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1. 研究背景

1.1 指标体系意义

近年来,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陆续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 在科学规划、建立生态指标体系、推行生态预算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位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套系统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是指导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效工具, 有利于量度生态城市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及资源效益。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可以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 定性的目标多符合生态学的理论支撑, 一般包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等多个维度。量化的指标包括效能类指标及措施类指标, 效能类指标提出具体的目标, 有助于定量评估比较不同规划方案对整体目标的匹配度及达标程度, 措施类指标提出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措施, 将可量化的定性目标整合到规划和具体实施阶段中去, 增强其可操作性[1]。

当前生态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过程, 迫切需要有明确发展目标和规范的指标标准来引导。结合城市特色, 建立适合本城市的、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指标体系, 使生态城市作为抽象的复杂系统变得易被理解、被量化, 有助于城市管理决策部门定期地了解当前城市建设所处的位置, 与生态城市远景目标的距离, 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从而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1.2 现有指标体系研究

国内外针对生态城区的指标体系构建进行了很多开创性工作。国外关于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目前比较成熟的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美国的LEED ND, 英国的BREEAM Communities, 德国的DGNB, 以及日本的CASBEE UD。以上指标体系经过多年、大范围的实践检验, 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可操作性、严密程度等方面各有侧重, 虽然针对的主要是尺度和范围相对较小的生态社区, 但是在思想方法、指标的分类、具体指标选取与计算方法、评分方式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2]。

我国生态城区的标准可以分为宏观的城区或园区、中观社区与微观的单体建筑三个层次。其中单体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已经较为成熟, 但宏观层面绿色生态城区作为复杂的集成系统其评价标准虽然一直在积极探索但尚未进行较大规模的推广实施, 中观层面生态社区的标准尚在研究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是针对我国生态城区建设的一般情况的普适性标准, 更多关注宏观层面及新建城区。地方上包括北京市、江苏省、山东省等省市地区也相应出台了各自的评估考核体系, 多结合地方进行因地制宜的特色彰显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但多为新建生态城区的考核标准, 其中不能充分适用于以北京市、上海市和深圳市为代表的既有生态城区特别是既有科技商务区绿色生态提升改造工作。

1.3 生态提升指标体系

目前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研究仍存在一定问题, 如国外生态城的指标系统比较简单, 以非控制性为主, 但对我国城市化速度及建设规模来说, 灵活而非控制性的指标缺乏借鉴意义;现有国内生态城区指标系统主要是根据总体规划制定, 对指标的细分和实际操作考虑不够;同时由于覆盖全国范围, 指标的选取更加考虑普适性, 而相对忽略了对地方差异性的兼顾。特别是相对于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的新建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而言, 既有园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几乎是一片空白, 还需进一步探索。

北京市科技研发区和商务服务区经过多年发展, 已进入园区提升建设阶段, 绿色改造、生态提升的需求较为迫切, 并具备进行改造提升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目前以中关村软件园、金融街为典型代表的科技商务园区已经着手进行园区绿色改造建设, 对能够量化评价、便于实施操作的既有城区生态提升标准体系有迫切的需求。

2. 研究思路

2.1 研究目的

通过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 以低碳生态的先进理念为指导, 遵循既有城区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 将资源综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与城市有机更新相结合, 探索既有科技商务区生态提升改造的针对性、实操性的成套指标体系, 填补北京市乃至全国既有科技商务区生态提升改造类指标体系的空白, 为国内外同类地区的生态提升改造工作提供经验与借鉴。

服务于北京市范围内既有科技商务区绿色生态提升改造工作, 即在已建成科技商务区进行用地结构调整、用地布局优化、基础设施改善、绿色节能改造、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等建设活动。生态提升指标体系适用于北京市绿色生态化既有科技商务区的全寿命周期, 包括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全过程。

2.2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北京市范围内的既有科技商务区, 供全国同类功能区借鉴。主要包含科技研发类园区和商务服务类园区。有关概念界定如下:

科技研发类园区: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为主导, 以技术创新为特色, 以发展高新技术、推动高技术产业化为基本目标的园区。典型代表有未来科学城、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新首钢综合服务区、中关村翠湖科技园等。

商务服务类园区:以金融、商贸、文化等服务业企业为主导, 以完善的基础服务和配套设施为特色,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高级商务服务产业化为基本目标的园区。典型代表有金融街、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密云生态商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等。

2.3 研究思路

在研究国内外生态城区指标体系基础上, 以国家及北京市区域发展战略为依据、以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区现状及规划为基准, 制定适合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区生态提升的可量化、可操作的普适性成套指标体系, 解决现有园区指标体系存在的控制性较弱、实操性不足、对地方特色考虑不多等问题, 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出台标准、实施考核与评估的技术依据与基础。

