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有句話說得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這就是說,民族的好東西,拿到世界上去,同樣會受人追捧。

4月份時,馬雲和泰國副總理頌吉,簽署了阿里-泰國四大合作協議,通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阿里將協助泰國農業經濟發展。

泰國的香米和榴蓮,將通過阿里平臺,大幅度進入中國市場。

馬雲將目標鎖到這兩個產品上,眼光不可謂不毒,泰國的香米和榴蓮,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此次大幅度引進中國,阿里又得大賺一筆了。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好東西,不分國界

中國吃貨喜歡泰國香米和榴蓮,那麼,泰國吃貨鍾情中國的什麼呢?

就在前段時間,在河南鄭州,舉辦了一場“‘一帶一路’中泰美食文化國際交流大會”,中泰雙方的領導政要和星級名廚,都參與了這場活動。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其中,一瓶中國的傳統小磨香油,吸引了很多泰國領導人的目光,他們紛紛表示,從沒嚐到過這麼香的油,並且,想把這瓶小磨香油帶回泰國去,讓親友們也嘗一嘗。

不得不說,泰國人的眼光也夠狠,當時參展的食材很多,他們偏偏盯上了小磨香油。

在傳統做法裡,從一粒芝麻到一瓶香油,其中要歷經挑選、炒制、磨醬、出油等數道工序,當真是磨出了芝麻的魂。

可見,泰國人看上中國傳統的小磨香油,並不稀奇,同時也說明,好東西,永遠不分國界。

作為中國的傳統特產,小磨香油的歷史極長,已逾千年之久。

小磨香油可追溯到三國時期

香油算是地方特產,目前,河南、河北、安徽、山東是主要產地。

按照工藝分,可分為壓榨香油和小磨香油,由於壓榨工藝出現的時間比較晚,一般來說,提到“香油”,是指“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的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

不過,在那時,香油並不是作為調味品出現,而是作為燃料和傷藥。

彼時,孫權率兵攻打合肥,魏國大將滿寵與之交戰,就用到了香油。《三國志》上記載:“寵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射殺權弟子孫泰。”

滿寵把麻油灌進松木中,從上風處放火,燒了孫權攻城的工具,而且還把孫權的侄子孫泰給殺了。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漢代時,芝麻從西域傳入中國,所以,芝麻又被稱“胡麻”,因其有油脂,又叫“脂麻”;故而芝麻油則為“胡麻油”“脂麻油”。

而現在,北方人稱香油,南方人多稱麻油。

袁紹的兵士在受傷時,軍醫也會用香油對傷兵進行醫治,眾所周知,香油具有潤膚保溼的作用,可以促使皮膚溼潤,傷口更好地結痂,尤其是對燒傷和燙傷,塗抹香油更為有效。

袁紹的老家是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熟悉河南的人都知道,周口最出名的就是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第一次被端上餐桌

小磨香油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被端上了餐桌。

北魏時期的農學家賈思勰在寫的著作《齊民要術》裡,記載了一個炒雞蛋的法兒,就用到了香油。

“(雞蛋)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拿到現在來說,香油炒雞蛋也非常美味可口。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不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從炒菜仍是以動物油為主,香油炒菜的情況還不多。

小磨香油作坊開始出現

到了隋唐時期,動植物雖然兼用,但香油明顯用得多了,而且出現了街頭賣油之人。

唐代小說家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卷十五)有這樣一段敘述:

“京宣平坊,有官人夜歸入曲,有賣油者張帽驅驢,馱桶不避,導者搏之……”

用驢子馱著香油桶上街兜售,足見市場需求量之大。

日本僧人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中記載了一事:圓仁在赴五臺山的途中,看到了很多僧人用驢子馱油。

原文這麼寫:

“偶遇五臺山金閣寺鬙義深等往深州求油歸山,五十頭驢馱油麻油而去。”

由此可知,唐朝時期,已經有了很大的油坊油市,也反映了五臺山寺院使用香油、素油之多。

北宋時期小磨香油更進一步發展

而到了宋朝時候,餐飲業得到了空前繁榮,當時還流傳一句諺語:蘇湖熟,天下足。

餐飲業發達,菜餚的種類也大大增加,加上北宋南遷,南北方菜餚相互融合,品類更多了,飲食變得講究,各式各樣的油也大量湧現,像紅藍花子油、杏仁油、蔓菁子油、蒼耳子油、魚油等等。

宋人莊綽寫的《雞肋篇》裡記載,這些油中,“通四方可食與然者,惟胡麻為上,俗呼脂麻。”

前文已敘,胡麻、脂麻就是“芝麻”。

也由此看出,香油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認可。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寫過一篇《賣油翁》,裡面寫到一個賣油的老人,拿一枚銅錢放到葫蘆口,舀一勺香油從銅錢口入,而銅錢不溼,其技藝高超可見一斑,當然,這樣的技藝也是從實踐中來,同時也反映了宋人對香油的需求之大。

