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開陽原名蠻州,是唐代在黔中道設置的一個羈縻州,為蠻州宋氏世襲蠻州刺史。北宋初年,河北真定人宋景陽奉命征討蠻州,取而代之,宋朝設大萬谷落(蠻州)總管府,以宋景陽家族世襲其職。南宋時,宋氏勢力增強,將矩州(貴陽),龍里等地納入勢力範圍,並改矩州為貴州。1209年,宋朝允許宋氏為世襲貴州經略安撫使。此時,宋氏和羅氏鬼國以烏江作為分界線,歷史上被稱為“水東宋氏”。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馬頭寨(水東宋氏後代居住地)

開陽原名蠻州,是唐代在黔中道設置的一個羈縻州,為蠻州宋氏世襲蠻州刺史。北宋初年,河北真定人宋景陽奉命征討蠻州,取而代之,宋朝設大萬谷落(蠻州)總管府,以宋景陽家族世襲其職。南宋時,宋氏勢力增強,將矩州(貴陽),龍里等地納入勢力範圍,並改矩州為貴州。1209年,宋朝允許宋氏為世襲貴州經略安撫使。此時,宋氏和羅氏鬼國以烏江作為分界線,歷史上被稱為“水東宋氏”。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馬頭寨(水東宋氏後代居住地)

元朝時,宋氏歸順元朝,貴州城被改名為順元城。在宋隆濟上臺後,曾經發動了波及雲貴川的反元起義,最終失敗。其侄宋阿重投靠元朝,被任為順元宣撫同知,設衙署於同知衙(今雙流鎮白馬村同心)。明處,宋阿重孫宋欽歸順明朝,設貴州宣慰司,而後,宋氏勢力逐漸退出貴陽,只管轄十二碼頭(開陽)。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蠻州總管府遺址(馬頭寨)

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宋氏內亂,開始衰落。1621年(天啟元年),宋萬化上臺。次年,宋萬化隨水西安邦彥反叛,先攻下龍里,繼又參與圍攻省城貴陽。最終到1630年被平定。1631年,明朝在十二馬頭設置開州,實現了“改土歸流”。嘉慶時期在開州建立開陽學院,意為“開陽明之學”。到1930年,改開州為開陽縣。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陽明湖岸

馬頭寨坐落禾豐布依族苗族鄉西隅,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土司官寨。寨子面對底窩大田壩,背靠百花山,兩面環水,清河、深水河分別環繞寨北和寨東。寨內道路多以青石、鵝卵石鋪墁,總管府遺址至今猶存。寨內還有1935年4月紅軍一、三軍團過底窩時留下的標語數十條。這裡大多數居民是水東宋氏的後代。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馬頭寨建

打兒窩古人類遺址,位於開陽縣南江鄉土橋村南江峽谷東南端打兒窩半山腰的一個崖廈內,遺址總面積約117平方米。經考古發掘證實,該遺址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5000年的歷史,打兒窩遺址的發現,將整個貴陽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推進上萬年,它說明開陽是整個黔中地區古人類活動最早的地方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打兒窩古人類遺址

畫馬崖崖畫,是貴州省已發現的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巖畫群,也是中國南方顏料巖畫的典型代表之一,位於開陽縣城外80餘公里的高寨苗族布依族鄉平寨村頂趴,與福泉縣王卡隔河相望,因崖上畫有馬等動物圖畫,當地人俗稱“畫馬崖”,繪於何年待考。巖畫分佈於大小巖口兩處,相距直線約500米,赭色。畫有馬、人、太陽、星星、鳥、魚及其它符號等,形象生動,造型別致。以小巖口畫較為豐富,集中整壁崖畫有96處,畫壁離地1.2米,面積28.3平方米;大巖口46處,平均離地1.4米,面積7.22平方米。經初步考證,兩處均同一時期所畫。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畫馬崖巖畫