3. 现状问题分析

3.1 既有科技商务区的特点及问题

3.1.1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园区特点

通过对以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为代表的北京市既有科技研发园区及以金融街为代表的北京市商务服务类园区进行实地调研, 梳理、分析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园区的特点。

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图1 工作思路框架图

(1) 科技商务园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一方面, 北京既有商务服务园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区别于新建商务服务区, 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以金融街为例, 金融机构资产达到61.3万亿人民币, 资产集中程度全国第一, 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额的70%, 控制着全国90%以上的信贷资金。另一方面, 北京市既有科技研发园以研发为主导功能, 园区要素均围绕“孵化器”和“大学研究中心”这两种主要的研发功能要素进行配套, 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3]。园区企业主要生产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海淀区众多高校为中关村软件园入园企业形成强大的科技区位支撑和技术依托, 2012年中关村软件园已聚集277家企业, 园区总产值1096亿元。在服务外包、信息安全、互联网等重点产业保持龙头引领地位的同时, 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方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图2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软件园实景照片

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图3 金树街:居住与餐饮、银行、保险咨询功能混合

(2) 科技园区环境优美, 重视园区开放空间营造

北京市既有科技研发园区一般由园区服务中心、研发区、核心生态景观区、园区绿化带和居住生活区五大用地组成, 并重视环境空间, 体现高品质的工作和居住环境。营造具有弹性的研发、办公和培训空间, 用以适应科技开发对空间灵活性的特殊要求[3]。如中关村软件园重视核心生态景观区和园区绿化带的规划建设, 总体规划采用“浮岛”式理念, 为软件研发群体创造宁静、自然的研发空间环境。中关村软件园采用人性化的小尺度街区, 通过高连通性和高可达性的街区, 以中心湖区、入口广场为重要节点, 结合地块内绿地、街心公园、体育场等地块尺度的公共空间, 形成园区网络化、全方面、具有“创新行为”激发导向的园区开放共享空间。

(3) 商务园区空间混合集约, 立体复合开发水平较高

北京既有商务服务区发展已较为成熟, 开始尝试探索土地混合利用, 通常办公用地占到总用地的50~60%左右, 商业娱乐与零售业约占10%~18%, 交通用地约20%和绿化系统约10%~15%。商务服务区建筑综合体的地下空间与地下停车场、地铁、地下商业、地下城市以及地下基础设施紧密相连, 形成立体化开发模式。以金融街为例, 金融街核心区及周边地下空间利用类型广泛, 涵盖商服、停车、公共配套和人防等功能, 金融街街道绝大部分地下空间开发作停车场、部分开发作商业、办公及公共配套用途, 已开发的地下空间面积达到324万m, 深至地下四层。

(4) 不同类园区体现出差异性的开发强度水平

既有科技研发园区一般为中低强度开发。国外科技研发园区项目容积率集中在0.4-1之间, 平均容积率0.6;国内科技研发园区项目容积率主要集中在0.8到1.4之间。中关村软件园平均容积率为0.81, 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平均容积率为0.77, 未来科学城平均容积率约为0.81。北京市大部分科技研发园区的开发强度均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 这一特点主要由该类功能区位于城市郊区的区位特征决定, 也是研发创新行为对较高环境质量要求的必然选择和长久趋势。

既有商务服务区容积率远高于其他功能区, 一般单项目容积率在6以上, 随着中央商务区发展的逐步提高, 最高的已达20到以上[4]。以金融街为例, 七个片区内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混合, 核心区及其周边开发强度高, 用地十分集约, 礼士路街区最高点为四川大厦 (120 m) , 核心区最高点为中投大厦 (108 m) , 复兴门南街区最高点为中化大厦 (104 m) 。不同于科技园区, 商务类园区一般处于城市核心, 土地价值决定了开发强度趋高。

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图4 金融街地下空间及地下交通系统

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图5 北京市评价标准既有园区指标适用性分析图

3.1.2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园区的问题

通过实例研究及对比分析发现,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园区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1) 顶层设计不足, 因地制宜的技术应用不够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园区多建设较早, 更多关注产业引进, 缺乏对整体规划的顶层设计, 导致绿色技术的系统性运用不够。一些园区在近年来全国及北京市的绿色生态发展倡导下进行了一些生态技术的应用, 但缺乏因地制宜的适宜性分析, 普遍具有自发性、零散性的特点。此外, 园区生态技术未能及时更新, 存在创新性不足等问题。

