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孩子不愛和別人交流,父母最該反思

孩子不愛和別人交流,父母最該反思

圖片來自電影《少年時代》

▼/01

後臺有收到一位家長的留言:

孩子不愛和別人交流,父母最該反思

首先感謝這位家長的信任,願意在後臺和我交流自己遇到的育兒問題,也歡迎更多的家長給我們留言提問;

不過對這個問題,我們並非專業的醫生,而且這位家長提供的信息也很有限,所以說孩子不愛其他小朋友交流,是不是自閉症,我在這裡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

但要告訴這位家長的一點是,雖然自閉症的行為表現很複雜的,個體差異很大,總體來說還是有一些共性特徵的。

所以不妨先觀察一下孩子是否有以下行為表現:

沒有語言能力(有些),不能正確使用人稱,鸚鵡學舌,用動作表達需求;

對聲音沒有反應,對疼痛不敏感,拒絕擁抱,缺乏目光對視,無法參與同伴的活動,抵抗正常學習方法;

喜歡旋轉物品,莫名其妙地發笑,動作發展不平衡,不明原因的哭鬧,特別好動或不動,對真正的危險不懼怕;

拒絕接受變化,對環境冷漠,奇怪的玩耍方式,特別依賴某一物品。

如果孩子基本符合以上的行為特徵,那麼請帶孩子去醫院進行專業診斷,越早越好,自閉症最佳干預期是三歲到六歲,六歲之後再來干預就很辛苦了。

當然,在排除自閉症可能的情況下,孩子不想和別人交流,更多的就是個性使然或者是家庭環境的問題了。

孩子不愛和別人交流,父母最該反思

▼/02

有些孩子天生是愛獨處的。

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具備社交能力,他們同樣可以和別人正常的溝通和交流,只是他們更習慣通過獨處的方式去體驗周圍的環境,更希望用自己的方式玩耍和解決問題。

如果說孩子語言表達正常,個性平和,那麼愛獨處也沒有什麼不好的,事實上,有研究表明愛獨處的人更優秀,他們更善於思考,邏輯思維能力也更強。

所以面對這樣的孩子,只要給他獨處的空間就可以了,不打擾,適時的參與和陪伴便是最好養育方式。

接下來說一說由家庭環境所造成的孩子不愛和別人交流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便是家庭關係冷淡,不和諧。

比如父母從小就不愛和孩子說話,交流很少,或者父母經常吵架,關係不和,那麼便會限制孩子的語言發展,延遲孩子的說話時間,孩子必然不懂得也不會和別人交流。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觸到可以說話的人,語言能力的形成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每個父母都應該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多和孩子說話,交流。

《爸爸去哪兒》第五季裡的嗯哼,常常金句不斷,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生活在一個樂於表達,充滿歡樂的家庭中,所以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就略高於其他同齡孩子。

第二個原因就是父母對孩子經常打擊,指責,也會讓孩子變得沉默寡言。

曾在一次聚會中,看到一位媽媽當著很多人的面說自己的孩子木訥,不會說話,不如別的小孩那樣活潑開朗,還指責孩子叫別人不夠大聲,不禮貌等等,當時,完全不顧孩子臉上的鬱悶和委屈。

很明顯,這個媽媽並沒有站在養育者的角色上去教育孩子,而是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去指責,去否定孩子的行為;

那麼孩子必然會對父母產生逃避或者反抗的情緒,變得更不願意和別人交流了。

孩子和別人交流應該是一個自主自願的行為,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導和鼓勵,絕對不是打壓和責備。

孩子不愛和別人交流,父母最該反思

▼/03

在擔心孩子不懂得和別人交流的時候,其實

最應該做的是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教育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然後做出改進,以下幾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 父母主動與孩子親近和交流,滿足孩子情感與心理的需求。

  • 經常鼓勵讚美孩子,讓孩子樹立自信心。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特別關注和在意他的不愛說話的傾向,逐步通過誘導、暗示和幫助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 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做到不揭孩子的短,不嗤笑和嘲諷孩子發音不準、口齒不清的現象。

  • 找一些適合於孩子朗誦的兒歌讓孩子大聲朗誦,為他熟練的表達語言提供幫助,形成比較流暢表達的語言習慣。

  • 經常帶孩子與同齡孩子接觸、玩耍,讓孩子在交往中得到鍛鍊。

  • 親朋好友聚會時,鼓勵孩子與客人接觸,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膽量。

  • 經常與孩子在一起做“藏貓貓”等孩子喜歡的遊戲,點點滴滴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 在孩子說話時不打岔、不代替,讓孩子把話說完整,父母要做到傾聽並及時給予回應。

孩子不愛和別人交流,父母最該反思

作為父母,我們要時刻謹記這一點:

與孩子成為一個整體,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實打實的經驗和原則。

————

————————

十分爸媽:微看寶寶旗下品牌,一個3-6歲幼兒家長最信賴的育兒資訊平臺,每天與你分享有趣,有料,有用的育兒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