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破鏡重圓的藝術——鋦碗

一門破鏡重圓的藝術——鋦碗

一門破鏡重圓的藝術——鋦碗

網絡圖片

不久前,在蘇南參觀了一家農村民俗博物館,主館2000多平方米,展示了2000多件尋常人家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真實地反映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江南水鄉的風土人情。尤其可貴的是,博物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模擬當年的生活情景,將部分老行當製成錄像,反覆在館內播放,情景交融,勾起了人們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然而,當看完“鋦碗”錄像卻發現了破綻:鋦碗匠幹活時,本應將碗碟碎片按原狀拼好,拿繩子紮緊,然後用金剛鑽在上面鑽小孔。大概當時錄像找不到金剛鑽,演員居然操起工匠用的木鑽,在碗底反覆轉動,這哪能鑽得出洞?這可犯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的大忌!

一門破鏡重圓的藝術——鋦碗

網絡圖片

如今的年輕人,恐怕沒有幾個知道“鋦碗”這個行當。但看過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的觀眾,應該有這個印象。鋦碗老人在招娣媽的招呼下,修好了招娣的那隻青花大瓷碗,影片中英文字幕把鋦碗翻譯成pottery repair,這是很中國的翻譯法,挺搞笑,估計外國沒有鋦碗這門手藝,這的確是門破鏡重圓的藝術。

一門破鏡重圓的藝術——鋦碗

網絡圖片

據說,鋦匠這行當與清朝八旗子弟有關,當年京城裡的八旗子弟喜歡賞花養鳥、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貴紫砂壺失手破裂,便找人設法修補,修補的人獨具匠心,利用裂紋的走向,用金、銀、銅鋦釘鋦出一枝梅或幾朵梅花,稍經打磨,修補後的紫砂壺便身價倍增。到了民國,鋦匠行當應運而生。逐漸走向民間,很快登峰造極。不少玩家有意將新紫砂壺裝滿黃豆,再注入清水,利用黃豆遇水膨脹的力量將壺壁撐裂,再請鋦匠用銀鋦鋦成花紋,甚至連壺蓋、壺嘴、壺柄都加以紋飾包嵌,將鋦嵌上升為一種手工藝術。

一門破鏡重圓的藝術——鋦碗

網絡圖片

在江南,古往今來至少有兩句俗語與鋦碗有關,一句是“沒得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另一句是“補鍋的鋦碗——自顧自”。嚴格地講,江南一帶並沒有專門的鋦碗匠,這個活計是由補鍋匠代勞的,常在老街古巷轉悠的補鍋匠曹師傅就是鋦碗的一把好手。遇到人家要鋦碗,他從補鍋擔上拿個馬紮坐下,膝蓋上蒙塊厚布,先用抹布把破碗損壞的部分抹乾淨,然後從抽屜裡面取出一根帶鉤的線繩,將破裂的碗拼好、綁緊,夾在雙腿之間。幹這種活計最重要的工具是無堅不摧的鑽頭,那是用金剛石做的,所以稱之為“金剛鑽”。鋦碗之前得先鑽眼,曹師傅使用金剛鑽就像拉二胡一樣,絃線上繞一根10釐米長、下面裝有金剛鑽頭的細圓軸,來回拉動弦弓,鑽頭不停地旋轉,溢出細細的瓷末,迸發出“茲古茲古”的聲音(“自顧自”的俗語由此而來)。一樣的銅鋦,兩頭套進小孔,用小錘子輕輕把銅鋦鉚緊,兩排銅鋦把裂碗緊緊地連在一起,外面抹點油灰,滴水不漏,從裡面看幾乎天衣無縫。作為旁觀者,曾親眼見證過一個個破裂的花瓶、一隻只摔爛的瓷碗、一把把漏水的茶壺在曹師傅手上重獲新生,而那若隱若現銅鋦閃耀著鋦碗匠的辛酸,也閃耀著鋦碗匠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