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王-大帅张作霖(第三百二十篇)

张学良想出兵,但是帮助哪头儿始终是犹豫不决的。因为什么?他对哪方面

的人都有看法。第一个说冯玉祥,他对冯玉祥的印象极其不好,冯玉祥不仅是有名的"倒戈将军",而且吃谁打谁,跟谁合作拆谁的台,要不怎么给他送这么个绰号呢?他的所作所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张学良就想起往事来了,那阵儿我爹

在着的时候,为了对付吴佩孚,曾经不惜重金收买冯玉祥,冯玉祥答应两路出击对付吴佩孚,结果到头来怎么样了他拆了我们的合,跟我爹还弄个不和,后来我们双方又打了仗。这件事情,张学良是耿耿于怀。

另外,对李宗仁他也有看法,李宗仁属于桂系军阀,跟崇搞他们是老搭档了, 这些人也反复无常,阎老西就更甭提了。对待蒋介石他也有种法,前行跟苏联打仗,为中东铁路的事情,蒋介石非叫他打不可,结果张学良白白损失神两个师,蒋介石一兵一卒都没派,在后头干说不做,使张学良吃了个大亏,另外,

他知道蒋介石不惜重金收买他部下一个董旅长,这都采取的什么卑鄙手段?这种人能信赖吗?所以他也有意见。就这样,张学良始终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这人一有心事,他就有压力,再加上东三省政事繁多,结果张学良闹了胃病,吃不下饭,天天打针,尤其这几天精神恍惚。

开完了三军会议,坐上汽车回到帅府,等进了卧室,就是于凤至夫人的房间,张学良一头就扎到床上。于夫人是非常善良、非常贤淑的人,一看丈夫回来了,面上无光,眼壳都塌下去了,作为妻子十分心疼。让小红把靴子给他扒下去,武装带解下去,让他宽松宽松。

于夫人就问"汉卿你是觉着身体不好?"

"别扭透了。"

"先别想那些烦恼的事了,给你准备了几样可口的饭菜,你吃了吧。"

"我胃口不好,不吃,我想睡一觉。"

张学良拉过被子就想睡,于凤至担心,怕他这样睡了作病,但是劝,自己又没这能力。有主意了。

"汉卿,你是不是到小妹那块儿去看看?"

"她怎么了?"

张学良一骨碌身坐起来了,张学良是真爱赵四,这才想起来大概能有一周没见着面了。

他说"她病了?"

"还不清楚,听说她已经回来了,你是不是去看看她?"

"我这就去。"

张学良别的事没精神,看赵四,来精神了。

于凤至夫人和丫鬟帮着他换好了西装,张学良疾步走出帅府,一拐弯,赶奔赵四小姐的公馆。等张学良来到赵四小姐公馆近前,放轻了脚步,侧耳一听,他

大吃一惊。赵四小姐在屋哭,那哭声听得清清楚楚,那些侍者在外头垂手站立,都不敢进屋。一看总司令回来了,众人赶紧迎接。张学良一摆手,示意他们不要声张,放轻脚步,把房门推开,进了屋。

赵四一听,哭得更厉害了,把张学良给急得,拉着赵四的手,怎么也问不出来,越问她越哭。后来把张学良急得满头大汗。丫鬟这阵儿送荼来了,把这茶刚放到茶儿上。

"究竟什么病?说!"

丫周二看总司令眼睛都瞪圆了,不敢不说实话,赶紧把头低下了"经大夫检查,小姐有喜了。"

"你再说一遍?"

"小姐怀孕了。"

张学良一听,顿时愁云全都散了,哈哈大笑"小妹,你哭什么?这是喜事,

你怀孕了,是我的骨肉,咱们有孩子了,你伤心什么?"

张学良这么一说,赵四哭得更厉害了。等止住悲声之后,赵四小姐说"一般的父母要有了孩子的确是喜事,可是轮到我头上,何喜之有?我现在没名没分,我就是你的秘书,那么这个孩子生下来之后姓啥?你说叫他姓什么?孩子要问我他爹是谁?我怎么跟他解释?外人问我,我怎么解释?我说什么了那么你说,汉卿,你叫我怎么解释?"

张学良一听也傻眼了,怪不得小妹伤心,就凭我堂堂总司令,手握重权,我的骨肉我能送到孤儿院去吗?那不笑话吗?

这孩子生下来怎么办?真没法说。张学犯愁了,也冒汗了,背着手在屋来回直溜。屋里也没开灯,赵四哭得就更厉害了。后来赵四说"汉卿,你没回来前儿我想过,我听说大东关有一个老大夫,家里有一种偏方,明天我准备找他去。"

"找他干什么?"

"打胎,这孩子不能要,得把他打下来。"

"不行!"

张学良一听就急了,"我的骨肉怎么能打?再者说,那打胎对你的身体影响太大了,这是绝对不行的。"

赵四坚决要这么干,张学良就坚决不同意。正在争呢,门开了,于凤至来了,丫鬟小红在后头跟着。于凤至进来,都听得清清楚楚的,来到赵四小姐近前。

"小妹,你不必伤心,千万不能打胎,不但对你身体不好,对汉卿也不好,你理直气壮地把孩子生下来,这是老张家的骨肉,你不是觉着没有名分吗?这没有关系,对外就说这孩子是我生的,就是我的孩子,我精心抚养也就是了。"

于凤至话语不多,感动得赵四小姐一头扎到于凤至怀里"大姐,我怎么感谢你?"

