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战的技战术背景,轻机枪的弹容量是不是越大越好?

APFSDS1

并不是这样,因为轻机枪之所以叫轻机枪,还是要强调“轻”这个字的。只有是相对而言更轻便的机枪,才称得上是“轻机枪”。而轻机枪上安装容量过大的供弹具,或者是使用长度过长的弹链,势必会影响到轻机枪的轻便性。

轻机枪不同于重机枪,在必要时,他需要跟随班组内其他成员一同前进,所以轻便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二战中,不少轻机枪都没有安装大容量的供弹具,几乎都更加注重轻便。

比如捷克的ZB-26轻机枪和英国的布伦轻机枪,这两种机枪的结构是一脉相承的,ZB-26轻机枪采用了较小的20发弹匣供弹,虽然重量更轻,尺寸更小,但是火力持续性也略显不足。布伦轻机枪改用了30发弹匣,弹匣容量大了点,也不影响便携性。

还有德国的一些通用机枪,德国的MG42和MG34是两种通用机枪,也就是说,他们安装上三脚架能够在固定火力点当重机枪用,安装上两脚架能够跟随步兵小队前进提供火力支援。由于MG42采用了弹链供弹,轻机枪状态的MG42机枪需要使用一个弹链容具,可以放置一条50发的弹链,容量也不是很大。MG34机枪在更换受弹盖之后能安装一个75发的马鞍型弹鼓,这个弹鼓虽然容量比较大,但是重量比较重,1941年开始就不再发配给步兵使用了,转而使用50发的弹链容具。美国的BAR也采用了20发弹匣,日本的99式采用了30发弹匣。

由此可见,各国的轻机枪弹容量都不是很大,至少都没有超过100发的,轻机枪的弹容量并不是越大越好。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当然不是越大越好,你不能光考虑容弹量,还要考虑重量和体积啊,轻机枪通常都是在步兵班编制内作为步兵班火力骨干伴随步枪兵一同行动的,必须能够在单人携行的情况下起码跟得上步枪手的运动速度,这就决定了轻机枪必然不能太重,但是二战轻机枪空枪重一般都在10公斤左右甚至更多,像MG34这种通用机枪的轻机枪形态更是超过12公斤,而一发全威力步枪弹就有20-25克重,再加上相应供弹具重量就更大,像DP机枪的47发弹盘装满实弹之后就有接近3千克重,所以一般机枪手都是寻找考虑孔武有力的大个子。如果供弹具装弹太多,再考虑到必要的强度,供弹具本身也要越重,即使是MG34这类使用弹链供弹的通用机枪,在轻机枪状态通常也只是配备50发弹链盒,再多的话实在太容易影响机枪手的机动了,当然,像ZB-26或者BAR那样配备20发弹匣就会太过影响火力持续性,而30发一般是比较适合的折中选择,正常作战的话40-50发基本已经到极限了。

DP机枪的47发弹盘压慢后重量接近3公斤

MG34在轻机枪形态通常使用50发弹链盒

使用75发鞍状弹链盒已经相当笨重了


DDG的老船坞

轻机枪的主要用途是为支援火力伴随步兵作战,这种情况下,经常需要转移阵地,如果供弹具的容量太大,带来的问题是轻机枪的体积重量也会很大,行动起来不方便。

就算是德国的两用机枪,除了弹链箱以外,还有一种50发的马鞍型弹鼓,作为轻机枪使用时大多数是使用这种弹鼓。使用250发弹链箱时一般是作为重机枪时使用。

作为步兵班里的火力支柱,作战过程中,会受到敌军火力的重点照顾,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的经验是重机枪在一个阵地上一般只发射50发左右的子弹就需要转移阵地,否则敌军的炮火就照顾上来了。当然,如果有那种永备工事,就是钢筋混凝土工事,对于敌军的炮火有比较好的防护,发射的子弹会多一些,比如德军在奥马哈海滩上那种,一般的土木工事对于连排配属的中小口径迫击炮的防护能力还可以,但是对于大口径榴弹炮防护能力就不足了。

现在包括二战时期,步兵已经不会再采取大规模的集团冲锋了,能够让机枪扫射的目标已经很少了,那种扣着板机不松手的情况,最近一次出现已经是两伊战争中了,这种情况下,对于机枪来说太大的弹容量已经没有必要,尤其是伴随步兵行动时,反而太大的重量和体积是个大问题。当然如果是车载状态,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反正有车,用个大弹链箱也没什么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