(2) 土地和资源集约利用有待提升

既有科技研发园区普遍具有中低强度土地开发的特点, 虽然有益于工作环境品质的提升, 但也与生态园区所强调的土地集约利用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直接导致园区对私人个体交通的依赖性增强、交通能耗较高。而北京既有商务服务区寸土寸金, 人口密集, 空间有限, 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现有空间规划和现状难以满足当下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3) 生态方面控制不足, 公共空间未有效利用

北京既有科技商务区存在绿色开敞空间破碎化问题。一般科技研发园区由于各入驻单元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较强调独立性, 因此往往比较封闭, 这与开放性的城市特征相矛盾, 也形成相互交流的空间障碍, 不利于创新环境的营造。而既有商务服务区受限于街坊面积及超高层建筑和底层商业金融功能的需要, 使得所有绿地、室外空间都零星散落在高层建筑的包围之中, 难以形成有效的生态环境景观和活动场所, 土地和空间利用率也大大降低[5]。

(4) 管理和保障机制滞后于生态城的快速发展

北京市科技研发园区与商务服务区城市建设水平较高、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但在园区管理和保障机制方面生态特色不足, 也因其优越的经济特性, 容易忽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条件和对本地化文化特征的传承, 造成在智慧化的监测管理系统和人文化的实施保障机制方面还有待提升。

3.2 既有科技商务区指标体系

北京市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自2014年开始颁布, 作为指导绿色生态示范区评价的纲领性文件, 但该标准设立之初并未对新建及既有城区作区位, 而是作为通用性标准指导各类园区建设。实际评价过程中, 共有17项指标不适用于已建城区或者对于已建城区达标相对新建城区有显著难度, 如图5所示。鉴于此, 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在评选过程中一方面对一些相对达标较困难的指标项, 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等对既有城区适当降低标准;另一方面, 鼓励既有城区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提出有针对性的特色指标, 作为对其示范性及可推广性的评价依据。

北京市部分既有科技商务园区已经开展了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 构建了绿色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园区指标体系一般由目标层、路径层和具体指标组成, 北京市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新首钢综合服务区和金融街等主要既有科技商务园区指标体系详见图5。部分园区提出了一定数量的适用于自身情况的既有类生态提升指标, 如中关村软件园、生命园的创新监管与公众参与, 首钢的文脉传承与工业遗产改造, 金融街的绿色交通与民生保障等, 但整体来讲尚未形成系统的既有园区特色体系。

通过对既有科技商务园区指标体系进行剖析, 结合实地调研, 并进行专家意见征集,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园区指标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权威性规范, “既有”概念模糊

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园区指标体系多为自下而上地探索性实践, 缺乏权威的、地方性规范和标准作指导。各既有科技商务园区各自编写一套指标体系, 自主编制的指标体系之间在指标设置与定义、取值标准和量化方法上存在差异, 导致无法进行有效地复制和推广, 也无法从整体层面把握城市功能区的低碳生态建设发展水平。现有指标体系“既有”概念模糊, 一是北京市科技商务园分为新建和既有, 目前尚未在地方性规范和标准中明确“既有”概念, 导致一些科技商务园区“无所适从”。二是现有指标体系未明确突出既有类型的关注点。

表1 北京市部分既有科技商务园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 下载原表

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2) 指标控制性及操作性不强

指标考核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现有指标体系未明确指标在设计、竣工和运营等阶段的时限性;另一方面, 未形成明确的指标体系考核方法。从指标控制性角度划分, 指标类型一般分为控制类、引导类和激励类等类别。现有指标体系普遍指标数量偏多, 灵活而非控制性的指标较多, 缺乏核心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有指标体系基本未明确指标的执行主体;二是缺乏指标实施落地的技术支撑体系;三是缺乏衔接北京市生态发展目标路径与实践落实的具体措施。

(3) 指标项有待进一步优化

指标项的选取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部分指标的适用尺度问题, 如职住平衡、热岛效应、区域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等均为城市级甚至区域级考核指标, 在几平方千米的城区范围内尚无有效的针对性解决策略, 测算起来也存在一定难度;二是部分指标设置主观性较强, 难以评价考量。指标具体内容也有待细化, 现有指标体系部分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考核方法较为笼统, 存在“模糊化处理”、“回避问题”等现象。同时, 指标体系应包含针对指标操作层面的具体建议和实施措施。指标赋值主要存在现有指标体系赋值未兼顾各园区的差异性和实际情况及指标体系赋值对时效性关注不强等问题。

