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智成長「八問八答」自閉症兒童“刻板行為”知多少?

孩子總是踮著腳走路,重複相同的音節或語句。有的專家說這屬於刻板行為,有的則說這是發育過程中會有的正常現象。我們該聽誰的呢?這到底是不是刻板行為?要不要干預呢?

廣州星智少兒成長中心的朱主管解析:刻板行為,作為典型自閉症的三大特徵之一,其實很多星爸星媽並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在日常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就會有很多困惑。現在整理了大家最關心或者最容易有疑問的刻板行為八個問題。

星智成長「八問八答」自閉症兒童“刻板行為”知多少?

一、到底什麼才是刻板行為?

按照定義,刻板行為,是一種重複的、固定的、無明確意義的某種行為。通常,這種行為被打斷時,會引發強烈的情感衝突。

其實,刻板行為有三個很關鍵的特徵——

1、反覆頻繁的簡單動作

不斷擺弄手指,不斷拍打自己的腦袋,不斷搖晃身體,不斷重複同一句話等是最常見的刻板行為。這類行為常常在孩子比較焦慮或者無聊的時候出現,如果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孩子做出其他行動,這些行為就會自動停止。

2、固執的思維模式或規則

很多自閉症孩子不斷把積木擺成一條長龍,水彩筆必須按照固定順序放進盒子裡,回家必須沿著同一路線,更換路徑就不行……其實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些行為的共同點就是孩子遵循一個固執的思維模式或規則來行動,很難進行靈活的變通。

3、被打斷後有問題反應

通常,刻板行為被強制停止或打斷時,會引發孩子強烈的情感衝突,他們可能會躺倒在地上大哭不止,推搡父母發洩不滿,甚至會拿自己腦袋撞牆、咬自己來表示自己的沮喪。

二、哪些兒童容易有刻板行為?

刻板行為並不是自閉症孩子的特有行為,普通的成人也會有刻板行為,比如開會時抖腿,用老式電話時玩電話線等等。

在普通兒童中,1歲以內的嬰兒或多或少都會有簡單重複的刻板動作,但隨著年齡增長及能力提升,刻板行為通常都會消失。在2歲以上的自閉症及發育遲緩兒童中,更容易伴有刻板行為。其中,又以自閉症譜系兒童最多。在自閉症譜系兒童中,按照智能的由低到高,其刻板行為依次表現為:刻板動作、刻板思維、刻板語言、刻板規則等。

也就是說,嚴重的低功能自閉症兒童,更多表現為刻板動作;中等及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更多表現為刻板思維及刻板語言;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及艾斯伯格症兒童,更多表現為刻板規則。

三、為什麼會有刻板行為?

其實,我們人類的每一個行為存在,都具有其原因和意義。對於刻板行為來說,其本質原因是大腦神經本身的損害,但具體原因我們現在還沒法說清楚。

從實用角度來說,可分為以下幾個原因:

1、無事可做

刻板行為一般發生在沒事情做的無聊時候。如果兒童在全身心參與其它項目,一般較少發生刻板行為。

2、感官刺激

無聊,加上做某些刻板動作時可以帶來感官上的快感,於是,這些行為就被自己強化了。沒有什麼比獲得快感更有力的強化。

3、獲得關注

有些刻板行為不是被自身強化,而是被他人強化。比如,一打頭,孩子就能得到家長的關注,或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別人給自己東西也是一種關注),那麼這種刻板行為就會被他人強化。

4、智能障礙

刻板行為是一種低級心理發展功能,換句話說,很多四五歲的兒童,心智能力可能還停留在一歲,所以很多刻板行為就保留下來。那麼,長期看來,只有發展智能,才能從本質上克服刻板行為。

但這也有新的矛盾,智能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是你想提升多少就提升多少。一個智商30的兒童,可以將智能提高到40、50、甚至60,但是很難提升到100。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齡乃至成年自閉症患者,只能過著嚴格的結構化的生活。

無論如何,自閉症孩子早期訓練能提升多少是多少,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奇蹟發生的。

四、 刻板行為和強迫症有什麼區別?

刻板行為和強迫行為表面看,都是在重複某些無意義的行為,但區別在於:刻板行為過程中,行為者對此樂此不疲,絲毫意識不到這是不對的;強迫行為過程中,行為者對此非常焦慮,明顯意識到這是不對的。

五、被打斷就哭鬧是刻板行為?

