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女性智慧与力量

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女性智慧与力量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

6月10日,是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千七百多场主题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举行。

今年遗产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的主题鲜明,“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保护传承非遗,展现生活智慧”、“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等口号,注重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突出各方社会力量的参与。巧手慧心的女性,也在非遗等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和生活实践中,越来越活跃,凸显着独特的力量。

女性发展的新舞台

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女性智慧与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体验区最受孩子欢迎

几年前,“非遗”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价高物稀,多半只与收藏有关。传承人几乎都曾经历过难以为继的寒冬。而如今,她们都真切感受到“春天”来了。“非遗”已成为一个热词,越来越走近百姓。

他介绍说,非遗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传统节日仪式等。一个传承项目是否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需向所在地的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评定。非遗的评定要看在当地是否有百年以上的传承历史。二是地域的限定,比如说苗绣传承人不传承苗绣,改成苏绣了,肯定就不是非遗了。当然并非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就都是非遗,必须具有重要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否则就只是普通的文化现象。

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女性智慧与力量

秸秆扎刻作品

那么,女性在非遗传承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刘魁立教授说,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与女性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男性。比如民间故事类,男性传承的多半是与历史、民族、氏族有关的内容。女性传承更多的则是叙事诗、情歌、民间故事等。而在表演艺术类中的戏曲歌舞,传统手工艺类里的刺绣、印染、编织等领域,女性传承人占到多半。

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女性智慧与力量

彝族绣娘发展指尖经济助力脱贫

据文化部非遗司原副司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王福州的分析,由于男女自古以来的分工观念不同,擅长的领域自然不同。女性因为手的灵巧、心思的缜密,做事的认真态度等方面有其性别优势,在振兴传统手工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名锦名绣的传承中,就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千百年来,在黄道婆、管道升、韩希孟、沈寿等女性的手中,经纬之间织绣出生活的温情,留下了文化的芬芳。而今传统手工艺的振兴,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热点和增长点,更为女性参与社会经济,发挥优势实现梦想提供了新的舞台。

今年2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3月12日,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让传统工艺技术类别的女性非遗传承人大有可为。

王福州说, 传统工艺中很多项目已被列入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等非遗四级名录,占据着非遗资源的半壁江山;传统工艺又与当下的市场、产业紧密相联。所以结合女性的特点,在文化活态传承的过程中,逐渐与当代生活融为一体,既为复兴文化传统贡献力量,也从中找到就业创业的着力点, 实现自我价值,这才能真正给予中国女性更多发展机遇。

踏遍冰雪始见春

京绣传人梁淑平用“踏遍冰雪始见春”形容这几年的变化。当年来北京送货,没钱住旅馆,北京南站成了她的临时歇脚地,有时冬天甚至找个冒热气的井盖凑合一夜。最难的时候,绣品卖不出去没有收入,没钱给工人们发工资,银行贷不到款,只得借高利贷……好多次欲哭无泪。然而,梁淑平如今引以为傲的是,“那么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想过放弃,因为不能丢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这个信念让我咬牙坚持。”

梁淑平终于等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2011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各地非遗保护工作大力推进,政府在唤醒非遗保护意识、普及非遗知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她趁着这股东风,除了制作龙袍等高档的艺术品外,也根据市场需求向生活化创新转变。当她把京绣元素运用于现代衣服上,做工精美、渗透着历史文化的刺绣服饰立马受到欢迎。

2008年和2014年,梁淑平分别受邀承接北京奥运会、APEC会议礼仪小姐服装的刺绣制作。她骄傲地说,“如今,像董卿等主持人还有知名演员也来找我制作演出服。我在北京有八家门店,在北京的名气比在老家还大。”

早在2001年,随着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非遗保护拉开了序幕,但那时保护工作还只是少数人在做。自从2011年颁布实施《非遗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非遗传承与保护迎来了春天。

北京市巧娘手工艺促进会副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砂代表性传承人黄小群亲身感受了“今非昔比”。“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给予一定经济补贴,组织举办非遗展会,免费展销。非遗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非遗,根植对非遗的热爱,而作为讲课人也会获得相应的课时费补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非遗传承中。”

然而,许多非遗项目仍在为如何把古老技艺传承下去而艰苦努力。

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女性智慧与力量

徐晶晶精心制作秸秆扎刻作品

徐晶晶的父亲徐艳丰是秸秆扎刻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秸秆即是高粱秆,将秸秆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榫卯、建构方式,完全不用胶水、钉等各种连结用具,只需一把刀,便能砌起一座座建筑模型如天安门、故宫角楼、老北京四合院、六角亭、牌坊等。“秸秆扎刻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也赚不了什么钱,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做秸秆扎刻必须静下心来,好多学生来学,但最终都半途而废了,因为静不下心来。”

