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咨询圈鄙视链

PPP咨询圈鄙视链

PPP咨询圈鄙视链

文|墨白

◆ ◆ ◆ ◆ ◆

在PPP圈里,如果一个整天忙于各地项目对接、关心行业新政、打听各地项目信息,但又不是PPP项目发起单位、社会资本方或金融机构的,80%是PPP项目咨询公司的。

PPP模式在运作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内部和外部)相对较多;知识领域相对广泛,产业、政策、投融资等都有所涉及;项目的整个过程复杂漫长,在国内缺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要求各个部门、发起单位和参与主体要对PPP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在PPP项目咨询中,咨询机构针对政府机构,提供以下服务内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物有所值评价报告、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和编制PPP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应当考虑如何设定合理合法的利益与风险边界条件,从专业角度审查项目公司建议的可行性,设计的充分性以及项目可持续性,从而确保投入资本能够在承担合理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回报。“要重视引导社会资本方形成合理的收益预期,建立主要依靠市场的投资回报机制”。

针对社会资本方:项目识别筛选;项目投资可行性评估;财务咨询、合同管理;法律咨询、风险评估。“鼓励社会资本方成立联合体投标。鼓励设立混合所有制项目公司”。

针对SPV公司,即项目已成立,进入运营阶段:融资管理、基金服务;财务咨询、法律咨询;投资计划分析、经营计划分析。PPP项目合同中应包含PPP项目运营服务绩效标准。SPV公司应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根据PPP项目合同约定,定期对项目运营服务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应作为项目公司或社会资本方取得项目回报的依据。

从上面这段内容中,大家可以看得出,PPP项目咨询其实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对项目经理或者咨询师等从业者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总的可以概括为:PPP项目咨询行业是一个对从业者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行业。

提起PPP咨询行业里的咨询公司,PPP圈里的人都很熟悉,但真正让这些PPP项目咨询公司分出一个行业排名或者说是项目实操能力来的,还要从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在PPP行业里评选了各自部门的PPP入库专家说起。

不过这已经是2017年初的事情了,在这之前,整个PPP咨询市场相比于现在来看,用“混乱”这个词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从国家两部委的PPP入库专家评选完之后,17年下旬,财政部又在全国评选了四百多家PPP咨询机构为财政部PPP咨询入库单位。从这开始,PPP咨询行业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质量等级划分。

PPP项目咨询其实是跟随PPP模式在国内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在这之前,公共基础设施等大型项目行业的咨询一般都归入工程咨询行业,需要特定的行业资质才能参与项目。

一个在北京做了3年PPP项目咨询的项目经理说:“一开始做PPP项目咨询的时候根本无从下手,各种文件报告、评审标准、甚至是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都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更别说那些各个环节复杂的合同书和看上去天书一般的财务测算报告了...实在不会的时候找度娘也是常用的办法之一,可关键那时候度娘大多数时候也是帮不上什么忙的,毕竟搜索出来的结果是大多都是“查找不到相关内容”。但话说回来,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加入了PPP咨询这个行业,并全职从事PPP咨询工作。”

事实上,PPP项目咨询工作确实很复杂:上接政府,下连社会资本,等两家“小姐少爷”好不容易看对眼成了亲之后,生下的孩子还得一直操心照顾着。

这么一个专业性极高、过程复杂且又耗时耗力的工作,让这个行业内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也自带一种高逼格属性;加上从业者的专业背景又“五花八门”,所以自然而然就生出一种行业鄙视链了。

公司注册在哪个城市?公司内有多少国家级、省级PPP入库专家?服务过哪些业主单位?做了多少国家财政部示范项目?接没接过国家级的科研课题?有多少紧密合作的国企央企上市公司?…

PPP项目咨询的世界处处暗藏鄙视链,稍有不慎,手上盯着的那个还没做完可研的项目就被同行抢走了。

1

地域鄙视链

城市鄙视链永远关乎地域,PPP项目咨询也不能免俗。

在各省省会城市,想要参与某个投资额几十亿或者上百亿的大型投资项目的咨询工作,如果不是工程咨询出身的中字头国际化大品牌咨询公司,最少也得是行业内某个领域各种相应资质齐全、专家大佬云集的企业,如果能拉上某个设计院研究院做个联合体那就更好了。那些来自外省的不知名小咨询公司和单独某个律所转型PPP咨询或会计师事务所出身的咨询公司,这种重量级的大型PPP项目他们基本是没有机会的参与咨询服务的(特殊情况笔者就不提了,你们懂的)。

本省其它地级市的咨询公司也是没有机会的。“既然连省会出身都没有,专业性肯定还不如省会里的咨询公司...”,笔者曾经就在某个峰会的现场,听过行业内的一些项目发起方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一个省的省会几乎是这个省最发达的城市了,不同城市的发展状况也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某些领域的高端人才聚集的数量。几乎没有业主单位放心把一个投资额几十亿上百亿的大项目交给一个四线、五线出身的小公司。

本省省会里的咨询公司同样难以接受。大家同一个城市呆这么久,就算之前不熟悉,但是城市面积就那么大,稍微一查,也就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

这些不同省会城市里的“甲方爸爸”,永远是最严厉和要求最高的。它们有几个共同的内在认知点:首先一个项目的好坏涉及整个城市甚至整个省份几年至几十年的发展;其次投资额越大的项目,相应的责任也越大,无论从寻找社会资本方考虑还是从项目发起方的自身承担责任考虑,都丁点儿马虎不得。

