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编写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冬夏?

伊藤英明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鲁国国史,经由孔子修订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四年的历史。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有记载国家大事的传统,至迟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专门记载史事的太史。鲁国太史记事,采用编年体,一年一年写下来,每一年又从春写到冬四季。


华夏民族是农耕民族,尤为注重农业生产,而四季之中,春种秋收,最受古人重视。夏季酷热、冬季严寒,环境大为不适,在古人心中没有那么重要,因此古人将国史命名为《春秋》。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国家的国史都叫《春秋》,只有晋国和楚国追求个性,晋国叫《乘》,楚国叫《梼杌》(音“涛雾”),不过只有鲁国的《春秋》在孔子名人效应的加持下保存下来了而已。


平沙趣说历史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一个阶段,这是一个战争频繁,但大师辈出的时代。关于春秋的来历,一般的说法是,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后人就把这个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春秋》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是儒家经典之一。这本书以鲁国十二个国君为次序,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结束,简明扼要地记载了春秋时代242年间,鲁国、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发生的历史事件。

“春秋”本来是我国古代各国史书的统称,据说那个时代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书籍,如晋国的史书叫《乘》,楚国的史书叫《梼杌(táo wù)》,而鲁国的史书叫《春秋》。后来各国的历史书籍,全都灰飞烟灭了,只剩下鲁国的《春秋》。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叫“春秋”而不是“冬夏”呢?我们可以进行一番合理的推测。古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对季节的变幻特别敏感。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看着满眼的春光,古人感到心旷神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高气爽遍地金黄,古人看着觉得心满意足。而“夏雨冬雪”,气候恶劣,古人们早已躲到山洞里去避暑、取暖了,对夏天和冬天不在意,而对春天和秋天很重视。所以,把时光流逝的历史,叫做春秋,听着就充满诗意。


好玩的国学

春秋时期就是因为夫子微言大义的春秋一书,故此称呼。春至木荣,属木,方位为东;秋来萧杀,属金,方位为西。金木均为有形物。而冬夏则为水火,为无形物。文贵言之有物,当然以春秋喻之较为恰当。这正是孔圣人的高明之处。


拒绝下流

个人认为,大体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农耕社会,春种秋收,衣食之大事;

二是北方四季中,夏多雨水,冬多风雪,不宜于做大事,其时令性远弱于春季秋季,军事行动多在春秋;

三是编年史记,所记录均为大事,如春秋之大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