张学良在旁边看着,长出了一口气"还是我的夫人大度,不看笑话,这么做,是功德圆满。"

张学良突然想起点儿事来"你们先把这事放到一边,刚才我去开会遇见端纳了,端纳把我领到密室之中,向我问了很多重要的情况,我正要告诉你们呢,结果出来这事把这茬儿就打过去了。"

两个人都愣了"什么事?"

"关于中原大战的事情。"

"汉卿,你就说说吧。"

张学良拉过一把椅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一遍,说"我现在举棋不定,得着这个情报,我想跟你们商议商议,看看我的决定,对不对。"

这一说中原大战的事情,丫鬟小红在旁边想起件事来。

"总司令,恕我多言,四小姐早就给您出了个主意,写到纸帖上交给我了,说

是等您回来的时候把这纸帖给您,可您着急奔这儿来呢,我也没敢给,也是关于'中原大战'的事情,您想不想看看?"

"小妹,你写的什么?"

赵四把眼泪擦擦"你一看便知。"

小红在怀里一伸手,拿出个小口袋,口袋里是烫金的硬纸片,把这硬纸片掏出来,双手递给张学良。张学良一看,正面端端正正写了个"蒋"字,翻过来有四个字,"再造统一"。

张学良一看这几个字,乐得一拍大腿"小妹,咱两想到一块儿去了。端纳向我提供的情况,正好与此吻合,我意已决,拥护蒋总司令,站到蒋总司令一边,我二人携手合作,用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无论如何,我要站到蒋总司令一边,一心一意归属南京国民政府。"

赵四在这纸片上写的"蒋"字,就是叫张学良拥护蒋介石,再造统一。

张学良这才下定最后的决心,站到蒋介石一边。这三口人都想到一块儿去了,因为张学良听这端纳跟他介绍了,端纳说,我这次到中原去,了解一些实际情况,冯玉祥、阎锡山都不会长久的,你们别看他们组成了联合政府,共同对付蒋介石,到头儿来对付不了蒋介石,因为他们内部不和,离心离德。即使暂时打败蒋介石。将来他们内部也得自相残杀,绝不能长久,所以提议请你支持蒋介石。现在赵四也提到这事了。

另一方面张学良正在为难,我怎么出兵了师出无名啊,就这么地我就出兵进了中原,武装调停,我打着什么旗号?这回赵四给他出主意了。"再造统一",这不就师出有名了吗?你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统一全国,制止内战,一致对外",

赵四真聪明。

所以张学良是无限感激"小红,准备酒菜,我们通宵达旦要痛饮一夜,以示祝贺。"

张学良从来没这么高兴过,心情一高兴,胃病也好了,三个人一直喝到金鸡报晓。第二天,张学良下达了命令,命令辽、吉、黑、热河四省最高的军事领导人、行政领导人,在北陵省政府开紧急会议。这是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这辈子摊了两个"九一八",这是第一个"九一八"。1930年9月18日,"四省会议"隆重召开,张学良全身戎装主持了会议。

在会议上,张学良毅然地表示支持蒋介石,要再造统一,张学良的决定博得在场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他马上命令组成两个军,第二军的军长于学忠,第二军的军长王树常,统领大军二十万进兵中原,要武装调停。光着么唠闲嗑,动嘴巴,

不好使唤,我带着大兵去调停,谁不听我的我就揍准,这个横不横?本来中原大战他们两败俱伤,又冒出个张学良统领精兵二十万,那说着玩儿呢,揍谁,谁得趴下。

可是张学良做梦也没想到,转过年来的"九一八",倭奴侵略东北,那就是国耻日。今天这个"九一八"使张学良飞黄腾达,名声大振,是张学良这一生最光荣的事情,达到顶峰。可那个"九一八",张学良一脑袋扎到十八层地狱了。

张学良散会之后把两个军长叫到近前,于学忠字个儿不太高,1890年出生,原籍是山东蓬莱,从小在南方生活,所以那时候奉天元老这帮人都排斥他,认为他不是东北人,不是吃高粱米的脑袋,这种人不会跟他们一心一意。

但是张学良

力排众议,最信任于学忠。在张学良精兵简政的时候,很多军长、师长全都不带兵了,作为军事参议官,唯独于学忠还统领重兵驻扎在滦州和锦州,要不可靠,能把兵权交给他吗?另外,于学忠他们家也比较有钱,他父亲就在清朝末年当大官,叫于文学。

于文孚在左宝贵、宋庆帐下听用,于文孚跟张作霖特别熟。收于学忠那时候,张作霖还提过这段事,说"孩子,咱不是外人,我跟你爹认识,我们想当初在宋庆宋大帅帐下听用,出生入死混了多少年,你到了奉军就等于到家了,你跟汉卿好好处着。"张作霖对于学忠也很重视。

于学忠不怎么爱说话,寡言少语,性格内向,但是说话很有分量,所以说"贵人语话迟",就指这种人说的。这次重兵要进关了,张学良不放心,拉着于学忠的手

"老朋友,这次你要进关了,不知对于统领大兵进中原你有什么看法?"

于学忠乐了"总司令,我这次进中原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我认为可行,叫'一枪不发',我们去制止内战,我们再放枪,再放炮,那就不是制止内战了,除非迫不得已才动武,所以第一条,一枪不发,这点我可以做到。"

"现在一进山海关,都是阎锡山的军队,总司令通电全国,他早就清楚了是不是?我进军之后,友好合作,希望他们把防地退出来,由我们接管,这是第二条,如果阎锡山心怀鬼胎,表现出反抗来,讲不了说不起,那就得动真格的了。"

"我建议我率大兵佯攻娘子关。第二军军长王树常率大兵迂回攻打大同,我们两路夹击,阎锡山是必败无疑。当然这属于下策,有一线之路不这么干,不知总司令有什么训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