各省会之外的地级市,或者是县级市,情况就会好很多,小咨询公司也是有生存活路的。

这些地方因为受国家政策和本省上级单位的要求,也必须开始做PPP项目了,即使他们在这之前连PPP是什么的概念都没搞清楚,也不知道PPP模式能给本地区的发展带来什么,也还是会大力响应号召并开始规划一年内做多少PPP项目这件事情。

这时候,那些近两年内随着PPP发展趋势变化而起来的一批小型咨询公司或者刚转变行业角色的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就有机会了。毕竟他们是有一些项目实操经验的,即使没有实操经验,这些公司里很多的咨询师和项目经理为了能在这个新兴市场里分得一杯羹,他们也会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研讨会,从其他更有经验、更权威的实操者或专家口中了解、学习PPP项目咨询工作的内容和操作步骤。

在这些规模不大、成立年限也不长的小型PPP咨询企业里,也是有部分实力较强、专业能力较高的公司的,这类公司一般讲究“小而精”的发展策略,公司规模虽然不大,项目经验也不算太多,但是只要拿下一个项目就会极尽全力的把它做好,他们的项目经理和咨询师有些长期地呆在一个项目所在地,业主单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一直都在,随叫随到,极尽全力的做好服务,赢得口碑,为下一个项目积累经验和业绩。

只有在极其偏远、经济发展落后且交通极度不便的小部分地区,才会出现一个PPP项目即使招标公告挂网了也几乎没有咨询公司问津的情况。这类地区归纳起来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水平落后。

经济收入水平限制了一个城市一年内能做PPP项目投资额的总量。根据国家政策,PPP项目的投资额不能超过当地财政预算的10%。所以,即使某个贫困县的领导想一年之内在当地做多少多少项目都是没用的,实际情况得根据当地的财政收入走。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经济收入越低的地区自身支付能力弱、愿意过去投资项目的社会资本也少,相应的愿意服务这类地区的咨询单位也会大大减少。

笔者就有个朋友在某PPP咨询公司做项目经理,2015年他们公司通过招标采购在新疆某地的一个县城中标了一个PPP模式建设的学校项目,从中标之后领取中标通知书、签完项目咨询合同一直到干完活距今已经2年了,但是咨询费却一分钱都还没收回来,他们公司负责这个项目的团队挨个去业主单位要过这笔费用,也发过律师函,但当地政府至今就是不付这笔劳务费。时间久了,连他们公司老板都觉得算了吧!去一趟新疆机票不便宜,来来去去又要不回钱,着实不划算啊。

2

合作单位实力鄙视链

做PPP项目咨询的单位,一般都有几个或多个合作的国企央企、上市公司以及金融机构。

这也是PPP咨询公司在业主单位面前证明自身实力的一个法宝。PPP模式主要用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融资手段,而且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涉及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一般用PPP模式建设运营的项目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相应的对参与其中的社会资本方的要求也会更高。

实力较强的咨询公司,合作的社会资本实力一般也会较强(特殊情况另算),这类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在当前市场里大部分还是国企央企或者上市公司居多。

国企央企以及上市公司一般都具有项目投资能力和特定的某个领域的高端技术能力。在项目招标采购社会资本完毕之后,这类企业就是SPV公司中的成员之一,他们当然既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投资项目,又有特定行业的高端技术去参与完成后期的项目建设工作。

同理,即使是实力没有那么强的咨询公司也会寻找一些PPP产业链里的合作伙伴。当然,社会资本的实力衡量标准是不好只用投资能力来衡量的,因为,在市场内,即使有些社会资本自身的投资能力不强,但他们可以找一家基金公司或有融资能力的其它公司组成联合体参与项目。

2016年下旬至2017年这类组合是很流行的,很多省都成立了几百亿上千亿的PPP产业基金,具体这些基金投出去多少或者说融资成功多少笔者就不得而知了。这些都是PPP咨询公司在行业竞争下摸索出的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创新方法。

随着PPP市场规模的不断增大,整个行业对PPP咨询公司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而这样的变化同时也会伴随着行业专业能力要求的变化,由此,市场对PPP咨询公司的专业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2017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财办金[2017]92号文。随着政策的不断收紧、PPP市场的秩序在政策的管理下也变得越来越规范。规范意味着对从业者实力和行为准则的双要求,PPP咨询行业的生存环境变得艰难,那些专业能力不达标的咨询公司渐渐被市场淘汰,,曾经那批走“小而精模式”的小咨询公司,在度过了前两年市场环境混乱、自身经验又不足的艰难阶段后,规范的秩序以及自身经验的积累反而让他们有了发展的空间。

2018年4月,随着国家财政部四个多月的项目筛选和清理退库工作的落幕,PPP市场似乎又有了新的变化,但未来这个市场到底会朝着一个怎样的方向发展?PPP咨询公司又会面临怎样的新挑战?

这里笔者就不做预测了,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的。

3

结语之笔者的几点看法

虽说PPP咨询公司服务的对象几乎都是政府单位,可每个地区的PPP项目的种类、规模、行业领域都不一样。因为有了分类,也就有了鄙视链。

所谓鄙视链,说到底不过是市场竞争中一个聊以自慰的工具。

据说,市场内PPP咨询公司越多,就证明PPP行业发展的越繁荣。

其实,只要这个行业存在,市场又没有被某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那么,PPP咨询公司鄙视链就会一直存在,这是市场本身的规律决定的。

任何一个企业,当它身处市场之中,如果不想成为行业鄙视链最底层的那一类,也许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优化创新、强大企业自身的实力,做到让市场认可你,甚至是你去垄断市场本身。

人生亦同理。

■ Over ■

共享大学实力好课:政信项目合规路径高级研讨班(4.21-22,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