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過去的終究會過去,只有年輕依舊在那裡

陳春花:過去的終究會過去,只有年輕依舊在那裡

導讀:五四青年節,一個屬於年輕人的節日。每一代年輕人都有每一代的烙印,他們不會用父輩們所用的經驗、知識或體系來解決年輕人的問題。每一代年輕人都會有他的使命和機遇,這種使命和機遇是給每一代年輕人提供的最佳的機會和可能性。我一直鼓勵大家多和年輕人在一起。因為他們代表著未來的生活方式,只有理解了未來的生活方式,才能理解整個生意的模式。

陳春花:過去的終究會過去,只有年輕依舊在那裡

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我會不自覺地想到組織與這個節日的關聯。其實,從組織的角度而言,始終要面對一個挑戰,那就是如何與時俱進?從組織內部看,如何讓年輕人到來併成長起來。從組織外部看,如何確保能夠符合年輕人的願望,與年輕人在一起。特別是在一個特徵為「未來已來」的時代,組織所面對的這個挑戰會顯得尤為突出。因為在未來已來的概念中,過去的經驗、優勢、核心競爭力都可能成為陷阱,如果組織沒有能力尋求新的能力,組織就會遭遇到被時代淘汰的困境。面向未來,作為組織的管理者,你需要完成幾個基本的管理動作:

1.打開邊界;

2.擁有技術並與顧客在一起;

3.與年輕人在一起;

4.認真對待思想;

5.用好「新人」。

我把這件事理解為:面向未來,組織需要做到的事情。組織邊界開放的程度,會影響到組織的延伸;顧客與技術是驅動未來的關鍵要素;年輕人代表未來;只有成為一個有思想的公司,才能承擔倡導和引領的作用;「新人」會是年輕人,也會是智能化的「機器人」。而在這幾點中,最核心的是「如何與年輕人在一起」。

1

理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大家知道我一直講:生意,就是生活的意義。多花一點時間去理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這非常重要。生活方式的核心對象是誰?其實是年輕人。年輕人代表著未來的生活方式,只有他們才是面向未來的人。我一直鼓勵大家招聘年輕員工,你一定要跟年輕人在一起,而不是整天和你的核心團隊開會。多花些時間見年輕人,和他們聊天,參加他們的活動,打破代際的隔閡,你才能知道生活方式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不瞭解生活方式,就不能完整了解屬於未來的生意模式。

陳春花:過去的終究會過去,只有年輕依舊在那裡

之前有個企業家向我介紹他的企業戰略,他對他的平臺技術非常滿意。我就告訴他,在今天「平臺」這個詞不再是商業模式,其實是一個基本的企業形式。如果你認為你還在做平臺,我就要提醒你那個叫企業基本模式。我堅持從這個角度來詮釋「平臺企業」,是因為面對年輕人而言,他們需要在一個「平臺」上展示能力和發揮作用,所以他們會選擇能夠為他們提供「平臺」的企業,而不是僅僅是擁有一個崗位。從這個意義上講,「平臺」是一個基本的企業形式。

平臺已經變成了企業形式,不再是獨特的商業模式,其價值在於可以吸引優秀的年輕人,能夠讓年輕人在平臺的幫助下,釋放能量。大部分情況下,傳統企業與新興企業的差距,會體現在能否吸引年輕人之間的差距上,更體現在人力資源的結構差距上。當你去看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的時候,你可以明顯感受到那種「青春氣息」。這份「青春之氣」讓這些企業充滿了活力、張力以及創造魅力。當我看到 90 後、00 後很自然地使用這些企業的產品的時候,我也知道這些企業是完全理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的,他們完全在一種生活方式中,彼此吸引,共同成長。

當我去盒馬鮮生體驗的時候,完全知道「新零售」的核心是符合年輕人的需求。並不是「新零售」顛覆了「零售行業」,確切地說,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顛覆了零售行業。如果我們還滿足於我們自己熟悉的一種邏輯,對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理解不夠,那就的確需要調整了。