后来,父亲被查出尿毒症,担心后继无人,决定让一双儿女辍学传承自己的手艺。

于是,徐晶晶从中专退学回家学艺,她并不后悔当年的决定。“能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值得的。我希望秸秆扎刻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据她介绍,很多企业家、收藏爱好者都十分喜欢秸秆扎刻作品,还有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参观,有的还拿着中国古建筑的照片要求定做。

像徐晶晶的父亲一样,梁淑平也把一双儿女培养成了传承人。她很小的时候,母亲一边绣花,一边教授她蝴蝶怎么绣,颜色怎么搭配。家庭氛围的熏陶,对手艺的热爱,是根植于梁淑平骨子里的基因。 “一门手艺的传承往往需要N年,培养的时间成本非常昂贵。过去徒弟入门要跟师傅学三年,其间只干活不拿钱。而现在我要带徒弟,都得先按月给工资,就这样有人还嫌枯燥和麻烦不愿干。老师傅找不到徒弟,年轻人缺乏耐心学手艺,是目前制约传统工艺发展的瓶颈。我先后亲手教过两千多名徒弟,但留下来的不多。”

家庭式传承是非遗传承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父母是手艺人,通过代际传递,使这门手艺成为了家庭的DNA。但只靠家族子承父业,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热爱传统艺术的年轻人,使传承更常态化、系统化、产业化。

王福州副院长强调:“传承人是活态传承和动态传承的关键。目前对非遗传承人实行补贴制度,每个国家级传承人每年补贴两万元,同时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补助,用于改善传承人的教育培训、传艺带徒、场所设施等条件;并定期组织传承人开展活态展示、定期交流、表彰奖励等活动。还组织专家跟踪研究当前非遗传承三种常见的家族式、师徒式、社会化传承方式,着手解决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去等问题。”

女传承人的情怀与文创之路

“保护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保护传承非遗,展现生活智慧”,已经成为当今非遗传承的核心——“活态”,只有非遗文化产生价值的时候,传承才可持续,这已经成为共识。

徐晶晶正在做题材创新与推广拓展,和学校合作开设秸秆手工选修课。她甚至受外国的乐高玩具启发,想研发一种秸秆拼插玩具,她对一步步探索充满信心。

在创新过程中,很多传承人备受非议。学术界对此也存在一定争议,一些专家认为,非遗首先是一种情怀,如果被仅仅当成生意,被利益绑架,可能会走偏改得面目全非,成为一个非驴非马的“转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学者苑利教授就认为,在对待非遗和文创这个问题上,要有一个社会分工的观念。一方面作为传承人,要注重保护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文创工作者可以非遗为元素进行创新。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源头活水就是保护好这个泉,至于在下游用这泉水可以做可乐,可以做雪碧,可以喝茶。但如果在源头就变成了可乐,下游要做茶怎么办?所以源头之水不能搅乱搅混了。

实际上,目前很多非遗传承人走的是双轨制,形成“传统文化资源+现代设计元素开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产业链条,实现自我输血功能。

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女性智慧与力量

郎志丽大师的面塑作品

面塑大师郎志丽最初以模仿父亲的艺术创作为主要乐趣,但她很快发现,如果不能另辟蹊径闯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不仅令她无法超越,还可能形成一种掣肘。因此在她手下,面人的尺寸更加微缩,外形也越发精细。在老一辈面塑艺人创作核桃面塑的启发下,她创新出在葫芦里塑造面人的技法,又借鉴了玉器、脸谱、彩绘等艺术,创出了仿珊瑚、仿象牙等新作品,极受欢迎。

采访王福州副院长那天,他刚跟随全国政协调研队伍围绕“拓展文化内涵,助力文化扶贫”在湖南、贵州等地调研归来。他说传承文化内涵才能更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通过文化创意带动非遗产业实现脱贫,一举两得。“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物质资源,更是精神资源,不能过度关注物质资源,而忽略了精神资源。所以,既要保护文化的根基,又要不断补充新时代的营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茂盛’起来,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指尖经济”助力精准扶贫

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女性智慧与力量

梁淑平在刺绣中

梁淑平在老家河北定兴有八家刺绣厂,带动了当地上千女性的就业,她的团队在2015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巾帼文明岗”。河北定州缂丝传人程苗欣家的门牌上写着“定州缂丝传习基地”,她成立了妇女织绣合作社,培训周边的家庭妇女,给她们分配订单,带动她们共同致富。满绣第五代传人闫桂维在县妇联的支持下,构建了“服务中心+实践基地+龙头企业+专业村+妇女(家庭户)”的运营模式,免费教授村里留守妇女,她们成为熟练工后,签订合同开始接活,靠满绣最低月收入1500元……妇女们依托非遗项目,用双手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比比皆是。很多非遗项目本身就是传统手工艺,工作地点和方式灵活自由,是一个吸纳人数较多、适合各个年龄段妇女就业的产业。

