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改革科举、选拔人才制度

柴荣改革科举、选拔人才制度

周世宗柴荣即为以后,就给自己制定了三个十年的长远规划,他要用第一个十年来开疆拓土,来统一天下,第二个十年来存养天下百姓,第三个十年,在这个基础上他想开治天下太平。他想开创一个长治久安的新时代。

在柴荣称帝的6年间,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建立了许多不可企及的丰功伟业,开创了当时从严治国、从廉治官的新局面。柴荣是我国历史上,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家,也是个改革家,为了保证他整个改革事业的顺利开展,他特别重视在组织,也就是吏治这方面的建设。

公元955年农历一月,即后周显德二年,柴荣下诏,要求朝廷文官各举荐一人,被举荐之人不限族亲,但在受官之时居间人必须签署姓名,如果被举荐的人在为官期间有贪腐行为或执政不力,则举荐人一并受罚。所以他首先对举荐的对象和举荐的资格进行了限制,同时他严格规定,所有推荐别人(就是你作为举主),你必须在你举荐的人各种文件上签名,要做担保,就是举主要负连带责任。

河南大学校园内,有一处著名的建筑---贡院,这是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一个考场。公元957年10月的一天,京东开封出现了不同往日的一幕,官僚与平民、贵族与草根同处一室,共同接受朝廷的选拔。通过改革,尤其是三科的考试,把那些有学识、有才能、有水平的人选拔到官员队伍中来,尤其是他设立了贤良方正直言谏科,要求官员要向国家谏言,通过这样的选拔方式,让这些廉洁之士成为官员队伍中的一员。

柴荣改革科举、选拔人才制度

柴荣拒绝任用庸官、贪官,重视官员的品德,尤其重视从下层,甚至是从布衣中选拔官吏,为了能够真正选拔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还致力于改革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病,同时制定了非常严密的防范措施,他亲自阅卷,来审查这些考生的答卷,当然,也决定最终的录取,那么,这项制度就开了北宋的时候殿试的先河。

柴荣求谏治国,广开言路,在显德二年颁《求言诏》,五年又颁《求直言诏》,下令各级官员,凡有对政事有益的见解可随时写成表章上奏或者面谈,以便使下情上达,言路开通。

所以,作为一代明君,他非常想请各方面有才华的人来从政,来帮助他来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周世宗就请陈抟出山,担任左拾遗,在朝中为朝政提出他自己的意见,但是陈抟第一次没有接受,后来周世宗又写信给陈抟,表达了自己这种殷殷之情,最后终于感动了陈抟,答应出山,从隐士变为朝仕,在世宗超为官。周世宗柴荣改革科举制度,重视官员的考试和选拔,对于扩大一个政权的统治基础,选拔优秀人才,稳定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柴荣对贪庸官员的态度是相当严厉的,他曾经严厉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手段非常强硬,在重修开封永福殿的时候,他严惩不善待工匠的官员。

柴荣改革科举、选拔人才制度

当时,有一个叫内供奉官孙延希,是工厂的总监督官,但是这个孙延希对工地工人生活关心不够,以至于这些工人衣服都穿得破破烂烂,吃的也不怎么样,《旧五代史》里面有一句话记载:瓦中淡饭,以柿为匕。什么意思呢?就是用瓦片当碗,用树枝树皮当就餐的筷子,勺子之类,这一现象被周世宗柴荣偶然间发现,非常愤怒,当场就把孙延希给杀掉了。

王朝建立之后,总有一些官员贪图享受,有一次柴荣将几名出公差而趁机游山玩水的官员贬官,这在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史上是罕见的史例,对朝野上下震动很大。有一位封疆大吏,当时担任武平军节度使的周行逢,周行逢在主政湖南期间,他的一些亲属尤其是他的女婿唐德,希望岳丈能给个一官半职,但是周行逢知道他女婿的才能和德行,所以说专门为他购置了一批牛马和农具,让他回家安安生生的务农种地;还有一次周行逢去收赋税,看见他夫人带着家丁也来交税了,后来柴荣得知这个消息甚为感动,就昭告天下,封节度使的夫人为陨郭夫人。

这样形成了从帝王到大臣再到子民,这一整套全部按照国家的规范要求来做,这个社会政治和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好起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