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带你“吃”遍唐朝

民以食为天,带你“吃”遍唐朝

要说咱中国人对待美食的态度从古至今都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便是“食色,性也”这四个字了。这四个字通俗点说就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也就是说,从我们人类一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便在不停的追寻着味蕾上的满足。

说到喜欢吃的古人,想必大家绝不会遗忘的便是苏东坡吧。因为苏东坡除了是北宋著名的文人学者外,还是北宋著名的美食家。他这一生笔下描写的佳肴数不胜数,而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是多如牛毛,如著名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等,哪一个说起来不是让人口水直流。

民以食为天,带你“吃”遍唐朝

作为一个“吃货”,有时候不仅仅要会吃,还要会做。苏轼喜爱猪肉,曾经还特意的研究了猪肉的做法,并且在《猪肉颂》中详细的写出烹饪方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每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吃货”了。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苏东坡那样的大“吃货”,但笔下关于各种美食的诗同样不少。如《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中的“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终思一酩酊,净少雁池头”,《丽人行》中的“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中的“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如此佳作,不胜枚举。这样看来,唐朝的美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而大诗人杜甫也是一个爱吃之人。

民以食为天,带你“吃”遍唐朝

要说唐朝的“吃货”,诗人白居易也算得上一个有格调的“吃货”。在唐朝,白居易虽说是大名鼎鼎的“醉吟先生”,但是在吃的上面咱们的大诗人也是毫不含糊的,毕竟与美酒最配的便是佳肴了。

于是诗人白居易便在《问刘十九》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美酒好了,自然是少不了美食,再而就有了名诗《寄胡饼与杨万州》的:“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般一来,美酒配佳肴,岂不乐哉?

白居易在唐朝这般吃着胡饼,让同是“吃货”我简直是口水直流,嘴馋的不行。如果说上天现在给我一次穿越的机会,那么我一定会选择唐朝。只因在唐朝,美食文化丰富多彩,除了胡饼还有更多的外来美食,待在长安,不用“出国”便能吃到各种各样异国风味。

民以食为天,带你“吃”遍唐朝

唐朝为何如此?只因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而这一切,其实主要还是要归功于唐太宗。

隋朝末期,由于统治阶级腐败,百姓们过着生灵涂炭的生活,社会动荡不安,国家也变得岌岌可危。所以到了唐太宗为帝之后,唐太宗吸取前朝教训,采取放宽政策,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

也正因为如此,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西域文化进入了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并向长江流域传播,促进了东西、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以至于盛唐时期的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城区面积有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人口近百万,其中长住的外国人有数万人之多,这其中尤以胡人为多。

大量异邦客人的涌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一时间长安胡气氤氲,胡化盛极一时。而且外来美食中,最多的也就是胡食了。唐代的胡食品种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胡饼了,长安街道上,想要买到可口的胡饼十分容易,只需在大街上随意的走两步即可。

要问胡饼到底有多美味?你看上文中的“吃货”白居易现在可吃的正香呢。

民以食为天,带你“吃”遍唐朝

虽然胡饼只是一种简单的食物,但是在盛唐时的长安胡饼怎么可能只有一种吃法?这不,唐朝的吃货们有研发了新的吃法,比如说“古楼子”,据史料记载,古楼子的做法就是:剁碎的羊肉一斤,然后把羊肉一层层裹在大胡饼当中,隔层放椒豉,用酥油涂抹,将饼贴入炉内,以火烘烤,等肉熟了就可以吃了。古楼子的做法也十分简单,大概就像咱们现在喜欢吃的

“千层饼”吧。

当然,唐朝的饼可不止胡饼这一种。尽管有米饭的存在,但唐朝人更热衷于饼,在那个时候各种饼多达几十种,比如蒸饼、煎饼、胡饼、汤饼等等。不过十分有趣的是,当时各种馒头也叫做饼,可见唐朝人对“饼”的喜爱。

不过光有饼还是不够的,为了营养均衡,肉也是必不可少的。肉是必须吃的,只不过在唐朝“肉”可是不能乱吃。就比如说我们现在喜爱的“牛肉”,在当时吃牛肉可是重罪。

因为牛在农耕时代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许多朝代都不许私自宰杀牛,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自己吃用。“物以稀为贵”,在人的眼里,稀少的肯定是最好的,所以在当时,牛肉成了最昂贵的肉食,而猪肉就是廉价的食品。

民以食为天,带你“吃”遍唐朝

说来有趣的是,在唐朝鸡鸭鹅肉可不算肉。要问为何,其实这其中还有一段“任性”的小故事:那个时候唐太宗为避免浪费,一度禁止御史到地方时吃肉,结果丞相马周因为喜爱鸡肉便吃了鸡肉,然后就被别人告了。唐太宗到底是爱惜马周,就下令说:“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这天子都开口了,谁还敢说鸡鸭鹅等禽肉是肉?

