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五牛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五牛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五牛圖

作 者 韓滉

年 代 唐代

紙 本 麻紙本

尺 寸 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

款 印 無作者款

印 題 記有趙構、趙孟頫、孫弘等14家

現 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 》麻紙本,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無作者款印,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畫中五頭不同形態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五牛圖

第一頭牛

《五牛圖》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韓滉通過對它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的描繪,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僻的。 在技巧語彙表現上,韓滉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其線條排比裝飾卻又不落俗套,而是筆力千鈞。比起曹霸、韓幹畫馬、周昉、張萱畫仕女,似乎在線條獨立性展現方面有更多的追求。由於其線條茁壯如此故爾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審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與生拙。

《五牛圖》中所繪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細緻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格。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五牛圖

第二頭牛

畫中五牛,形象各異,姿態迥然,或俯首或昂頭,或行或駐,活靈活現,似乎觸手可及。中間一牛完全畫成表現難度極大的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韓滉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渾然天成;筆法練達流暢,線條富有彈性,力透紙背;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

循著中國卷軸畫從右到左的習慣展開觀賞,五頭牛列為一行,似乎緩步行走于田壟之上。右邊的第一頭牛,把路旁一叢小草咬了一口,正咀嚼得津津有味,它低側著頭得意地瞧著觀者,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第二頭牛則昂起頭向前瞻望,並加快步伐往前趕,似乎是要追上前面的夥伴。第三頭牛卻端端正正地站在畫卷的中央不動,它面向觀眾,張口“哞哞”地叫,好像在呼喚前後面的同伴,又像是對前面的路途和方向發出疑問。第四頭牛正舉步踟躕,回首顧盼,它半伸著舌頭舐著下嘴喘息著,猶豫著,眼裡露出驚奇的神色。最後的第五頭牛,穿上鼻環,帶著纓絡,神色異常嚴肅莊重,緩緩地向畫外的天地走去。五頭牛中每一頭既可獨立成圖,而相互間又能首尾連貫,前呼後應,彼此顧盼,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整幅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無背景襯托,造型準確生動,設色清淡古樸,濃淡渲染有別,畫面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不愧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神品。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五牛圖

第三頭牛

流傳過程

《五牛圖》卷一經問世,便成為收藏的熱點。

按明朝人的著錄,《五牛圖》卷在北宋時曾收入內府,宋徽宗還曾題詞簽字,但這些痕跡都因後人的挖割而不復存在了,只有“睿思東閣”、“紹興”這些南宋宮廷的印記表明它南渡的身世。

元滅宋後,大書畫家趙孟頫得到了這幅名畫,如獲巨寶,留下了“神氣磊落、希世明筆”的題跋。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五牛圖

第四頭牛

到了明代,《五牛圖》卷又陸續到了大收藏家和鑑賞家項元汴與宋犖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廣詔天下珍寶,《五牛圖》卷被徵召入宮,乾隆皇帝非常喜愛,並多次命大臣在卷後題跋。

清朝末年,名畫被轉到中南海瀛臺保存,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

20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儘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鑑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名畫雖然迴歸祖國,但經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蝕數百處。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五牛圖

第五頭牛

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經過淋洗髒汙,畫心洗、揭、刮、補、做局條、裁方、託心等步驟,接著補全了畫心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邊裝裱成卷。八個月後,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圖卷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平。

裝裱修復完成的《五牛圖》卷舊貌換新顏,名畫重又煥發生機。

韓滉(723~787年),字太沖,唐代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經歷玄宗至德宗四代,是唐代宰相韓休的兒子,在唐德宗時期歷任宰相、兩浙節度使等職,封晉國公。是一位擁護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地主階級政治家。擅畫人物和畜獸,寫牛、羊、驢等走獸神態生動,尤以畫牛“曲盡其妙”。他畫的牛,姿態真切生動,具有一種渾厚朴實的風格。以繪田家風俗和牛羊著稱。

韓滉畫作有《李德裕見客圖》《堯民擊壤圖》《田家風俗圖》等36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五牛圖》卷。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五牛圖

全卷是這個樣子滴

微私塾|每天一點國文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私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