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旧藏文物流散海外之谜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北京城内虽然曾有过上百座王府,但是没有哪座王府可以与恭王府媲美。自乾隆年间始建的恭王府,目睹了清王朝自鼎盛到衰亡的全过程,而它本身也随着王朝的覆灭而迅速衰落……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旧藏文物流散海外之谜

1912年初,紫禁城沉浸在一片愁云惨雾的气氛中。

自从上一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十几个省先后宣布独立。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无奈之下起用了已经被罢官的袁世凯。袁世凯出山后,北洋军果然将革命军打得落花流水。可就在最后一击时,北洋军突然停止了进攻。袁世凯开始极力鼓动隆裕太后与南方议和,甚至是让位。

1月17日,清政府第三次内阁会议在紫禁城举行。会议的议题虽然不直接涉及“逊位”,但时年三十出头的小恭王溥伟,非常直接地将这系列会议称为“让国御前会议”。

彼时,袁世凯正因鼓动隆裕太后退位而遭到王公贵胄们的围攻。但恰恰这天早上,袁世凯遭遇暗杀。此后,他正好借此理由足不出户,不肯上朝。没有了袁世凯的内阁会议好像失掉了主心骨。群臣落座半个多小时,除了东拉西扯,一句正经话也没说。第一次参加内阁会议的溥伟,越听越是气闷。

当天,溥伟回到恭王府便对母亲说:“时局至此,后变不堪设想,拟毁家以纾国难。”溥伟的母亲当场应允,“尽出古画古玩,招商变价。”溥伟明确表示,要变卖家中古玩,以充将来复辟的经费。

事实上,大厦将倾。清政府中,就连皇帝的生父醇王载沣,也放弃了最后的挣扎,拼命搂钱,准备退路。为什么在朝中并无实职的溥伟,却不惜变卖家产,也要保卫大清呢?这大概与溥伟的家世和他郁郁不得志的宦海生涯有关。

溥伟是恭亲王奕訢次子载滢之子。奕訢被公认为晚清皇族中最有才华的人,但他宦海沉浮,事业、家庭皆不如意。长子载澂是皇族子弟中有名的花花公子,甚至做出带同治皇帝出入烟花柳巷的荒唐之举。载澂过世后,奕訢只能把恭亲王的爵位传给孙子溥伟。

溥伟自幼生得一表人才,18岁便继承了祖父的爵位,成为“铁帽子王”(指世袭罔替的王爵)。他自己也很有政治抱负,一心想继承祖父遗志,匡扶大清。但总是有志难伸。

戊戌政变后,光绪被囚。朝中曾一度传闻,慈禧要立小恭王溥伟为嗣。论年纪,溥伟在“溥”字辈的皇族近支中最大;论血统,他是道光皇帝的亲孙子;论才学,他在同辈中算得上出类拔萃。溥伟对皇位满怀希望,可是,慈禧最后却选择了年仅3岁的溥仪继承大统。

据说,当溥仪之父载沣听说自己被任命为摄政王时,叩头力辞。慈禧太后恨铁不成钢地说:“如觉力不胜任,溥伟最亲,可引以为助。”

也许,正是因为慈禧这一句话,令载沣对溥伟存了戒心。在大清王朝最后的几年中,溥伟虽时刻准备着要为国效力,载沣却只给了他一个禁烟大臣的闲差。而溥伟

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旧藏文物流散海外之谜

1912年初,溥伟、载涛、载泽、良弼、毓朗、善耆、铁良等年轻的满族亲贵子弟,成立了“宗社党”。他们不满隆裕、载沣对南方革命军的妥协态度,密谋推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让毓朗、载泽出面组阁,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

不过,这个顽抗到底的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宗社党的灵魂人物良弼便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用炸弹炸死了。

良弼一死,宗社党中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亲贵子弟,四散而逃。只有溥伟、善耆等少数冥顽不灵者,逃到青岛,仍醉心于复辟清室。

这些“复辟狂”很快就被日本人相中利用。他们被挑拨煽动张作霖和蒙古喀喇沁王起兵造反,合并建立满蒙王国。为此,他们还购买军火,招募士兵,秘密组织了“勤王军”。

不过,招募军队需要大笔资金,溥伟首先想到的便是变卖恭王府的文物和田产。很快,这个消息,在北京古玩行内不胫而走。由于溥伟和日本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桩大买卖首当其冲落到了日本古玩商的手中。其中,山中商会是最有实力的一家。