餐飲業倒退的元朝

然而,到了元朝,餐飲發展的速度就減緩很多,當時的蒙古人,以奶製品和肉類為主,很少吃蔬菜,加上其殘酷的統治,連年的戰亂,民不聊生,能吃上東西就很不錯了。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餐飲繁榮、用油量激增的明朝

明朝代替元朝是件大好的事情,至少在餐飲上,為中國的烹飪歷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明代經濟發達,百姓生活繁榮,食材種類多,調味品也多,做出的菜餚也豐富。

香油的地位也更加穩固,更加高端了。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明人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裡,在各種油類中,他也十分推崇香油,第十二卷有這麼一段敘述:

“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蕓薹子次之,捈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

餐飲繁榮,用油量激增,大規模的油坊開始出現,根據《石門縣誌》記載,明代嘉興石門鎮的油坊多達20多家,僱工達800多人。

八大菜系形成的清朝

清代吃貨多,吃貨皇帝多,吃貨文人也多,政策上行下效,加上文人大V的傳播,普通老百姓手裡再有點銀子,都想吃點好的。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清代餐飲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中國的八大菜系,就是在清末形成的。”(《中國菜餚史》邱龐同著,青島出版社,2010年版)

清代大詩人袁枚寫過一本書叫做《隨園食單》,此書可謂“飲食聖經”,書中記載了很多菜餚的做法,都用到了香油。而一些珍饈美味用得更多,可見,香油多用於富裕之家。

小磨香油的老家在周口

縱觀整個香油千年的歷史,從香油的最早記載——三國時代看來,一直到清代,香油的地位一直在上升,香油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人們對於香油也越來越看重。

如果將香油的歷史倒過來看,追本溯源,不難發現,最早出現香油的地方,是袁紹的老家,亦即,河南周口商水縣。

五代傳承的李家天然小磨香油

而在道光年間,在袁紹的老家——河南周口商水縣,就出了一個十分出名的香油坊。

這家香油坊主人姓李,名叫李世海,由於祖上販賣糧食和騾馬,積累不少家資;當時,李世海的家中有片芝麻地,專磨香油供家裡吃,後來親戚朋友來到他家,都誇他家磨的香油,李世海就尋思開一間油坊。

李家家底兒厚,蓋幾間油坊不是事,家裡騾馬驢子多,僱工也多,都是現成的,鞭炮一響,李家香油坊算是開業了。

由於李世海對芝麻精挑細選,香油又磨得細緻,李家的名氣很快就傳播開來,以至於十里八村的人都拿著瓶子、葫蘆來李家灌香油。

李世海也因此積累不少錢。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到了兒子李長連這一代,李長連購置了更多的地種植芝麻,而且擴大了油坊規模,僱傭工人也隨之增多,李家的香油坊成了遠近聞名的大企業。

為拓展銷路,李長連還安排“業務員”,用騾馬馱著香油去往遠處兜售。

商水縣離項城不遠,袁世凱當時權傾朝野,不少京城人為討好他,就帶著厚禮去他項城老家,拜訪袁家人,而客人臨走時,袁家人往往為其帶上幾瓶李家的香油,作為回禮。

李家的香油到了京城,人們一吃,果然不錯,李家的名氣便很快被傳開,李長連也因此開始和京城人做交易。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然而,李長連的兒子李好儉則沒有乃父的好運道,李家的香油坊還沒接手多久,戰亂就來了。

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連年混戰,再加上抗日戰爭、國共內戰,老百姓流離失所、整日惶惶,誰還去吃香油這種“奢侈品”?

因而,李家的香油生意一落千丈,而李家的名號,也只是在老人們的口中傳播。

好容易盼到新中國成立,李好儉準備大幹一場,卻被扣上地主的帽子,家中良田也被瓜分一空,這次致命的打擊,讓垂暮的李好儉再也無法重整旗鼓了,臨終時,他緊緊拉著兒子李忠郎的手,吃力地重複著“重振家業”。

改革開放後,一股清新的風,吹著中國的大地,迎著這樣的春風,芝麻發芽、生根、結出籽來。

每到芝麻開花的時節,李忠郎就彷彿看到先人們在油坊裡辛勤勞作的身影。

一花一世界,在李忠郎的世界裡,香油就是全部。

靠做些小買賣,又找親友東拼西湊,李忠郎終於開了間香油坊,乾涸多年的石磨,又終於流淌出香噴噴的香油了。

李忠郎挑著香油擔子,沿街叫賣,李家的小磨香油再次回到了大眾的視野。

憑著祖傳的手藝,加上精心選材,李忠郎的香油漸漸有了名氣,後來,李忠郎不滿足只在商水縣賣了,他想去周口,那裡的市場空間更大。

李忠郎想到就去做,用多年的積蓄再和親友們借些,就在周口開了香油廠。

李忠郎的香油來到周口,如入無人之境,畢竟,真材實料的東西,誰人不喜歡?