这样一来,羊肉也就成为了主流肉食。只是羊肉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膻味大,所以能去膻味的胡椒在当时地位极高,价格也非常贵。

说到胡椒,就不禁想到了一个历史上的一个小笑话:大历十二年,宰相元载被逮捕,唐代宗李豫派人去元载的府上抄,结果从家中搜出八百石的胡椒,把李豫的眼睛都看直了。估计当时李豫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这么多胡椒得吃多久才能吃完啊,更何况,这胡椒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那么多有何用?

民以食为天,带你“吃”遍唐朝

不过从元载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胡椒在唐朝人心中的分量和喜爱程度了。苏恭曾在《唐本草》说道:“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而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说道:“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

在唐朝,调料当然不止胡椒这一种,除了胡椒,还有很多。像常用的花椒、豆蔻、桂皮、陈皮都有了,连比较复杂的调料,诸如豆豉、豆酱,葱姜蒜也都有了,还有像盐这种比较重要的调料自然是有的。

有了丰富多彩调料,想要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自然是不在话下。

民以食为天,带你“吃”遍唐朝

只不过,餐桌上只有这个还是不够,鱼是必不可少的。说到鱼就不得不提的是,“生鱼片”可不是日本人发明了,而是唐朝人发明的。

那时,而唐朝人吃鱼比较常见的吃法是“脍”,也就是今天的生鱼片,唐朝人十分喜爱吃生鱼片,不管河鱼海鱼都爱用这种方法吃,很多人嗜脍如痴,可以说是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吃鱼脍,有时候皇帝还会赏赐鱼脍给大臣。 杜甫曾在《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中写道:“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其实说的就是做鱼脍的场景。

为了鱼脍,唐朝人还特意编写了一本专门讲授做鱼脍的《砍鲙书》,书里面不仅详细的讲解了砧板的选择和使用、原料的选取、刀具的运用、佐料及烹制方法的掌握等,还详细列举了做鱼脍的刀法,每一种刀法都起了名字,有“大晃白”、“小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千丈线”等等。

民以食为天,带你“吃”遍唐朝

孟浩然与王昌龄是好友。既然是老友相聚,孟浩然自然会特别设宴款待,一时间,觥筹交错,两人相谈甚欢。宴席上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汉江中的查头鳊,味极肥美。欣喜到忘乎所以的孟浩然见到鲜鱼后,不禁食指大动,举箸就尝。

然而没过多久,孟浩然背上的“疮痈”迅速恶化,最终无力回天,没等王昌龄离开襄阳就一命呜呼了,时年五十二岁。

民以食为天,带你“吃”遍唐朝

唐朝的美食丰富多彩,不胜枚举,这一时半会儿还真吃不完。

只不过,既然有美食的话,那必然还会有黑暗料理。唐朝的黑暗料理伴随的是唐朝最黑暗的时光。

中唐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被围数月,危如累卵。原本叛军用云冲、木马、钩车等工具攻城,但均被张巡化解,最后转攻为守,就驻扎在城外等着唐军饿死。

此时唐军断粮多时,树皮、纸张也吃完,便张起罗网捕捉鸟雀、老鼠充饥,最后发展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的地步。鸟雀、老鼠、铠甲也吃完,城中只好吃人。张巡首先杀死自己的爱妾,强令官兵吃下;接着许远也杀掉自己的仆奴当军粮。吃完主帅的家人后。然后是城中的老弱妇孺。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

民以食为天,带你“吃”遍唐朝

唐朝昭宗天复二年,凤翔城被朱全忠所围,城里公开卖起人肉来。人肉的价钱不如狗肉,狗肉每斤五百钱,人肉每斤只一百钱。

落笔于此,内心已是充满了悲痛和不忍。如若,大唐盛世没有衰败,如若大唐还是那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大唐,那么又怎么会出现这些“黑暗料理”呢?

其实啊,黑暗的不是时光,而是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