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各地有什么不同的习俗?

_________冷颜丶

小满过去没多久,天气渐渐炎热,已经渐渐有了盛夏的感觉,就在这样的天气之中,端午又快要来了。

自从工作以来,端午这个传统节日,似乎也就意味着要放3天假而已。但回想小时候在老家的时光,才真正能够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习俗。

这一天,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传说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而在我们老家,这一天,各家各户会去采来菖蒲、艾叶,悬挂于门上,借此驱邪避毒,一年顺遂。

早早地,老人还会采来新鲜的粽叶,洗净,煮米,亲手包一个个肥滚滚的粽子,有甜味的,有咸味儿的,小孩子们可以饱吃一顿。

而龙舟,自然也是端午节不可错过的一个重大活动。十里八乡的,早早地已准备好,河面集结,大人小孩,都齐聚一堂,在此感受节俗的热闹。

到了晚间,大人们还会用菖蒲、艾叶等熬上一锅热水,家里人全都用这热水洗身子,也算是讨个驱邪避毒、身体健康的红利。

端午应当是个悲伤的日子,纪念屈原,可这么多年过去,流传下来的习俗仍在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读书灯下

记忆中,我们这里除了吃棕子,还有肉、鸡蛋、大蒜头(煮全粒吃)、糖糕(一般自己做)……听外婆说,最好凑成“十子”:鸡蛋(po子)、糖糕(糕子)、煮蒜子、肉(丸子)、包子等大大小小食材,表示十全十美、过了正宗端午节。粽子里包的馅也五花八门:糯米为主,根椐个人喜好,当地特产,分别有:红枣、红豆、花生等红色吉利的东西,并兼放以下肉粖:腊肉、香肠、火褪等。

各家各户的门上或窗子上一定会插几根艾条和菖蒲,据说“艾有爱的谐音,寓意爱意;菖有昌之意。艾叶、菖蒲,都有辟邪除害之意,全是端午吉祥之物”。雄黄酒现在一般不会喝了,但会房前屋角洒,防杀毒虫、病菌、妖魔。

在农村,也常要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房前燃烧垃圾、熏出浓烟,旨在熏走蚊蝇或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等。

赛龙舟、划船等大型活动,只有居住在江河边的村民偶尔会搞,其他地方越来越少了。

大多宝妈或奶奶还会在端午这天,用海金沙、艾、菖蒲、鱼腥草、车前草等煮成药水给小宝宝洗浴(也可以喝),后发展到不论男女老少,全家都洗,据说(肯定能)是治皮肤病、去邪气、防瘙痒。

有时某些大单位或团县委也常会借此节,组织诸如“端午大型相亲会、爱在端午”之类的活动,并一般在大果园里开展,顺便摘杨梅、桃子或现场包棕子、歌舞等,旨在让男女青年多一个相知相识、相恋的机会。

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但却是真的:我们这里少数地方有“上端午、下端午”之说——即过两个端午(农历初一、初五各一个);某些地方端午节第二天(农历初六),女婿会带是子女去岳父母家“陪节"一一哈哈😄有人调侃说,那估计都是找个理由多吃多喝,我觉得有道理。

(文中插图均来自网络)


种金易

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快到了,端午节又称五月节、端阳节、午日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为了纪念五月初五这天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

在端午节这天各地都会吃粽子,有的地方会有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插菖蒲,浙江地区会吃五黄: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鳝、喝雄黄酒。



我们淮南地区,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吃糖糕,大门两边会插艾草,老人会给孩子挂鸭蛋,(用彩线编成一个小网,把煮好的咸鸭蛋装在里面,挂在小孩的脖子上,)挂香包,(就是用各种颜色的丝绸布里面装上香草艾叶)缝成各种形状的香包,上面还绣着各种图案,有福字、和吉祥如意的字样,还有十二属相的图案等。有挂在孩子脖子上的,有装在孩子衣兜里的,也有人把香包挂在自己的家中,少女们会把五彩丝线系在手腕上。穿端午衣,老年人会提前为孩子们缝制端午衣,端午衣大多是红色棉布做的,因为天气渐渐热起来,多是短褂短裤,上面绣着虎头的图案。穿虎头鞋,老年人还会为孩子们做虎头鞋,虎头鞋也是红布做的,上面绣着虎头的图案。



听说这样可以驱邪去毒,百姓这天祈求平安吉祥,健康幸福。端午节是古老的节日,唐朝以前就有,一代一代的流传到现在。唐朝就有记载,选几首唐诗共同欣赏: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日

唐·殷尧潘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眠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节快到了,提前祝愿头条里的师友们节日快乐!吉祥如意!

喜欢我文章的师友们,请关注我,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随缘46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