2

兩代人的故事

有兩個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

第一個故事,我是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技術專業畢業的,我們學校那個時候學無線電的人,動手能力還是蠻強的。有一天,我們同專業畢業的校友給我講一個故事。他說自己的兒子沒希望了。因為家裡洗衣機壞了,他花了很長時間琢磨怎麼修好,天天下班修,終於修好了,他就很驕傲地和兒子說,你看你老爸還行吧,這麼多年寶刀不老,洗衣機修好了。結果他這個上初中的兒子很不屑地看了他一眼說:「你這個純屬浪費,我天天看你在那裡修,你花四十塊錢找一個人來,兩個小時就修完了。」他給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充滿了對兒子失望的神情。

陳春花:過去的終究會過去,只有年輕依舊在那裡

他說:「你看這一代還有希望嗎?動不動就花錢,動不動就找人來,自己什麼都不會做。」這件事情對我觸動特別大,我就跟他說:「你兒子是對的,我們要被淘汰了。你這樣的一位高級工程師,花了二十多天,才把這個東西琢磨出來,真是浪費。你用這二十多天,做出附加值更高的東西不是意義更大嗎?」但我們沒有這個邏輯,我們不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初中生是這樣的生活方式,他用四十塊錢,兩個小時搞定。我們如果按一個工程師的工時費來算,二十多天是非常可怕的浪費,因為最後評價的結果只值四十塊錢。那一次對我的觸動非常大,我就開始反省自己,我們對於新生活的理解到底對還是不對?

第二個故事,我有個老朋友,是一位非常出名的老科學家。忽然有一天他對我說:「我對你的那一套東西很感興趣,我得和你聊天。」我們聊天時他給我講他和孫女的一個小故事,因為這件事讓他困惑。他是老科學家,他經常給他的小孫女講,他有多重要,他的貢獻有多大,他如何如何厲害。他問他的小孫女,你覺得你長大應該當什麼?他的小孫女說,「我長大要當歌星。」這個讓老科學家很難受,他就要找我聊天,解決自己的困惑。

陳春花:過去的終究會過去,只有年輕依舊在那裡

他說:我這個貢獻這麼大,而且她是在我的身邊長大的,她竟然毫不猶豫地說她要當歌星。為什麼這個時代變成這樣了?

我就笑了,我說:歌星與你比,差別實在是太大了。

他說:

我對她的幫助也很大,我是成功的科學家,從小就影響她,她為什麼還要當歌星?

我說:歌星有一個重要的東西,是很多年輕人前呼後擁,很多年輕人覺得歌星成功,年輕人覺得這個時代就是歌星的,在小孫女的眼裡,歌星有巨大的影響力,但科學家沒有。

然後他問我怎麼能影響這些小孩子,變成是追他?

我說:那你也去當歌星吧。你當了歌星,你又是一個科學家,一定很多人愛你。

雖然我是做個比喻,只是想說明問題之所在,老科學家想想覺得很有道理。

但是他說:這個我來不及了。

我說:你可以教育年輕科學家,看看是不是可以考慮更加貼近生活。因為只有貼近生活,你才能做到與年輕人溝通,你才能真正的影響年輕人。

3

唯有「年輕」永續

陳春花:過去的終究會過去,只有年輕依舊在那裡

無論是工程師還是老科學家,並不是他們自己技術不行或者能力不足,而是他們沒有順應年輕人的方式改變自己。我們的生活方式是過去時代的方式。有時,與身邊年長的朋友交流,往往發現,他們一方面不習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卻總是回顧自己年輕時的種種美好,這是否意味著,人們習慣嚮往的和最常琢磨的東西都是年輕時的感受和經歷呢?因為那才代表你的生活。

所以,時光逝去,但是「年輕」依舊。

組織希望可以持續,也的確可持續,正如開篇所言,組織需要能夠與時俱進,獲得這種持續的能力,就需要組織能前瞻性的往前一步,這一步取決於組織是否與年輕人在一起?組織的商業模式是否符合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組織能否成為年輕人發展的「平臺」?如果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你就能前瞻性的往前走一步,未來就屬於你。

核心的問題就是問自己:我們可以永葆「年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