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必須完全融合,超級用戶是最好的實踐

寫在前面

今天我才更明白,曾有人評論那些沒落巨頭品牌,“你什麼錯沒有,只是太老了”,很深刻的諷刺。太老了,是指環境變了,你的思維沒變,舊思維無法在新環境前行,死亡只是必然。

只要一個企業生意不好,我們會立馬把矛頭指向產品不行?這是舊思維下的惡疾,多少人一遇到增長問題,就反思產品不行,也許事實上,跟產品無關。

死磕產品固然沒錯,但企業成功,產品只是一方面,你需要無比深刻的認知這一點。


01—

昨天看到陳春花教授的文章,裡面有段話特別有共鳴:

“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必須做一件事,就是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必須完全融合。簡單的去做產品,或者服務,在今天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

這段話觀點並不新奇,但讀來感受深刻。

為什麼呢?因為今天企業要增長是非常難的,競爭也很激烈,到什麼程度了呢?看幾個例子

一個電商朋友跟我講3年推廣成本漲了5倍;

一個餐飲朋友講,他看到旁邊店鋪3個月換了兩波;

一分報告裡講某些傳統企業增長連2%不到,還不如把錢存在銀行。

過去一講到生意不好,增長難?我們首先想到產品不行,產品要創新。如果自己不確信,再去問專家,專家多半還會告訴你,是產品問題,質量不行,包裝不行等等。

產品是營銷的基礎,所以產品不行成了增長不好的主要根源。而企業主也很接受這個理由呀。於是你回來繼續改產品,研發產品。最後等產品改好,企業早拖死掉了。

讀到陳教授這段話,我反思,把增長問題總歸咎為產品問題,這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啊,這是過去一些營銷思維毒害的結果。

陳春花: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必須完全融合,超級用戶是最好的實踐

過去競爭環境跟今天完全不一樣。過去20年物質不豐富,是賣方市場,那時候消費者的需求是有勝於無,滿足基本功能需求。

但今天,物品過度豐富,消費者選擇很多,同一個需求有幾百種商品滿足,早已經面臨選擇困難症。他要選更酷的,讓自己更爽的,而不再是功能滿足。

再說,今天你有個新產品,明天就有人抄;你早上出個新功能,下午就有人模仿了。所以單單專注產品的競爭,模仿非常快,全部照抄就好。於是消費者買你,買他沒什麼兩樣,就看誰價格便宜。

所以過去講產品創新驅動增長,這個沒錯。你能搞出秘密產品你就有競爭力;但今天光拼產品不行了,要拼綜合實力,消費者決策維度變得更多,競爭就變得更多維度。

比如服務,體驗,供應鏈效率,團隊管理等,都可以成為產品競爭力。當然供應鏈和團隊都屬於後端,而前段觸達消費者最明顯的就是產品和服務了。

02—

昨天的文章我講,增長除了產品驅動外,還應該在用戶服務上創新。超級用戶就是最好的實踐例子。

陳春花: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必須完全融合,超級用戶是最好的實踐

我們講,超級用戶就是二八法則中那20%的重要客戶,他們貢獻了80%銷售。他們的價值很大,對企業很重要,那現在企業又是怎麼服務超級用戶的呢?

你會驚奇發現它們不是過度依靠產品,而是服務本身。

亞馬遜prime會員,提供海外百萬商品免郵,國內免郵,免費無限制閱讀kindle等服務;京東plus會員,免郵費,免費退換貨,專屬客服等服務。

這些是平臺推出的超級用戶都差不多。我們再看看一些零售品牌:

慕思的超級用戶,享受金管家服務,包括睡眠數據檢測服務、全生命週期場景體驗、睡眠諮詢服務、深度除蟎服務、七彩陽光配送安裝服務等。

西貝超級用戶——喜悅會vip會員,將享受門店特權,甄選特權和服務特權,全都是額外服務。

陳春花: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必須完全融合,超級用戶是最好的實踐

西貝喜悅會VIP會員

這麼多例子,無一例外發現今天所謂的超級用戶,就是在享受產品+服務融合的超值體驗。

他們大多並沒有為超級用戶提供特別產品,也不會刻意調整自己的商品結構,這些商品同樣被賣給普通用戶。

但他們用產品+服務的方式創造新的客戶價值,這就是重組融合,從而留住企業的核心用戶。

回到陳教授的那段話,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必須完全融合,這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單靠產品創新,或服務創新都難以建立壁壘,留住用戶。

產品即服務,服務即產品,二者視為一個整體,才是企業真正的破局之路。

超級用戶正是在引導企業把產品與服務融合,打造新的競爭力。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