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阿里的績效考核,原來是這樣設計的!附中小企業學習模板

導讀:

馬雲對於薪酬績效模式有這樣幾個觀點:

  1. 給結果付錢(獎),給努力鼓掌(勵)

  2. 欣賞有價值的失敗,獎勵堅持拿到結果的努力

  3. 三個人幹五個人的活,拿四個人的工資

  4. 加工資是公司對你的崗位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5. 那些沒有調薪的崗位,要先提升它的作用和價值

馬雲:阿里的績效考核,原來是這樣設計的!附中小企業學習模板

關於加薪

為什麼要給員工加薪?

1、願意給員工支付高薪的公司,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

2、當一家公司擁有足夠多的人才,那就不用擔心人才流失對公司的影響。並且空出的崗位可以用來吸引更優秀的人才加盟,形成人才機制的良性循環。

3、形成好的口碑。很多知名企業如阿里、華為……這些公司在市場上無往不利,高薪酬、高福利功不可沒。

目前,90後已成為職場主流,畫大餅的方式很難留住人了。要讓員工願意死心塌地跟著你幹,還得要把錢給到位。

中小企業沒有大公司的財力,那該如何最大化地激勵員工?

很多中小企業採取固定薪資這樣傳統的薪酬模式,最大的缺點在於:

1、彈性小。固定部分越高,意味著員工乾的再好也沒有什麼變化,激勵力度也就越小。

2、無法衡量。不能量化員工的工作結果與價值貢獻,收入與價值不匹配。這樣就容易造成優秀員工離職。

3、激勵價值低。由於彈性小、可量化少,激勵性必然不足,人效浪費較為嚴重。

4、本質為企業固定成本。無論經營成果如何、貢獻高低,每月必須及時兌現。並且受市場影響,這項成本會逐漸增加,最終超出企業負荷。

那麼如何在不增加企業成本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激勵員工呢?

  1. 將員工的價值與薪酬掛鉤,員工付出的越多,回報越多

  2. 給與員工更多的加薪渠道和空間,讓員工真正為自己而幹

為此,給大家推薦最適合中小企業的薪酬激勵模式

一,KSF薪酬全績效模式

KSF模式是最能體現員工和企業共贏的模式,它一般會給員工開拓6-8個績效激勵渠道,並在每一個渠道上找到平衡點,超出平衡點即做出分配細節,這個模式分配的不是企業既有的利潤,而是一種超價值的分配,要求員工拿出好的結果、效果與企業進行價值交易,企業贏得的是高績效,員工贏得的是高收入。

馬雲:阿里的績效考核,原來是這樣設計的!附中小企業學習模板

KSF模式的激勵性體:

  1. 員工有6-8個加薪渠道,薪資彈性大

  2. 只要員工自己乾的好,就能自己為自己加薪

  3. 員工與企業利益趨同,員工獲得高薪的同時,企業獲得高利潤

  4. 員工成為企業的經營者,不會輕易離開公司,和老闆一起共同經營公司

  5. .....

馬雲:阿里的績效考核,原來是這樣設計的!附中小企業學習模板

舉個案例,某生產經理薪酬模式:

在KSF模式下,他的薪酬分配:固定薪酬(20%)+寬帶薪酬(80%),寬帶薪酬的部分薪酬,被分配到6-8個指標當中,每一個指標設定一個平衡點(平衡點選在過去一年的數據平均值,或者是老闆和員工達成的共識點),只要達到了平衡點,員工就可以拿到這部分薪酬。

馬雲:阿里的績效考核,原來是這樣設計的!附中小企業學習模板

如果採用KSF薪酬模式,他會有6-8個加工資的渠道,在原有平衡點上:

  1. 毛利潤每增加10000元,獎勵31元,每減少10000元,少發25元;

  2. 總產值每多3000元,獎勵5.3元,每少3000,少發4元;

  3. 報廢率,每降0.05%,獎勵2.5,每上升0.05%,少發2元;

  4. 及時交貨率,每上升0.05%,獎勵2元,每少0.05%,少發2元;

  5. 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50元,每流失1人,少發250;

KSF全績效模式,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本文所講的:激勵性KSF、積分式管理模式實操內容及案例,來自《績效核能》一書,想深入學習的,建議點擊以下鏈接購買!書內附數十個行業案例,送獨家視頻學習資料。

2、中長期激勵——讓人才變成事業合夥人。

想讓員工敬業?先學會使巧勁。即用明天的錢來做今天的事,把職業經理人變成事業經理人。

在不增加當期成本的前提下打“時間差”,讓經理人把目光放長遠。讓他們知道多少年之後自己能得到一個更大的回報,把只顧眼前利益轉化為追求遠期利益。能讓人才轉變思維,死心塌地跟隨企業一起發展的關鍵,就在於利益的趨同。

而能實現企業和員工利益趨同的模式就是——合夥人模式。

馬雲:阿里的績效考核,原來是這樣設計的!附中小企業學習模板

合夥人,是一種讓員工既出錢更要出力,卻不改變公司股權結構,一起經營公司,分享公司利潤成果的模式。

在某種程度來說,李氏合夥人是以協議作為約束的對賭模式,雖然員工不持有實股權,但是卻擁有分紅權,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員工的鬥志,讓其以老闆的角度去思考,去經營企業。

員工出錢了,才會把心投進去,出力了才會創造企業想要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