢料。諸佛滅度以後唯有《法華經》住世為師,叫你不離道場,當下成就。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在這裡也講老實話,當仁不讓,確實是難啊!怎麼難呢?我們現在就知道了,佛滅度以後這幾千年以來哪有多少人把這《阿彌陀經》讀懂了?沒有讀懂還認為一讀就懂,你說冤枉不冤枉吶?還要注意,一切世間——我們講一句《阿彌陀經》,固然在座的同修當下成就,得到了利益;那麼,那些沒有聽到這部《阿彌陀經》的眾生有沒有得到利益啊?也有啊。那些泥巴瓦塊有沒有得到利益啊?統統都得。為什麼?這可不是想當然吶!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試驗。把那個大門關起來,然後把這個窗戶開一個口,把手套拿著放到窗口,然後誰去把門猛一開。大家注意,在猛一開的時候,那個手套動了,你知道有風;如果看不到這個手套動的話,你就不知道有風。不管你知道不知道,那門一開就有風。我這個手一擺,須彌山動了沒有?八萬個太陽系之外的星球動了沒有?動了。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這一個大房間。那麼動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心啊?為什麼五六月南海能夠起颱風?因為自古以來,就有商人下海。那時沒有鐵路,沒有飛機,沒有公路,要經商是不是從海上啊?那麼東南沿海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都打主意,心動,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颱風是不是就來了?凡是動一個心念,盡虛空遍法界道交感應。那麼我們講經說法是正念,所以不管是泥巴瓦塊還是風雲雨霧,是不是統統都得到了吉祥加持啊?量變引起質變,到了一定的時候,泥巴瓦塊搖身一變,也可以變成天仙鬼怪。如果沒有佛力加持,無情永遠不能變為有情。《楞嚴經》講得很清楚啊!再回顧佛為什麼說「講一句《法華經》等於供養一切佛」?這不是恭維,也不是讚歎,而是真實的印證,你就有這個功德。我不管走到哪裡,都是勸大家弘揚如來正法。一個人只要發願將來要弘揚《法華經》《楞嚴經》,你即已把自己置身於安全地帶,你生生世世力隨願來,但是你這個願必須要真實。你今生能為一個人講一句《法華經》,你都得到解脫。《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好好地看一看,這是釋迦牟尼佛金口玉言。心法不可思議。你明白了整個的萬法都是我,這一念的震動力不可思議。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啊?因為震動力太大,速度太快,光亮太強,我們這個粗濁心看不到。雖然看不到,它是真實存在,這叫「流疾不見」。所以「一切世間」,隨文入觀,佛世界、菩薩世界、天人鬼畜世界、風雲雨霧世界、有世界、無世界,無法不包,不僅要懂得,還要用心來觀照。我問一下,哪些人從小就開始想這個天上的天上是在哪裡?這個地下的地下在哪裡?曾經做過這種想法的人把手舉我看一看,好,放下。這都是我們的本能,會探求真理。天上,比如這是一層天,上面可能還有二層天,二層天上面有沒有三層天?三層天上面有沒有四層天?到底天外的是什麼東西?連做夢都在想,常作如是觀照,你這個心量就會擴大,容易開智慧。佛在《法華經》《楞嚴經》往往講一個多,講一個長,講一個大,是無量阿僧祇那由他恆河沙劫,微塵國土化微塵,再以此為標記,又是多少多少國土化微塵,每一個微塵又是多少多少阿僧祇無量劫。要知道佛的良苦用心啊!他就是通過這種辦法讓我們的心想到多、廣、長,把這心量打開了,不容易聽懂的經你容易聽懂,而且想生煩惱都生不起來了。這都是妙法,這是楞嚴大定,也是法華三昧。


一切萬法都是一個人一個念變現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