山中商会的老板——山中定次郎是二战前日本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大古董商,早在19世纪末,就把业务扩展到了欧美。随着海外市场对东方艺术品需求的增大,山中定次郎把目光转向了拥有几千年文化积淀、地上地下文物都最为丰富的中国。

1901年,山中定次郎将办事处开到了北京东城麻线胡同3号。当时,北京刚刚经历了庚子国变的惨祸。八国联军占领了紫禁城,联军司令瓦德西向士兵们发布了可以任意抢劫5天的通告。由劳改犯、小偷、雇佣军等组成的士兵们,顿感喜从天降,肆无忌惮的掠夺开始了。这是一场中国文化的浩劫,却是古董商贩们的狂欢。由于士兵们不能将所有抢来的艺术品带回国,许多人选择在北京就地处理。当时,整个北京城几乎变成了一个露天的古玩拍卖场。到处都有小型的拍卖,几万联军士兵变成了几万名文物贩子。

人们从所未见的大内珍藏,第一次流落到民间,而价格却低廉得令人咋舌。据《庚子大事记》记载,一个西洋商人仅花了一元墨西哥银元,就买到了“圆径三分之珊瑚珠百余颗”。

不难想象,山中定次郎此时将办事处开到北京,捡了多大的便宜。特别是1912年年初对恭王府文物的收购,又成了山中商会生意中最大的一笔。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旧藏文物流散海外之谜

1912年初,得知溥伟打算把恭王府中的文物珍玩打包出售,山中定次郎在友人山中六三郎和冈田友次的陪同下,来到了恭王府。

当时,溥伟已到青岛,他的母亲和弟弟(注:大画家溥儒)避居西山戒台寺。山中定次郎造访时,偌大的一个恭王府,竟一个主人都没有。

经过一番复杂的手续后,山中定次郎一行人被管家引入恭王府。山中定次郎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但是第一次踏入恭王府,他还是被这座王府的奢华震撼了。

这也难怪,因为有清一代,没有哪个王府像恭王府那样达到了王府建筑与收藏的顶峰。

恭王府始建于乾隆年间,它最初是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府邸。据说,当年嘉庆皇帝查办和珅时,列举了二十大罪状,其中一条就是他府中“嘉乐堂”仿照紫禁城宁寿宫的样式,用金丝楠木建成,“奢侈逾制”。

和珅倒台后,嘉庆皇帝把这座府邸赐给了庆王永璘。永璘去世后,咸丰皇帝将这座大宅赏给了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并改称恭王府,还赏赐给他许多银两、楠木料和书画文玩。后来,奕訢协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立下汗马功劳,慈禧太后对他也是恩赏无数。

可以说,恭王府收藏的古玩和艺术品,数量之多,档次之高,仅次于紫禁城。

然而,面对眼前巨大的宝藏,恭王府的大管家却完全不知道它们的价值和市场行情,竟像抓豆子一样,抓过一把珠宝来问山中定次郎:“这些你出多少钱?”

在一番权衡之后,山中定次郎秘密买下了恭王府除书画外的几乎全部收藏。当时,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说道:“无论哪个商人,这是一生不会再有的事情。”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旧藏文物流散海外之谜

1913年2月27日、28日和3月1日三天,来自全球的大古董商、收藏家和各大博物馆云集美国纽约,赶来参加山中商会举行的“恭王府收藏拍卖会”。

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的拍品,山中定次郎为上拍的文物精心印制了图录。据图录记载,这次拍卖会共有536件文物上拍,其中玉器250多件,青铜器110多件,瓷器130多件……上面不但印有文物的图片,还有英文简介。这本图录,成了目前唯一可以确认的恭王府流失文物。

那次拍卖会空前成功,拍品无一流拍,销售总额达280435美元,创出当时拍卖成交的最高纪录。

而作为出售恭王府文物的另一方,“小恭王”溥伟没有折腾出任何动静便无疾而终。1936年,溥伟不明不白地死在长春新华旅社。此时,他已然身无分文,恭王府的收藏、地产和宅子,早已经被他变卖一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