云南楚雄的罗珺,是彝绣传承人。2009年,她创办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把传统彝绣色彩、图案、风格融入现代服饰,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咪依噜”彝绣品牌,将濒临灭绝的彝族贴布绣技艺融入到彝族百褶裙、围腰、抱枕、车饰、鞋子、包包等物品上,销路大开。

她致富后不忘乡亲,分批、分期对周边妇女进行培训,培训绣女达千人次,辐射整个楚雄州及周边县市。现在,部分绣女已成为较熟练的经纪人,彝绣产业发展合作商家达数十户,在楚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

罗珺认为自己的成功,与政府指导下的非遗技艺传承和发展、与妇联对手工艺产业发展的扶持密不可分。“非遗技艺转化出了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使非遗的传承有了可持续性。”

2016年5月,全国妇联携非遗手工精品首次组团亮相文博会, 会上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崔郁说,近年来,全国妇联把顺应经济新常态、促进妇女就业创业与传承中华手工文化相结合,引导妇女大力发展绣、织、编、钩等特色手工业,培育扶持了一大批优秀非遗传承人、女性工艺大师和能工巧匠,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带动一千多万名贫困妇女、失业失地妇女、农村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满足了妇女不离乡土、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需求,帮助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妇女找到了巧手脱贫的新路子,取得了手工小产品、文化大产业、就业大舞台的综合效应。

2016年10月28日,由全国妇联妇女手工编织协会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淘宝公益基金共同开展的“手工进家·妈妈回家”巾帼扶贫公益项目正式启动。计划三年出资500万元,对全国40个村2000名贫困妇女和低收入妈妈进行订单培训,有偿回收妇女手工产品,力争帮助每一个妇女年增收3000元,实现就近就地居家灵活就业和精准脱贫。传统手工艺拉动“指尖经济”,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发现自我,改变命运。

非遗文化在她们手中薪火相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綦涛,如今已当选为重庆市妇联兼职副主席、市手工编织协会副会长。

2016年初,她的企业壹秋堂建成2000平方米的荣昌夏布非遗文化园,通过与重庆市荣昌区政府合作,将文化园打造成荣昌夏布的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展示夏布的发展历程、文化脉络与工艺流程。仅去年一年就接待了来自国内外参观交流者逾十万,并多次组织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文化艺术类交流活动,开展夏布体验及手工培训数十场。

为使千年夏布焕发出新的活力,壹秋堂与北京服装学院、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将传统文化与时尚相结合。2016年9月,壹秋堂签约服饰设计师杨露将荣昌夏布推向纽约时装周;2016年10月中国国际时装周,设计师楚艳、张义超在自己的服装发布会上均以夏布作为主要面料。

壹秋堂还与荣昌区妇联合作,启动“夏布传承人·促进就业创业”工程,对妇女进行夏布技艺系统培训。成立重庆市手工编织协会交流展示中心,为广大妇女姐妹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开展“指尖话语”主题活动和“一区(县)一品”活动,帮助更多妇女姐妹传承手工文化,绽放创业梦想。

浙江磐安土布传人郑芬兰也忙个不停,她和她的“小巷三寻”土布馆,近来与中国湿地博物馆达成战略合作,将土布环保书皮送入杭州二十多所学校,开展“小巷三寻环保书皮与汉声阅读进校园”万人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认同。牵手非遗村落的妈妈们参加“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所用土布工艺品均来自村落中的留守妇女之手,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乡村的复兴注入新的希望和动力。

2016年5月,郑芬兰带着她的《海洋》手包系列走进上海美术馆,由此发起的“当西洋手包遇见中国文人”系列讲座再次让人们领略了土布的魅力。10月,“小巷三寻”响应在非遗村落榉溪启动的《手工进家、妈妈回家》巾帼扶贫公益项目。11月在千岛湖文渊狮城建立女工非遗工作站,打造文旅板块。

彩砂代表性传承人黄小群也忙的感觉24小时不够用。今年6月11日,她的工作室来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他们是来自海淀科大附小、西城宏庙小学的学生们。黄小群现场带领孩子们DIY脸谱,当柔韧的金属丝通过自己双手的劳作,竟化身为一张张脸谱时,孩子们不禁发出了啧啧的称奇声!

正是这些坚守情怀的传承人,正是越来越多根植生活的非遗传承实践,让更多女性重视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找到文化自信,找到发挥优势实现梦想的途径。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强国战略中,独特的女性智慧和力量,成为强劲新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