3.3 既有科技商务区生态目标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建设阶段的转型正经历着旧城区发展、新区建设、旧城区功能疏解、旧城区改造更新的巨大变化。北京市功能区, 尤其是既有科技商务园区, 作为北京市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助力引擎, 正在经历着由快速发展向和谐发展的转变。北京市作为首善之都, 自2008年起在生态城市和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 既有科技商务园区已经开始尝试绿色生态建设的探索, 低碳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绿色人文将成为既有科技商务园区未来生态提升的主要方向。

3.3.1 低碳发展

实现产业、土地、交通和绿色建筑的低碳发展。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体系。遏制城市无序蔓延, 保护生态空间底线, 优化既有科技商务园区与城市的联系, 加强土地利用与交通整合协调发展, 从源头上减少长距离小汽车出行需求, 营造出行便利、环境优美和宜居宜业的园区。全面普及绿色建筑建设, 推广本土化、低成本、适宜性的绿色建筑技术, 促进园区全面节能减排, 提升整体建筑品质及居住环境。

3.3.2 资源节约

实现能源、水资源和固体废物的资源节约。以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为总体目标, 寻求可持续能源利用策略。按照“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最大程度的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 保障园区水系统的健康循环和水安全。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理念为核心, 建立合理的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体系, 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的分类收集、综合安全处理与循环利用。

3.3.3 环境友好

实现友好的生态环境和物理环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调控园区发展方向、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园区发展规模、以生态环境空间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以良好环境质量引导城市发展品质, 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园区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

3.3.4 绿色人文

在生态社区、智能信息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实现绿色人文。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园区资源与能源管理、交通管理、建筑能耗管理、环境质量监控等方面, 创新城市的资源与能源管理方式, 提高监测、调控、配置等方面的效率, 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弘扬传统文化,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处理好既有城区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及人文精华。

4. 指标体系设计

4.1 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园区的基底和特点, 探索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园区生态提升的基本目标和量化指标, 使既有科技商务园区成为生态科技商务环境、绿色科技商务空间、低碳科技商务文化的重要载体, 建设功能完善、品质高端、舒适健康、活力高效、交通便捷、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绿色科技商务示范区, 全面提升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为新建科技商务园区树立生态标杆, 并为今后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既有科技商务园生态提升提供宝贵的规划建设经验。

针对北京市既有科技研发、商务服务园区的生态提升目标, 借鉴研究的国际、国内以及北京市绿色生态指标体系, 对北京市旧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进行基础性构架。

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图6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示意

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图7 指标体系架构

4.2 具体指标遴选

针对北京市既有科技研发、商务服务园区的生态提升目标, 借鉴前文中梳理研究的国际、国内以及北京市绿色生态指标体系, 选取适合北京市旧城区生态提升的常规基础性指标。

表2 生态提升指标体系基础指标遴选表

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图8 特色指标示意图

4.3 指标体系总体构成

为实现北京既有科技商务园区生态提升目标, 结合其现状和发展特点, 提出6条关键性提升路径, 每条路径选取关注点形成具体指标, 并注意区分两类园区的区域优先指标 (即适用性) 。考虑到北京既有科技商务园区指标体系各项目标值与各个园区自身的生态本底、建设程度、发展水平有较强关联, 本次研究暂不涉及对指标赋值的深入探讨, 但鼓励既有科技商务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阶段 (近期、远期) 、分约束特性 (强制性、推荐性) 、分地域 (中心城区、近远郊、生态涵养区) 的量化目标。

5. 总结

本次指标体系填补了北京市既有科技商务区生态提升改造类指标体系的空白, 为国内类似地区的生态提升改造工作提供经验与借鉴。在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有以下特色和创新:

(1) 针对既有园区绿色改造

指标选取充分考虑既有园区绿色改造所面临的情况, 突出既有类型的关注点, 如地区资源条件、现状建设基础条件、改造实施难度及项目资金筹措等, 并注重运营管理类指标的设计。

(2) 分类型体现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商务办公与科技研发不同类型园区的特色, 针对不同园区类型的特征与差异, 灵活设置进行指标设置, 强调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3) N+X弹性控制

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图9 指标体系路径图

综合上述, 最终的指标体系总体构成如下:

绿色生态城区生态提升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商务园区为例

图1 0 指标体系总体构成图

根据指标的关联性、实施难度及所来带的价值和意义, 设置了核心指标、控制性指标、引导性指标等指标类别, 利用提出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便于简明而全面地指导园区绿色改造工作的开展。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全球环境基金 (GEF) 五期“中国城市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子项目《旧城区绿色节能改造与示范》2-B-CS-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