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生為什麼會混的普遍比較差!

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後援力量嚴重匱乏。人在讀書的時候,其實並不需要太多後援,吃飽飯有衣服穿能買得起幾本書就可以了,相對而言農村出來的學生反而更容易有上進心,生活和工作本身就是多線作戰,如果沒有家庭的後援,精力必然被嚴重分散,而無法在某個方向上堅持和做出東西。

農村學生為什麼會混的普遍比較差!

急於回報家庭的心態,農村出來的大學生,一旦畢業工作,普遍有急於盡孝的心態,給父母錢,給父母親戚買東西等等。這本身都是人之常情,孝敬父母也是理所當然。但是,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剛工作時,收入本來不高,再急切地把錢寄給家裡,必然會減少自身的社交資本,久而久之,即使工作很久,圈子也不會大,發展自然受限。多數農村父母,孩子一工作,普遍有嚴重的熬出頭來的心態,殊不知這一心態會嚴重壓縮孩子的發展空間。

很多人認為眼界限制了農村孩子的發展,這個不可否認。但是對於農村出來的大學生而言,真正限制我們的不是眼界而是格局、胸懷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眼界可以隨著見識的增長而開闊,而後面幾個則需要自身痛徹的反思和領悟得來。能準確的鑑別前面的到底是芝麻還是西瓜,不僅僅靠眼睛,更重要的是靠內心。

農村學生為什麼會混的普遍比較差!

說到底!儘管生活很艱辛,階級固化嚴重,但是本人相信,只要努力,有方法的努力,前途仍舊可以一片光明。在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上跨越一個階級,不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代人能夠輕鬆完成的事情。作為農村娃,本人比較讚賞的努力方式是,承認並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條件性缺陷和不足,沉住氣,不去跟人比,在某個行業領域深耕,建立起自己在該領域的口碑和知名度,這樣你和家庭的抗風險能力會增強,這個對於農村出身的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等你四五十歲,在行業領域內、單位內有一定地位和聲譽以後,很多改變就順其自然了,總之沉住氣吧,正所謂艱難苦恨玉汝於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時刻提醒自己抱有這樣一種自省心態,我相信不會混得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