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三問之一:假如明成祖是亨利王子?

範良

十年之後再訪印尼,雅加達城區裡多了些高樓,巴厘島狹窄的街道上多了許多“摩托”,別的什麼嘛,變化似乎沒有什麼,倒是我腦子裡想法比上一次旅行多了許多,看見巴厘島上的家廟我有所思,聽了鄭和下西洋的事蹟我有所想,第一次見到婆羅浮屠,聽說到這座廟宇的遭遇我感慨頗多,竟然將其與國家的命運聯繫到了一起……這難道是因為自己年長了七八歲,或是這兒所有的一切的確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地方?

"三問"之一:

假如明成祖是亨利王子…….

我在與旅行社聯繫去印度尼西亞旅行時,一再表示,如果此次旅行僅有巴厘島這個旅遊景點,我就取消這一次旅行計劃,後來的情況證實:我的堅持是極其“英明”的!我的搶在羊年春節前夕去一趟印度尼西亞,不僅遊覽了神奇的巴厘島,還中途脫團“自助”觀賞了東方四大奇蹟之一的婆羅浮屠,在三寶壟拜謁了三寶公廟! 真可謂物超所值、賺了個盆滿缽滿!

三寶壟是一座人口數百萬、在印度尼西亞排行第五的大型城市,稍許有點歷史常識的我在導遊發給我的一張他們自繪的印度尼西亞簡易地圖上看到 “三寶壟”仨字,兩眼一亮,立即將它與"三保太監"鄭和聯繫在了一起。

從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乘坐飛機去三寶壟,只花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下了飛機我們沒有去賓館,就在當地一位華僑朋友的帶領下徑直去了坐落在市區的三寶公廟。面積相當於一個有標準跑道的運動場的三寶公廟是一座有院牆圍隔的建築群,內有具有典型中國建築風格的三重飛簷的主殿、有將數座別的庭閣與大殿相連的迴廊、還有一座形狀與巴厘島的發呆亭相似、遠觀如同一座大戲臺的庭子。坪地裡有一座高約十米的巨型石雕,沒等主人介紹,我就將它與鄭和的名字對上了號。鄭和頭戴梁冠、身著官袍,低首凝眸,似正思索船隊下一步行動的方略。

印尼三問之一:假如明成祖是亨利王子?

(三寶公廟裡的鄭和巨型石雕)

大殿身後有一座光線暗淡的洞穴,傳說是當年與鄭和一同“下西洋”的明朝將士王景弘曾在內養過病,這是整個三寶公廟唯一有公職人員守護的景點,不准許遊客在內攝像留影,可見主人對這一被稱為“三保聖洞”紀念地的重視。聖洞外與大殿咫尺之隔的牆面上有數組氣勢恢宏的浮雕,表現的是當年鄭和在“西洋”開展“外事活動”的場景。浮雕下方有用標準的黑體漢字刻寫的說明文字,每一幅都有三個多平方米的面積。“三保聖洞”入口的上方一燙金匾額上的 “尋珍留芳”四個字可以理解為主人對浮雕上的內容即鄭和“下西洋”壯舉歷史意義的概括與理解。

印尼三問之一:假如明成祖是亨利王子?






印尼三問之一:假如明成祖是亨利王子?

(表現鄭和在“西洋”開展“外事活動”內容的浮雕與說明文字)

通過歷史教科書,我對鄭和下西洋的情況略有了解,但要我眼下舉例具體說說鄭和在“西洋”開展“外事活動”的情況,我有可能會不及格。眼前的浮雕與文字則告訴我了許多:鄭和曾經八次下西洋,其第一次從蘇州太倉出發下西洋的頭一站就是位處爪哇島的三寶壟,浮雕中《幫助平息爪哇內戰》所記載的就是鄭和在三寶壟為當地人民所做的第一件善事:以犧牲170名將士的生命的代價協助平息了一場發生在爪哇島的內戰;浮雕《剿滅海盜陳祖義》表現的是鄭和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與蘇門答納島幫助當地政府剿滅海盜、消除內亂的壯舉;《滿剌加官倉》一幅所展現的是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酋長1409年某月率領眾多民眾在港口迎接鄭和的船隊的盛況。史載: 鄭和當年曾數次往返於滿剌加與暹羅(今泰國)兩國之間,協調兩國的矛盾,終於使兩國化干戈為玉帛。滿剌加首領後來還幫助鄭和在當地建立數座糧食與軍火倉庫;《中馬聯姻》所反映的是已有馬來西亞文學名著《馬來紀年》有過記敘的中國公主漢麗寶與馬六甲國王結親的典故。所有浮雕充分顯示:與鄭和下西洋活動密切相連的“永樂盛世”時期,明王朝與南海周邊國家的關係發展到了非常親密的程度。