錯!很多孩子有些行為看似刻板行為,卻並不是真正的刻板行為。

童童最近每天經過自己家樓下一家小賣部,都要習慣性的拉著媽媽去買一根棒棒冰,如果沒有買棒棒冰就會哭鬧不止。

這樣的行為看似刻板,但其實是孩子渴望被滿足的需求。棒棒冰是孩子喜歡的東西,她得不到滿足,自然就會有反應。即使不是自閉症孩子,普通孩子也會存在哭鬧行為,所以這樣的行為並不屬於刻板行為。

六、所有刻板行為都應該被消滅嗎?

很多刻板行為既不干擾他人,也不會對孩子自身產生任何不良後果。雖然看起來跟常人有點不太一樣,但就像有的媽媽打掃的時候喜歡把家裡的杯子放成一排,要是突然搞亂了,心裡會覺得很不舒服。

就像媽媽們不會試圖改變自己要將刀具按照順手的順序安放好一樣,對於孩子這部分不會影響自己和他人生活的“習慣”,家長可以試著寬容一些,保留孩子的一些私人空間。

七、擺脫刻板行為=擺脫自閉症?

理論上來說,孩子存在刻板行為的確是診斷為自閉症會考量的方面之一。但卻不是唯一。如果孩子不存在刻板行為,狹窄興趣的表現也是診斷考量的內容。比如孩子會痴迷於玩一些不是玩具的物品,如瓶蓋、襪子等。因此,孩子沒有刻板行為了,也不能判定孩子不是自閉症了。

此外,刻板行為會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階段產生變化。目前階段可能經過干預後孩子的刻板行為消失了,並不代表孩子之後不會出現其他的刻板行為。所以,想要完全擺脫刻板行為,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家長進行詳細的評估和計劃。

八、應該如何對待刻板行為

如果孩子身上的刻板行為帶有一點問題行為,會干擾到他人或者影響到孩子的生活的情況下,這個時候是需要干預的。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嘗試下面這些干預方法——

1、讓孩子時刻有事做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別閒著,別無聊,要時刻有事做,才能用有意義的事情佔據他的時間,從而避免刻板行為發生。隨時給孩子一些他感興趣的小任務,既可以讓孩子有所練習,又能避免他陷入刻板行為的樂趣中。

2、長期干預與泛化

幫助孩子的思維刻板、語言刻板、規則刻板在日常生活當中進行充分泛化。包括:

地點的泛化

比如,一個小朋友每天坐電梯回家,忽然有一天電梯壞了,走樓梯的話就哭鬧不止。此時,就需要地點泛化,媽媽每天帶他走不一樣的方式回家,有時候坐電梯,有時候走樓梯。經過一段時間地點泛化,孩子終於能夠接受任何方式回家了。

時間的泛化

比如,一個小朋友在學校上課,第一節課語言課,第二節課音樂課,有一天換了課表,這兩節課調換位置了,孩子就不能接受。他覺得第一節課這個時間點,必須要上語言課,第二節課這個時間點,必須要上音樂課。為此,我們經經常調換課程順序,讓他逐步接受。

人物的泛化

比如,張老師給小朋友上個訓課,有天,張老師請病假,換王老師上課,他就接受不了,各種哭鬧不服從,產生對人物的刻板。那麼,我們就根據孩子能夠接受的頻率更換老師,讓他逐漸接受不同的陪同對象。

物品的泛化

比如,一個小朋友對於一個綠色小球特別執著,時時刻刻都要拿著,只要讓他放下小球,他就哭鬧不止,拿小球這個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上課,因為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小球上。於是,我們先從替換開始泛化,把綠色小球換成其他顏色,又換成其他物品,又逐漸練習拿起放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泛化,他終於可以平靜滴放下小球了。

形式的泛化

比如,搭積木時,小朋友只能接受從低到高仿搭,不能接受從左到右,或者從前到後等形式。於是在玩耍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將形式經常變換,讓他逐漸接受。

全方位泛化

對於概念的理解,我們經常要全方位泛化。

比如,學習蘋果的概念時,不光要學習視覺上的蘋果,還要學習蘋果皮,蘋果核,蘋果汁,蘋果塊,把蘋果切開,感受蘋果的 味覺、嗅覺、觸覺,以及咬一口蘋果的咔嚓清脆的聲音。只有全方位泛化,概念理解及語言表達才能讓兒童深刻理解。

3、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有些刻板行為,是無需改變的,因為它非常有用。

比如,有些小朋友喜歡把鞋子和衣服分門別類放到衣櫃裡,這是相當好的習慣。有些小朋友喜歡桌子上的東西按一定順序擺好,這也是相當好的習慣。還有一些刻板行為,是可以作為職業特長的,比如按順序碼放東西是超市碼貨的必備能力。所以,如果善用一些刻板行為,也是可以發展出有意義的能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