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让侍卫救宠妃,侍卫不去,却连升数级名震朝野!

皇帝让侍卫救宠妃,侍卫不去,却连升数级名震朝野!

一次,汉景帝与妃嫔游览上林苑,贾妃如厕时遭遇野猪攻击。汉景帝命侍卫郅(zhì )都施救,郅都却置若罔闻。汉景帝急得要亲自解救美女,郅都跪下说:“皇帝只有一个,你可以不珍惜你的贵体,可全国人民不答应啊!”汉景帝被打动了。幸好,野猪最后自己离开了。

事后,汉景帝大张旗鼓地表彰郅都对朝廷的忠孝,惊动了窦太后。窦太后听了郅都的事迹,对他印象极好,于是“赐都百金,由此重郅都”。汉景帝认为,郅都精明强干,适宜挑重担子,就派他到社会管理工作几乎瘫痪的济南郡任太守。

郅都不负众望,到任后首先摸排郡情,初步掌握了影响济南郡发展的瓶颈—社会治安混乱,从而制订了合理的应对措施。当地最大的一伙黑恶势力是有300多户的瞯氏宗族,他们横行无忌,为非作歹,历届地方州府都循于常法,没能根除这一毒瘤。而郅都所做的,就是将瞯氏为恶最多的人抓起来就地正法。结果,不但使该宗族其他成员再不敢为所欲为,社会上其他违法乱纪的犯罪也几近绝迹,济南郡的治安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

像郅都这样没背景、没根底的人,仅凭政绩,要想干出一番业绩来确实不易。但他做到了,他不仅工作勤恳、执法严格,而且自始至终都刚正清廉。他从不收受贿赂,也不替人求情,更不像有的官员那样,工作没干一丁点,就请媒体给自己歌功颂德,甚至任意拔高。

皇帝让侍卫救宠妃,侍卫不去,却连升数级名震朝野!

他对名利看得很淡,对工作却看得很重。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郅都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就在于自己对工作极端负责。所以,他一把尺子量到底,不管案件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背景,都会坚持原则,“行法不避贵戚”,以致“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后来,深受皇帝和太后青睐的郅都升为中尉,掌管京师治安。京城达官贵人畏惧其刚正不阿,又憎恨其铁面无私,恶毒地称其为汉景帝豢养的“苍鹰”。

鹰和鸡的区别,不在于飞翔的姿势,而在于其对待生存的态度。在涉及皇亲贵胄挑战规则红线的案件时,世俗的官员往往明哲保身,不是草草收场就是颠倒黑白。而郅都却忠于职守,遇到“禁区问题”,其杀伐手段就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行之有效。然而,再强势的鹰,生死权也牢牢掌握在豢养鹰的主子手里,存亡也只在主子情绪变化的那个瞬间。

公元前148年,临江王刘荣为扩建王宫,侵占了汉文帝太宗庙的墙外余地。这不仅是对祖先的不敬,而且严重违法。刘荣很快被召到长安的中尉府喝茶—被“双规”了。知道案子闹大了的刘荣,想给父亲汉景帝写一封信,对自己所犯错误做个说明。

郅都清楚,刘荣曾被册封为皇太子,虽说已经被废,但毕竟是汉景帝的亲生儿子。然而,自己作为汉景帝的手下,只有秉公执法,才是对皇帝的最好报答。刘荣以为郅都知道自己的地位,哪知恰恰是这个小小的要求,却激起了郅都的极大反感。在郅都看来,这是权与法的斗争,是在检验自己能否胜任中尉这一重任,是在挑衅自己能否不受外界干扰、独立办案的底线。

然而,刘荣没给郅都依法定罪的机会,就自杀了。刘荣为什么自杀,没人能说得清,但他的确死在了郅都办案的过程中。刘荣毕竟是皇亲国戚,其暴毙中尉府的消息,给京城带来了一场强烈地震。在达官显贵们震惊的背后,更多的是“物伤其类”的人人自危。

皇帝让侍卫救宠妃,侍卫不去,却连升数级名震朝野!

窦太后听说后很不高兴。是刘家人让你当了刘家的官,你反过来用手中的权力对付刘家人?!不知道谁是主子,养这样的鹰有什么用?!郅都又被窦太后“惦记”上了。窦太后非杀郅都不可,汉景帝从中周旋,免去了郅都的职务,让其回家休养,不久又按照官场惯例,安排郅都到雁门郡当太守。然而,郅都虽能征服雁门关外的匈奴,却征服不了对自己恨之入骨的窦太后。当窦太后知道郅都居然当了封疆大吏之后,以执法严酷为借口,将其逮捕并要斩首。定罪之前,汉景帝曾辩解说郅都是忠臣,窦太后却反问:“临江王独非忠臣邪?”郅都最终被杀。

郅都到死也没弄明白,自己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政治上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到底会惨遭横死?当初不救贾妃,是为了皇家的利益;可不对刘荣网开一面,却驳了皇家的脸面。刘荣尽管不受宠,却是皇帝的儿子,今天郅都能对前太子如此态度,日后,不知他又会对刘家人、窦家人和其他皇亲国戚做出什么事来?对平民可以执法严酷,如果对贵戚也“严酷”,这贵戚做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只知“飞鸟尽,良弓藏”为金科玉律,却不知“兔未死,鹰也烹”也是王道,郅都就这样作为“酷吏”被史家打入另册。其可敬,在不怕死;其可悲,在不知道为什么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