面對這些浮雕和文字,我很有些感慨。在印度尼西亞這個近幾十年間有過幾次大規模排華行動的國家裡,簡體漢字直至今日仍不被准許在各個城市的街道與建築上出現,而在三寶公廟,一色的簡體漢字對一個600多年前的中國官員竭盡全力予以謳歌,充分肯定其所做事業對於自己國家的積極意義,如果比照一些有意在今天的年輕人面前不去談及歷代中國政府曾經有過的對自己國家的援助甚至犧牲,而片面宣傳歷史上某個中國政府對自己國家曾經發生過的傷害的國家的言行,我深刻感受到印度尼西亞政府這一表現的非同尋常!

三寶公廟所見給以我思想上的衝擊沒有因為一個多小時觀光活動的結束而消失,離開公廟好一會了,我思想的波濤還在腦海裡久久激盪、難以平靜。2014年末剛從葡萄牙、西班牙回來,不到一個月我又來到印度尼西亞,在這一個多月時間的“空隙”裡,我一直在研讀《世界通史》這本由一名國外學者編寫的歷史讀物。長期以來,人們印象中的航海大發現始於16世紀的葡萄牙與西班牙。繼葡萄牙人越過非洲好望角、登陸印度次大陸後,哥倫布又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航海探險發現美洲新大陸,從此拉開了西方國家對亞非拉地區國家的殖民統治的序幕。一個月前我的葡萄牙與西班牙之旅更讓我對此一說法堅信不疑。此刻,三寶公廟所見顛覆了我的這一認識:世界大航海的始作俑者應該是鄭和,他比達伽馬、哥倫布的航海探險提早了近百年。史料記載,鄭和船隊一度穿過馬六甲海峽到達了東部非洲,英國前海軍軍官、海洋歷史學家孟席斯在本世紀出版專著《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他根據鄭和在1423年精確繪製的航海圖證實:是鄭和,而不是哥倫布首先發現了大洋洲、美洲與南極,因而尊稱鄭和為“環球航海第一偉人”!

我們姑且不去爭論究竟是鄭和還是哥倫布率先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鄭和率領的由200多艘海船、戰鬥與非戰鬥人員相加近三萬人組成的“海上特混艦隊 ”先於葡萄牙與荷蘭人近百年到達印度尼西亞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問題在於,隨著鄭和的離開人世,明王朝的航海事業從此日漸衰落,一直到後來清王朝滅亡,鄭和以後的五百餘年,世界航海史冊上再沒有出現過中國遠洋船隊出使海外的記載,鄭和時代的中國海上力量從此風光不再!

可是,有些令人難以相信的是:一個人口僅200萬的小國的葡萄牙僅憑几十條噸位比鄭和艦船小許多的海船萬里迢迢來到非洲、亞洲,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繼其繞過非洲好望角發現印度之後,很快在全世界包括印度尼西亞在內的各個重要戰略意義的島嶼、重鎮建立軍事基地與貿易據點,勢力範圍橫跨歐、非、亞,拉美數個大州!步葡萄牙、西班牙人之後塵通過大航海來到亞非拉世界的荷蘭與英國則更有甚之,相繼將菲律賓、印度及許多非洲國家淪為自己的殖民領地,其中僅印度尼西亞一個國家就被比葡萄牙距離更遠、疆域也很有限的荷蘭作為殖民地整整統治了300多年!