歷史記載,開陽丹砂礦產豐富。公元782年,蠻州刺史宋鼎曾向朝廷進貢硃砂500兩。元朝以後,丹砂開採形成規模,明朝曾在雙流鎮白馬設谷龍水銀廠管理丹砂開採,明朝初期,開陽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丹砂鍊汞中心及水銀集散地,在清朝中期位居世界第二,直到1989年被關閉。古代貴州開採硃砂之地的務川、開陽、修文等地都建有寶王廟,可惜幾乎全部毀而無跡,只有開陽寶王廟保留至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硃砂神廟,其中寶王殿供奉寶王、黑神。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寶王廟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1895年法國里昂商會考察團赴開州白馬洞考察後繪製的貴州白馬洞汞礦圖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白馬洞鍊汞遺址

安家洞位於開陽縣宅吉鄉政府西北隅500餘米的陳家屋基,洞內有多處石刻,並有詩文。據考為明代貴州宣慰使水西彝族土司首領安邦彥曾於此屯兵。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安家洞

佘家營:原名三星營,位於開陽縣南龍鄉翁朵村林幹。為清代咸豐同治年間開陽保至副將佘士舉聚民駐兵的地方。營內原有忠義神秘祠,另建有一所義學,選用通達之師,朝日講學,培養信義忠勇之人才。現祠堂、義學均毀,只有殘基。原寨牆為木柵欄,後改為條石砌成的石牆,表石裡土,周長1000餘米,寬1.5米,高3米。2003年公佈為貴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佘家營城牆遺蹟

開陽縣城西8公里雙流鎮劉育村,周圍山巒起伏,群峰疊嶂,地形險要,是古時貴陽經遵義去重慶,貴陽經甕安、餘慶等地直達湖南的交通要道。是“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將軍在中國大陸幽禁時間最長的地方(1942.2--1944.12),也是唯一為幽禁張學良將軍而修造“行轅”(又稱行營)的地方。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張學良將軍石雕塑像(開陽幽禁處舊址)

開陽還出現一位著名的建築學家——朱啟鈐,是中國古建築學奠基人。朱啟鈐(1871--1964),字桂莘、號蠖園。民國元年(1912)為交通部總長,1913年兼代國務總理,7月內閣改組,轉任內務部總長。後朱啟鈐退出政界。從此致力於經濟活動和古建築研究。1921年法巴黎大學授予朱啟鈐文學博士學位。1925年朱創立“中國營造學”,並著有中國古建築重要文獻《哲匠錄》,出版了30多種有關古建築專著(其中有《貴陽甲秀樓建築調查紀略》)。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1929年改中國營造學會為中國營造學社並任社長,在任內務總長期間,曾闢北京社稷壇為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又組織北戴河海濱的建設與開發。1960年,朱老向家人囑託;百年後將平生收藏有關貴州文獻、圖書贈給貴州省博物館及貴州省圖書館。1964年2月26日,朱啟鈐先生逝世後,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其遺體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北京為了紀念他,將一條路改名“開陽路”。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鍾昌祚(1870―1912)名元黃,初號錫周,後改稱山玉。清同治九年(1870年)生於開州兩流泉(今貴州省開陽縣雙流鎮)。幼年家貧,由其父鍾鴻漸親自授課,十五歲入讀開州書院,並學習武術。1905年公費赴日本早稻田法政大學深造,期間加入“同盟會”。1907年回國,同年9月回開陽擔任開陽勸學所總董。1911年辛亥革命之時,他與張百麟領導了貴州辛亥起義,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鍾昌祚趕赴雲南,力圖阻止滇軍入黔,1912年被劉顯世以“好發異議撓軍計”的罪名捕殺於安順,時年僅41歲。1913年(民國2年),北洋政府追贈鍾昌祚為陸軍少將。作為貴州辛亥革命的先驅者,鍾昌祚文才武略,為救捐軀,堪稱楷模。鍾昌祚墓,在開陽縣雙流鎮的雙永村。

不讀不知道,原來貴陽的開陽縣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鍾昌祚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