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債爆雷!國儲能源3.5億美元債實質違約!

導讀

債市違約潮還在持續,並已由境內蔓延到境外,黑天鵝陰霾籠罩。

1

國儲能源3.5億美元債實質違約

離岸債爆雷!國儲能源3.5億美元債實質違約!

技術性違約變實質違約,國儲能源違約實錘落地。

5月中旬,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儲能源”)對外公告稱公司美元債出現技術性違約,原因為基層員工誤讀了債券託管人有關要求贖回債券和支付票息的通知,導致了公司方面在5月14日匯出了債券的利息,而沒有匯出本金。國儲能源表示,計劃不遲於5月25日支付本金。預計兌付日期已過,本金還是沒能兌付。

日前,國儲能源公告稱,由國儲能源全資子公司發行、國儲能源擔保的美元債未能償還3.5億美元本金,目前已經構成實質性違約。

據瞭解,本期債券由國儲能源全資附屬公司China Energy Reserve and Chemicals Group Overseas Capital CompanyLimited發行,國儲能源為擔保人,票面利率為5.25%,債券已於5月11日到期。

離岸債爆雷!國儲能源3.5億美元債實質違約!

國儲能源表示,在過去兩年的信用緊縮中,包括銀行貸款和在岸債券的融資渠道受到限制。由於擔保人及其附屬公司的現金流和資本要求持續增加,這導致了該集團的流動性緊縮。國儲能源目前預計業務將繼續如常運轉,並計劃剝離部分資產以解決現金流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國儲能源的違約還觸發了該油氣生產商其他債券的交叉違約,其中包括4億美元2021年到期、息票5.55%的美元債券,以及20億港元(2.55億美元)、2022年到期的港元票據。另據該公司高管稱,2019年1月和11月到期的票據也被觸發了交叉違約。

2

神秘的國儲能源

國儲能源的主營業務為能源(石油、天然氣等)開發和貿易。市場消息稱,國儲能源註冊資本17.25億元,實際控制人為陳義和,對外投資企業29家。截至2016年6月底,國儲能源總資產為293億人民幣。2016年一年利潤才5億出頭。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已違約的美元債,國儲能源還經海外子公司在港發行總值2億美元的債券,票面年息率為5.25%;此後有傳聞分別發行4億美元債及3年期美元債,後者票面年息率達6.25%。

離岸債爆雷!國儲能源3.5億美元債實質違約!

離岸債爆雷!國儲能源3.5億美元債實質違約!

國儲能源極為低調,市場上信息甚少。但國儲能源又以其強大的背景和令人刮目相看的實力證實著自身的不凡。

我們都知道公司名稱以“中國”開頭的企業或多或少帶有國企色彩,國儲能源又是否是國企呢?實際上,國儲能源在股權關係方面很是縱深,表面上,中遠航燃氣有限公司持股97.04%,上海中油三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持股2.96%。而中遠航燃氣有限公司是中國華聯國際貿易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國華聯國際貿易公司又是中國經濟聯絡中心全資子公司,也就是說,國儲能源實際人為中國經濟聯絡中心。中國經濟聯絡中心成立於1993年,隸屬於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而據其早在2016年在香港發債的說明書,國儲能源4名主要股東分別是持股30%的中國富萊德實業公司、持股28%的國能天然氣進出口(北京)有限公司、持股27%的中國海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及持股15%的中國華聯國際貿易公司。四名股東皆能看到國企的影子,富萊德實業公司由北京商務局全資持有;國能天然氣大股東是北京市中油科技開發公司,中油科技是中石油集團全資子公司。中國海外控股集團的兩大股東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及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前者是由發改委、住建部、財政部等多箇中央部委發起成立,後者屬社科院轄下。持股僅15%的中國華聯國際背景則更神秘,工商信息顯示該公司由中國經濟聯絡中心全資持有。

離岸債爆雷!國儲能源3.5億美元債實質違約!

離岸債爆雷!國儲能源3.5億美元債實質違約!

也就是說,不論是2016年的發債說明書,還是如今擺在工商信息明面上的股權信息,國企成分始終滲透在國儲能源背後,形成強有力的支撐。至於背後是怎樣的佈局,目前尚不得知。

國儲能源一直以來都很神秘,直到2017年11月因一樁收購案才出現在大眾視野。國儲能源子財團曾於2017年11月以創香港寫字樓交易最高紀錄的402億港元接手李嘉誠旗下的香港中環中心。而這家名為“中國港澳臺僑和平發展亞洲地產有限公司”為一間根據英屬處女群島(BVI)法律註冊成立的公司,是一家為收購目標公司而特別設立的特殊目的公司。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專門成立的收購平臺。

據悉該財團內除國儲能源擁有55%的股權外,還囊括了一些香港投資者,如有“磁帶大王”之稱的陳秉志、“小巴大王”馬亞木、“物流張”張順宜及蔡志忠等,這些投資者佔股約45%。而在過去三年內,國儲能源透過子公司在港發行數宗短期債。

3

美元債違約剛剛開始

離岸債爆雷!國儲能源3.5億美元債實質違約!

此次債券違約是今年以來第三起亞洲公司美元債違約事件。本月早些時候,在中國內地和香港開展業務的房地產開發商新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未能償還3億元的三年期債券。在新加坡上市的大宗商品交易公司來寶集團今年也發生了美元債違約。

亞洲美元債是指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包括中國)的政府、準政府機構和企業等發行的以美元標價的債券,以信用評級來劃分,分為投資級和高收益債券。

因其波動性較低,具有優良的風險回報比,在過去幾年中非常受投資者歡迎。

年初以來,隨著美國加息週期的深入,美元迴流,加之貿易戰等國際局勢影響,短端利率上行趨勢明顯。從而融資成本上升,借新還舊一定程度上或失靈。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亞洲債券市場歷史違約率較低(0-3%),而中國又是亞洲美元債的發債大國,隨著中國去槓桿的深入並大力打擊影子銀行和非正規房貸渠道,企業流動性狀況不斷惡化下為即將到期的貸款和債券進行再融資,違約就很容易發生,預計今後美元債違約情形或還會更普遍。

近年來信用債風險激增,境內再融資渠道收緊,很多企業選擇境外發債。近期,包括融創、海航、北控水務等紛紛選擇境外發債。彭博數據顯示,2017年中資企業境外發債總額3095.75億美元,其中金融機構發債總額1911.96億美元,佔比61.76%。2017年中資企業外債發行總額較2016年的1538.82億美元增長101.18%,而2016年的增幅不過25.12%。今年外債發行繼續延續高增長態勢。2018年初至今,中資企業境外發債總額1716.9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965.34億美元增長77.86%。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美元債市場也在悄悄發生變化,在違約潮的波及下,審慎情緒持續升溫,目前一些參與者開始認為要向信用較弱的借款人提出更高的溢價要求,信用差異化凸顯,投資者開始精挑細選。

債市違約潮還在持續,並已由境內蔓延到境外,黑天鵝陰霾籠罩。

本輪違約先是從民企向上市公司擴散,後由境內向境外蔓延,本輪違約成因更多傾向於監管的加碼和再融資的受限,隱含在背後的正是中國經濟的脫虛向實、金融機構的刮骨療毒、民企自身盈利機制的集中修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