印尼三問之一:假如明成祖是亨利王子?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航海紀念碑)

同樣都是“大航海”,一個日漸衰落,一個則藉此暴發,稱霸世界,比較之下,我們的確可以因此充分感受到當時的明王朝對鄰國態度的和平與友善,它的沒有領土擴張、稱霸世界野心。單從海上實力言,明成祖時代的明王朝完全有能力把當時東南亞的一些分散的小國劃歸到自己的版圖裡,它沒有這麼做,而對各個鄰近國家不論強弱親疏,一視同仁,平等相處,即使產生某些誤會,仍能保持極大的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一些年來,忙於給周邊國家調解紛爭、維護地區的安定與和平而不求回報,甚至按照明成祖給制定的“賞賜厚宜”的原則,對前來朝貢者以比其朝貢品價值高十幾倍的物品給以賞賜,陶醉於與周邊國家建立這種徒有虛名的藩屬關係,“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梁啟超語)。明成祖 “傻”吧?很傻!傻得有些“可愛”!

但明成祖也“笨”、“愚笨”!他對鄰國沒有領土野心對於從來就缺乏稱霸世界的“基因”的而今的中國人來說尚可理解,因為明成祖朱棣的愚笨,從此丟失了鄭和的航海事業,因為他的愚笨,卻從此喪失了明王朝的海上力量,卻是很讓人覺得遺憾的。明成祖愚笨就笨在他根本不懂貿易,不懂得以商養船,這一點上,他遠遠不如葡萄牙的亨利王子!

當年亨利王子殫精竭慮、力排眾議支持達迦馬們的航海冒險,一心想到的就是尋找一條“通往香料產地東印度群島”的航線,因為,在此之前,亨利王子通過自己國家對非洲的航海發現,用從葡萄牙帶去的製成品與鹽從非洲酋長那兒販取了自己國家極其缺乏的金與銀,大獲其利,讓他體驗到了“國際貿易”的無窮“樂趣”,他的渴望開闢與印度的貿易就是很自然的了!

印尼三問之一:假如明成祖是亨利王子?

(座落在馬六甲升旗山上的葡萄牙神甫聖方濟各的石雕教堂與聖保羅教堂)

可明成祖就不一樣,亨利王子的航海探險船隊即使是去從事前途未卜的探險,也要隨船隊帶去許多可供與當地商人進行貿易的本國製成品,這樣做的結果是,即使航海探險失敗,船隊也可只賺不虧,以維持自己的生存。鄭和的規模宏大的“海上特混艦隊”的每一次遠航卻明令禁止“片板不許下海”——民間海商的船隊不得跟隨其後。整整一個“海上特混艦隊”、200多艘海船、近三萬戰鬥與非戰鬥人員沿途的開銷都要依靠國庫的支持,成為明王朝極其稱重的經濟負擔,白銀600萬兩,是當時明王朝國庫其餘項目年度支出的兩倍啊!

說到此,明王朝鄭和的下西洋為何在鄭和死後、在後“永樂盛世”時期難以為繼,原因不是很清楚了嗎?

反之,明成祖如果通過鄭和的航海,像亨利王子當年那樣,從此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宋以後的明王朝,已經在自己國家的江南地區有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類似於現代勞資僱傭關係、被後人認為出現了“資本主義制度萌芽”的明王朝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會不會與歐洲一些國家一樣有自己的更加強大的海上力量、會不會因此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加速商品貨幣化進程,開始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變呢?回答是肯定的。

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一個美國曆史學家如是說:歐洲的航海大發現中最重要的不是哥倫布、達迦馬、麥哲倫們,而是那些攜帶著資本在海外大賺其錢的企業家們……

同樣,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明王朝的航海事業最重要的不是鄭和、王景弘們,而是陶醉於“萬國來同”的虛名、不懂得貿易的明成祖朱棣…….

印尼三問之一:假如明成祖是亨利王子?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事實是,海上力量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中堅力量,在西方列強紛紛崛起的社會尤其如此。可以這麼說,如果鄭和的“海上力量”繼續存在並得以發展,就不會有明代中後期來之東方的倭寇對中國東南海疆的侵擾與來之西方的列強對臺灣的侵佔;也不會有後來的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以及八國聯軍在北京的燒殺掠搶······

往事如煙,我們為明成祖當年的“愚笨”而惋惜,也為20世紀末當今中國鄧小平們的“聰明”感到慶幸!

當我對接待我的華僑朋友將鄭和的大航海與葡萄牙人、荷蘭人對印度尼西亞的“殖民”聯繫在一起,意欲發表自己的所感、所慨時,這位華僑朋友不待我往下說,高聲搶著對我說:你的問題提得好!

顯然,他明白我將要往下說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