到了李忠郎的兒子李永生這一代,中國較之改革開放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接手廠子後,李永生比乃父更有野心,他想讓李家天然小磨香油去到更遠的地方,而下一站就是省會——鄭州。

老九道傳統工藝和三道創新工藝

李永生知道,要想走得遠,產量必須得跟上,一些香油企業都用南非的芝麻,他就想著也用南非芝麻。

南非氣候好,適宜芝麻生長,而且南非芝麻價錢不高,出油量也高;但是,拿到樣品後,李永生做實驗,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南非芝麻磨出的香油不香,只是外觀個頭大而已,中看不中用。

於是,李永生放棄了南非芝麻,改用豫東芝麻,雖然產量低一些,但是磨出的香油很香。

李永生開始大量收購豫東的芝麻。

同時,李永生擴建廠房,增添現代化設備,提高產量和效率,這麼一來,香油的產量確實上來了,但李永生髮現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香油不如以前香了。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選材沒變,只是增加了設備,怎麼會不如以前香了呢?

李永生去生產車間,一遍遍地看香油的生產過程,終於發現了端倪。

原來,在炒制芝麻的時候,大小芝麻沒有分開炒,這就造成大芝麻熟了小芝麻糊了,小芝麻熟了大芝麻還生著,這樣磨出的香油怎麼會香?

李永生隨即派人去往機械廠,請來專家,共同研討開會,最終確定了除雜、篩分和過濾的設備。

芝麻運來後,第一步就是除雜,也即,在篩去雜物時,李永生也篩分了大小芝麻。

芝麻篩分好之後,開始炒制。

在炒制過程中,會有芝麻粘連,李永生就定製了一套速涼設備,將炒制好的芝麻輸送其中,迅速降溫,粘連的芝麻就會分開,從而芝麻殼會被抽取走;不過,儘管如此,仍會有粘連的芝麻存在。

於是,李永生就又定製了一套振動篩,專門篩去這些粘連的芝麻。

芝麻炒好後,就用石磨磨,磨出醬後,再往其中加水,水比油重,以水帶而油出,古稱“水帶法”。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帶出的油,含有少量的醬和雜質,李永生又定製了一套除雜設備,將香油輸送其中,循環除雜,共計360次。

這樣做出來的香油,色如琥珀,質地濃滑,香氣不清淡,也不過分濃郁,風味獨特,口感極佳。

李永生說:“在繼承古法九道工藝的基礎上,我們又增加了三道獨創的除雜工藝,所以,比起一些只採用傳統方法的小磨坊來,李家天然小磨香油的雜質更少,油也更純。”

初戰告捷,戰功顯赫

2017年,李家天然小磨香油正式進軍鄭州。

李家天然小磨香油以其過硬的質量,獨特的風味以及天然無添加的品質,受到更多名餐企的青睞,像阿五紅燒黃河大鯉魚、巴奴毛肚火鍋、魯班張蔥燒海參、中州國際集團等上百家多家知名餐企,都在用李家天然小磨香油。

2017年底,在“網易2017河南態度峰會”上,李永生與中國小麥之父茹振剛,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兩次獲得“華表獎”的李樹建,河南廣播電視臺主持人韓佳,民謠歌手、獨立音樂人李晉,搏擊手、KO之王一龍等22人一起,入選了2017河南態度人物。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2018年3月份時,李家天然小磨香油還被河南省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授予“優秀食材供應商”的稱號。

為了推廣豫菜,李家天然小磨香油還與網易河南聯手做了一檔《名店當家菜》的直播欄目,每週一期,以直播的形式,向全國的網友推介河南的特色菜品,這個欄目得到了業內人士的關注和認可。

另外,《名店當家菜》還聘請了河南省餐飲協會代會長張海林先生為欄目總顧問,中國烹飪大師陳進長、李志順、頓玉松、陳偉為欄目菜品顧問。

4月份時,李家天然小磨香油作為協辦單位,參與了“一帶一路”中泰美食文化國際交流大會,並在會上大放異彩,既征服了中國名廚,更是博得了泰國政要的青睞,還獲得了“中泰美食文化推薦金牌菜”的榮譽證書。

1000多年的小磨香油歷史紀錄片,文字版來了

李家天然小磨香油憑藉實力,終於在鄭州打出了一片天。

在李永生的戰略中,下一步就是一線城市,乃至全國。

此生只做一瓶好香油

從道光年間至今,李家天然小磨香油已有百年曆史,走到今天,足足耗費了李家五代人的心血。

不過,和小磨香油的千年歷史比起來,百年,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而李永生覺得,商水既是小磨香油的發源地,自己又是商水人,有生之年,就該把小磨香油做好,讓更多人知道並吃到。

人生不滿百年,要把一件事做好、做精,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身後的事看不到,但生前能在一件事上奮鬥一生並取得成就,就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此生總算沒有虛度。

對於李永生來說,他要做的事,就是在這“彈指一揮間”的時光裡,做好這瓶天然小磨香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