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共發展」渠首陶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龍頭”

「水到渠成共发展」渠首陶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

渠首陶岔一號監測點

陶岔村好風水,湯、禹、杏三山環抱,丹、漢二水清流而過,在這風水絕佳點上,坐落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南水北調中線源頭“安放”於此,被中外水利專家們譽為“天下第一渠首”。

如果說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大水缸”,那麼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的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則是這一重大工程的“水龍頭”。

千里長渠起渠首。新建的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承擔著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輸水任務,兼顧灌溉、發電。自2014年12月12日中線工程通水以來,陶岔渠首正式開閘送水。截至2018年5月24日,已累計安全運行1259天,總調水量142.73億立方米,目前總乾渠正按設計流量350m3/s向下遊供水。

陶岔樞紐工程包括上游引渠護坡、擋水建築物(重力壩、引水閘及電站)、閘下消力池及電站尾水渠、兩案岸坡防護工程、交通橋及管理設施等。設計引水流量35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420立方米每秒,年調水量95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70米(吳淞),死水位150米,工程永久徵地360.6畝,臨時佔地683.1畝,安置移民339人,工程批覆總投資85717萬元,施工總工期42個月。陶岔渠首水電站為低水頭河床徑流式電站,安裝2臺直徑5m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25兆瓦,總裝機容量50兆瓦。

「水到渠成共发展」渠首陶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

原陶岔渠首工程位於湯山禹山之間,於1976年建成,包括庫區4.4公里引渠,8公里長的引丹總乾渠和下窪進退水閘等四項工程,同時開工建設了河南引丹灌區。陶岔老閘為5孔涵洞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孔寬6米,高6.7米,壩頂高程162米(吳淞),正常蓄水位157米(吳淞)。陶岔老閘下游約150米處建有宋崗提灌站,陶岔老閘下游約7.95km處是引丹灌區下窪樞紐。

2010年3月2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渠首樞紐工程主體工程開工。2012年9月24日混凝土大壩封頂,工程具備擋水條件。2013年4月19日通過蓄水安全評估。

「水到渠成共发展」渠首陶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

數據顯示檢測水質為一類標準

水質決定南水北調工程成敗。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全線共設置30個水質固定監測斷面。通過斷面監測,可及時掌握南水北調中線幹線總乾渠入渠水質變化狀況及發展趨勢,為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突發水質應急事件的預警與防治,提供全面、快速、準確的水質監測信息,保障供水水質安全。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下游0+240處設置的1號水質監測點,於2015年投入使用,主要作用是實現人工採集水中浮游生物,觀察水質變化情況。

「水到渠成共发展」渠首陶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

工作人員檢測取樣水

位於總乾渠0+900處建設的陶岔渠首水質自動監測站,建築面積825平方米,是丹江水進入總乾渠後流經的第一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於2015年底建成,經試運行後,於2017年1月份進入穩定運行階段。

陶岔渠首水質自動監測站是一個可以實現自動取樣、連續監測、數據傳輸的在線水質監測系統,共監測89項指標,涵蓋了地表水109項檢測指標中的83項指標,主要監測一些水質基本項目、金屬重金屬、有毒有機物、生物綜合毒性等項目,共有監測設備25臺。每天進行4次監測分析。

陶岔水質自動監測站是以在線自動分析儀器為核心,實現實時監測、實時傳輸。通過自動監測,可以及時掌握水體水質狀況及動態變化趨勢,對輸水水質安全提供實時監控預警,在發生水質突發事件後能夠及時監測水質變化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